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区贴廓巷35号,有一座清代庭院式建筑,古朴典雅,它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即家喻户晓的洛八办。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纪念馆,见证了7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记者到市地方志阅览室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采访了该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志军后发现,洛八办曾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 筹建
【关键词】香烟
1938年春,日军为了将华北、华中战场连成一片,兵分两路向徐州地区和黄河一线发起猛攻。同年6月6日,开封陷落,郑州、洛阳告急。考虑到日军极有可能从洛阳一带渡黄河,毛泽东与其他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在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以下简称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并要求当时从事统战工作的刘向三奔赴洛阳开展筹建工作。
1938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毛泽东叫刘向三谈话。在窑洞内,毛泽东很热情地给刘向三递了一支香烟。毛泽东指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主要任务一是在日军过黄河后,在河南一带打游击;二是开展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三是要为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临别之时,毛泽东笑着对刘向三说:“你是河南人嘛,到洛阳工作更方便一些。”
2 选址
【关键词】贴廓巷
1938年11月,刘向三率领50余名军事干部,携带军用电台、地图以及其他各类辎重抵达洛阳。起初,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拒绝八路军在洛阳设立办事处,后经刘向三多次交涉,程潜才勉强同意刘向三等在洛阳贴廓巷56号(20世纪80年代改为贴廓巷35号)的庄家大院以“通讯处”的名义对外办公。
1939年1月,卫立煌调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通讯处”正式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
王志军说,他从洛八办的老同志那里了解到,洛八办之所以选址在贴廓巷,可能存在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当时洛八办所在院子后门紧挨着一个住有几十户人家的大杂院,国民党特务只能在大杂院外监视。到洛八办的人员从前门进来,离开时经过乔装打扮,从后门出去,穿过大杂院时,监视的国民党特务分不清是八路军战士还是老百姓。
第二,出了后门,不远处就是菜地和洛河滩,便于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
第三,这里交通很方便,东连郑洛公路,西接洛潼公路,南临南关渡口,便于转运物资与搜集情报。
第四,贴廓巷附近商人云集,在此售卖粮食、布匹、药材等,采购物资很方便。
3 交通护送
【关键词】证件
洛八办为完成交通护送任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动用了许多外围组织和大量的地下党人员,以其独特的方式,支援抗日战争。
当时经过国民党第一战区,要有通行证,如果要过黄河,还要有过河证。洛八办的一项工作,就是到司令长官部给过往人员办理通行手续。
1939年年底,国共关系逐渐紧张,司令长官部对洛八办过往人员的手续办理加以限制或不予办理。洛八办就想办法通过当时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朝鲜义勇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七十分队等单位或机构,以上述单位或机构工作人员的名义办理通行手续。
曾任朝鲜义勇队第二支队第二分队队长的文正一曾回忆:1941年9月,当时洛八办缩编,有20多人要撤回八路军总部,由他负责给这20多人办理通行证和过河证,为此,他还教了这些人几句朝鲜话和几首朝鲜歌。到渡口后,他去办理过河证,这20多人就在一边高唱朝鲜歌,守军以为他们都是朝鲜人,他们便很顺利地过了黄河。
4 输送进步青年
【关键词】路费
在抗战期间,河南地下党向延安及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学生、党员,其中一个重要输送渠道是通过洛八办介绍的。
当时,刘向三遇到了一名从豫西去延安的青年,该青年家里很穷,没有路费,就背了一麻袋干红薯叶作为干粮,徒步从豫西走到了延安。这件事对刘向三触动很大。
1939年春,刘向三向毛泽东提出,很多青年很向往延安,是否可以给没有路费的青年每人发3元钱。毛泽东对此表示同意。
由洛八办介绍到各根据地的进步青年分两种情况:一是秘密出发,由洛八办派人护送;二是由洛八办发路费换军装出行。
第一种情况风险大,但节约了时间,国民党哨卡对普通百姓的检查没有那么严格。第二种情况,到司令长官部办理通行手续时,青年的名字多用的是化名,许多人为了纪念,以后并没有改回真实姓名。
有时,虽然通行手续办完了,但司令长官部还是会派人到洛八办检查,主要检查有没有在洛阳参军的新兵,通过观察青年的表情和右手、右肩,就能断定是不是新兵。因为新兵在接受检查时会很紧张,表情不自然,老兵右手的虎口、食指和右肩上有老茧,新兵肯定没有。对此,洛八办也有应对方法:承认这些青年是新兵,但否认是在洛阳参军的。
5 撤离
【关键词】水井
当时洛八办的后院有一口水井,军民共用。1942年2月,国共两党关系恶化,洛阳形势日趋紧张。蒋鼎文就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令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于1个月内撤销,否则就强行改编。同时,他还派人包围洛八办,对出入人员跟踪监视,干扰洛八办的正常工作。迫于形势,洛八办工作人员不得不集体撤离。临走时,工作人员把枪械部件、军用工具、生活用品及部分不便携带的物品丢进了后院的水井。
1971年夏,洛阳遭遇大旱,居民在清理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井底的文物,后经文物部门再次发掘,共清理出各类徽章59枚,其中“工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等10枚徽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感谢洛八办对采访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