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访美,最重要目的之一,是游说美国改变“先德后日”政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日益紧密,但也在缅甸失守、美援分配、蒋史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诸多矛盾。1942年10月,为安抚中国,罗斯福先命威尔基作为美国总统特使访华;其后,又致电蒋介石,表示“深望能有一日欢迎尊夫人来美”,以进一步缓和两国关系。11月,宋美龄遂以治病为名赴美,开启了“夫人外交”。 宋美龄此行的身份,如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所说:“内子非仅为中(蒋中正)之妻室,且为中过去十五年中共生死、同患难之同志,对中意志甚明瞻,当非他人所能及。故请阁下坦率畅谈,如有对中之面罄者也。余深信内子此行更能增进余两人私交及扩展我两大民国之睦谊也。”①因此,宋美龄事实上是蒋介石的全权“特使”。 蒋介石指导着宋美龄美国之行的一切言行。如临行前,蒋介石“约夫人莅临听江亭廊前,与谈对美总统谈话要领十项”。又如国会演讲前,蒋介石详细推敲讲稿,连发四封电报,指示宋美龄“演说注意各点”。②在宋美龄与罗斯福谈判美援等其他问题时,反映的也无不是蒋介石的思路。 宋美龄则凭借自己娴熟的英语、雍容的风度,将蒋介石的想法很好地传达给了美国朝野。尽力改变美国“先德后日”政策,是宋美龄此行最重要的使命之一。1943年2月,她在对美国参众两院的演讲中,一再说明打败日本与战胜德国同样重要,“日本继续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潜在威胁,而且作为一个随时准备斩断我们头颅之‘达摩克利兹’剑”,如果不及时将之击败,那么美国人民就要遭受更大的伤亡。③ 其后,宋美龄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等各大城市巡回演讲,并对普通市民、码头工人中发表即时演说,宣传中国抗战。如顾维钧所言,宋美龄此举“使美国公众对远东战争感到关心,从而促使美国采取积极支援中国的政策。如果能唤起美国大众认识远东战区的重要性,他们可能受激发而给白宫施加压力。这一作用会影响总统在远东战区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满足美国公众舆论的要求。”④宋美龄在美国7个月,募集到各类捐款125多万美元,让美国民众了解到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 另外,宋美龄多次召开记者会,反应敏捷、应对自如。在白宫一次有200多名记者参加的记者会上,有记者称中国抗战未尽全力,宋美龄当场回击:“中国人不能赤手而战也”“中国虽有人力,但急需者厥为飞机军火等”,而美国援华空军,也面临“飞机汽油短缺”。⑤向美国各界道出了中国急需援助的情况。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