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12-23 12:25 编辑
老友记
1、
把时间往回退三个多月,大概是九月份差不多的样子,一天,我昔日单位的同事非要拉我进一个微信群,并且告诉我,那里面的所有人我都认识,经不住她再三鼓动,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进了群当时看到三十多人,看看有真姓名的,基本不算陌生,都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同期甚至是同日参加工作的老同事,老工友。当然,个别都昵称的,那些头像也看着熟悉,但毕竟是四十年了,有的只是熟悉,却叫不出名字了。
拉我进来的同事说,你别用昵称了,用真名吧,另外别用卡通图,上张尊容近照。我笑着回应:看起来进了什么门就该守什么规矩,于是按照她的要求,换了真名子,上了近照。结果是一片招呼声。有喊我当年在工厂的时候他们习惯喊我的昵称,也有叫领导的,还有干脆直呼其名的欢迎。
我郑重告诉大家:来了就没打算客套,所以,叫昵称,或者直呼其名的一律欣然接受,那些什么领导之类的虚词,就没必要了。
转眼四十年了,领谁的导?我现在只是自己领导自己,就算弄个不痛不痒的闲职,带着的人也和大家挨不着,所以,叫领导会让我不舒服的。
就是几十年前,我在企业当所谓领导的时候,我也不习惯别人去称呼我什么职务,并非矫情,而就是一种习惯。
见我这么说,大家也欣然,于是一切都其乐融融了。
2、
四十年前的12月16日,我们这一批有一百三十多人,在同一天走进这座工厂。那一年我十七刚出头,算是揣着人生各种颜色的梦想上路了。从1975年进厂,到我1996年彻底离开,我在这个企业里生活工作了差不多二十多年。
不夸张的说,人生最好的时段留在那里了。
那是一座在大山下的小三线工厂,一座相对封闭的工厂,一座在计划经济下,活的有滋有味的工厂。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是这样,凡事不能绝对。我们工厂当时主打的产品就是为长春一汽配套生产专业的汽车发动机连杆,不夸张的说,当时奔跑在祖国大地上的解放汽车,80%甚至更多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
而我们这一批同期进厂的人,则是为了上马一个新产品工厂进行的“招兵买马”,这个产品当时的全称叫“缝纫机摆梭”当时那种机械脚踏式的缝纫机里有几个关键核心部件,其中有一套叫三梭,我们生产的是其中的摆梭。
在计划经济时代,能争取到产品的立项上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为了筹备这个产品的组织生产,工厂招入了我们这批人。
当然,一百三十多人,也不是都去了新产品的车间,很多一部分分别分到了动力,机械,铸造,锻造,甚至后勤等等。
但是,一批人同一天进厂,而且是一百三十多,也确实足够壮大。
3、
我们多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了差不多五年到六年的时间,进入一九八零年之后,工厂回迁了,多数人陆续回到了总厂,我就是八零年前后回来的。
后来工厂的产业结构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当年赖以生存的汽车发动机连杆舍弃了,缝纫机的摆梭生产刚成型,却又因为产品供大于求而下马,而且那时候市场经济已经开始抬头,工厂的自主经营渐渐成了主导。
我们离开不久的那一年,一场罕见的泥石流突袭了当时我们的工厂,大自然的摧枯拉朽,让人震撼,转眼只见一座非常有规模的企业,被大自然彻底摧毁。唯一万幸的是,泥石流发生的时候,我们多数人都回到了总厂,算是侥幸躲过一劫,尽管如此,工厂还是有七八个人罹难。
当你站在泥石流经过的车间里,踩着泥石流的覆盖,就能触摸到十几米高的车间棚顶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震撼。
大自然不可抗拒,工厂毁掉了。
在自然面前,人何其渺小,不堪一击?!所有的设备都被深埋到泥石流之中,工厂的损失可谓惨重,唯一幸运的就是多数人回来了,否则看泥石流经过之处,当时要是有人,后果不堪想象。
4、
回来之后,随着企业的各种变化,我们这批人的大多数,陆续离开。然后悄然汇入城市的河流之中,基本没有了讯息。
感谢这个微信的时代,曾经的一些兄弟姐妹们,能有了联系,能在一个群里回忆往事,唏嘘昨天。
其实,她们拉我进群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组团一行三十几人去了当年工厂的旧址,拍了一些片子,听说我会制作电子相册,找我帮她们编了一个电子相册。一些当年的老友吆喝要见见我,就这样我进了她们的微信群。
旧地重游让她们很兴奋,也很唏嘘。转眼人生几十年,当年那些花一样的姑娘,那些青春傲气的小伙子们,都是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了,这就是人生啊。
那日在群里,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12月16日是我们进厂四十年,我们聚一次吧。
我有一搭无一搭的顺嘴应允到:行啊,到时候我帮大家找个地儿一起坐坐。
按照我当时的想法是:来不了太多人,毕竟四十年了,那能那么容易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后来群里的几个负责的人,就开始吆喝张罗这件事儿,我一直在旁观。
但是,仅仅过去了两天,我有点吃惊了,两天居然有七十多人报名要参加这个聚会。坦率的说,我绝对没想到。按照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能有二三十个老友见个面,组个局儿坐坐,叙叙旧而已。
这七十多人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最初发起动议的人找我:你看,这时候你该出面了,你当初可是说好你给安排一个地方的。
报名的名单人数继续增加,直逼百人。这事儿还真不能含糊了,于是我赶紧联系朋友的酒店,亲自带着几个所谓的组委会的人看地点,谈菜品,说安排。
躲不过了,为了四十年,也不该躲。
从聚会的会场布置,到酒水,事无巨细,一一安排。因为12月16日是周三,考虑到有一部分人还工作,不能耽误工作,所以,把聚会时间定在了12月13日那个周日。
我先后作了三个版本的聚会通知,当然都是很流行的视频,相册之类的。事后用朋友们的话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5、
为了聚会,我特地在微信群里征集了大量的老照片,新照片,甚至是视频,作了一个十六分钟的《四十年再聚首》的短片,这说实话,费了我不少心思。从选曲到每一帧的画面,都算是精挑细选。
我们这一批人之中,差不多有近十个已经先我们而去。
结果聚会那天,临场人数八十九人。
现场的条幅,易拉宝,X展架的各种画面,都是撑气氛和场面的。我的一个兄弟,特地为这次聚会撰了一副联,并亲自书写:
四十载春秋犹记戏闹学艺编织人生梦 五百年渊源相聚叙旧谈往续写夕阳红
他的欧体写的颇有筋骨和味道了。
从九点多一点陆续报到,场面是非常感人的,四十年没见的曾经工友兄弟姐妹们,除了老了,还有对友情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感动。
集体照,分别照,各种照,忙活的不亦乐乎。
接着是播放我编辑制作的那个十六分钟的短片,投影仪画面一打出,场上一片寂静,当看到第一张老照片,所有人都在惊呼,片子播放结束的时候,一片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是送给我,是送给我们所有的人,送给曾经的青春,曾经的岁月。
十一点半聚会正式开始,主持人非要我说几句,我也不好推辞,就算是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感谢,感谢所有能在这个日子来到现场的人,感谢酒店给我们提供了最大化的帮助。
第二句:怀念,怀念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人,怀念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段岁月,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怀念所有的往事。
第三句:祝福,祝福能在这个日子如约而来的朋友们,祝福那些因各种情况未能成行的朋友,祝福大家开心快乐。
然后共同举起我为这次聚会奉献给大家的高度白酒,大家一饮而尽。我让贵州的朋友,从茅台的家乡为我搞到了两箱酒,事先品尝了,味道真好呵呵。
真的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聚会,没有一个人饮酒过量而失态,场面热烈到让我感动。
在聚会结束后的几天,我陆续接到了原单位的一些没参加聚会的朋友同事的电话,他(她)们都在抱怨我,为何不通知他们一下,我也只能说声抱歉了。真没敢开口子,否则会有更多人如约而来。
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我将要把这次聚会所有的影像资料编辑成一个短片,算是做事情善始善终了。
写下这篇《老友记》是为了四十年的那份情谊。 2015年12月23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