南汇观海,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还记得,那掠过脸庞的海风,将头发扬起;那浊浪滔天的海水,溅起排排浪花。可是半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南汇嘴观海公园时,眼前的东海却一改当时南汇观海之印象。
平静的海水,在微风中远远地闪着光,只有身后的东海大桥蜿蜒如初。万顷海域,千层碎浪,在初晴的阳光下,温柔而迷人。无疑,海水在夜间已悄然退潮,留给人们的是海浪冲刷过的片片滩涂。
这可是赶海的好时机!眼下在南汇观海之地,老天却成全了我们的南汇赶海。
虽然观海情趣受到了影响,赶海却仍不失为又一种与大海亲密接触的方式。事实上,早有一些游客进入滩涂,视野中,那渐行渐远的身影,伴随着不时弯下腰的动作,逆光望去,一如优美的剪影。
带着好奇和希望,我们迅速脱去鞋袜,卷起裤脚,蹒跚地走进海塘。适宜的温度,并未感到触及海泥的冷意,倒是越来越火热的太阳,让人极力寻找脚下升起的那一丝清凉。海塘里泥浆稀软,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浅浅的脚印,让人心生一种破坏了海塘宁静的不忍。可人走得多了,纷纷行行的脚印,倒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图案。在我理解,不仅是脚印构成了随机的美丽,更重要的,是给无声无息的海塘带来了生气。
黄泥螺,一种可爱的海洋软体小生物,负着薄薄的蜗牛般的壳,在泥床上缓缓爬行。赶海的人一发现它,便会立刻弯下腰,将其拣起。你看,有谁会让这些大活人为之折七尺之躯呢?哈,黄泥螺就能做到,而且让人见一个,弯一次腰!
总体来说,黄泥螺并不是很多,赶海的人,需走好多步,才能遇见一个。倒是横行泥塘的小螃蟹比比皆是,它们带着浑身的泥浆,匆匆一阵爬行,又钻入小坑。可惜螃蟹小如蜘蛛,没有谁会在意它们,更不会将其与餐桌美味联系起来。此处的滩涂上,没有见到其它贝类和大蟹,除了小小的黄泥螺和螃蟹,别无它物。这就让赶海者十分珍惜每次遇到的黄泥螺。
黄泥螺有大有小,大如拇指,小如豌豆。无论大小,几乎都被赶海者收入囊中。就像当今的渔人,无论鱼子鱼孙,竭尽渔之。好在这样的赶海,只是休闲寻趣,并非固定营生,偶尔玩一玩而已,不然也会让黄泥螺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作为海鲜美味的黄泥螺,在近海的城乡间,几乎家喻户晓,而且各地吃法也不尽相同。除了制作醉泥螺外,更多的可能是清炒或做汤。无论怎么个吃法,一经烹制,黄泥螺会缩小很多。据说醉泥螺的缩水最大,八斤泥螺才可制得一斤呢。
当然,自己亲自赶海捉到的黄泥螺,吃起来味道自然比菜场里买来的更不同,不光美味新鲜,更多的是收获了赶海的情调和乐趣。怀着这一想法,很多人为了拣到更多的黄泥螺,都向着退潮后的海水,越走越远,直到看见海浪在不远处翻滚。
起风了,似乎要涨潮。突然想起,已时近中午。无怪乎大海有了微妙的变化,一日之际,下午是开始涨潮的时间,就像一月之际,月半是潮汐之机。
风起潮涌,潮随风至。眼见着刚才浪花翻滚的边际,渐渐扩大开来。我们赶紧撤离,尽管大海不会急速地涨潮,毕竟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当我们上岸洗脚穿鞋后,一小时前的赶海之地,已是一片汪洋。海面早不似上午那么平静,波涛开始变得汹涌,浪花也像一排排你追我赶的顽童。此刻的我们,站在南汇嘴的堤坝上,吹着海风,看着大海,任凭紫外线辐射着,心中升起一种对南汇赶海依依不舍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