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5-5-8 13:50 编辑
接触到“奸商”这词,是读书时代。
有位老师教不好书,被人冠以“日瓦”(川语:窝囊,没用)之谓,他也无心教学,就在校门外开个小店,卖些文具、零食之类。独家经营的缘故,加之小家子气吧,需要称量的葵瓜子之类,能找平就绝不旺秤,不久之后,他便多了个绰号:奸商。
说来惭愧,有一个黄昏,混在人群里,我竟也跟风乱喊来着,欺负他追不上、抓不到,他毕竟年纪大了,哪能跟猴孩子们比。对于我来说,喊他“奸商”纯属泄私愤,他收缴了我的英语书,因为我不爱听他的历史课,而选择看我喜欢的科目。
后来我就知道了,所谓“奸商”,来源于词语“无奸不商”(也说无商不奸),指为牟取暴利,坑蒙消费者的不法商人。从这个角度而言,他还真算不上“奸”,合法经营,不坑骗谁,也没有暴利,只不肯给小添头,引人反感了罢。再说他反应迟钝,被浑水摸鱼也多,没准还亏本呢。我就亲眼目睹,几个顽劣孩子联手,劫走了好些糖果。彼时年少,三观没正确树立,没觉得有啥不妥,倒好似同仇敌忾,看小侠士杀富济贫的戏码。
再后来,长大了,认知力强了,也能够换位思考,对他倒颇多同情起来,觉得他只是性情迂腐,不够圆滑、世故,便谅解了他的不好。好巧不巧,又读到一则野史,说“无商不奸”是以讹传讹的,原意为“无商不尖”。于是,便连他的“奸商”也不怪了。
转而说“无商不尖”,是指旧时卖米,份量准足,银货两讫,商家再氽点米形成“尖头”,算是让利给消费者。这一小撮“添头”,可千万别小瞧了,代表商家仁义,能够吸引回头客。就现代社会而言,也算一种营销手段,那老师不懂得消费者心理罢。
像我居住的街道吧,儿子买卤菜或凉菜,总是认准其中某家,就是老板娘和蔼可亲,每次见到小东西,先送个鸡爪子啃。看似随意而为之,实则人情味十足,儿子自不惜舍近求远。都说“舍得”,意即愿意割舍、乐于放弃,然这“愿”、“乐”之后,或许不经意间,也会有所回收了呢?如此,拆开来理解,有“舍”才有“得”,经典台词啊!
前些天有个孩子问我,说麻雀是四害之一吗?想了想,认真回答:曾经有段历史时期,被划分为四害,后来平反归益鸟范畴了。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要平反,是麻雀学好了吗?忍不住笑了,发现孩子特烂漫、天真、可爱。哪是“学好”了呢,只是人们发现它捕捉害虫的“功”,远大于它糟践谷物的“过”罢。换个角度来说,理解成用少量谷物,养一批忠实的小卫士,又何乐而不为?
设若人类悭吝起来,连“添头”都不舍,断绝了麻雀的生路,终究还是反射回来,导致粮食的大面积减产——彼时的损失,则又远远大于那点添头了。佛家的因果之说,实则不无道理。我的那位老师不懂揣摩人心,更不懂经营之道,故而,做老师的时候被学生们厌憎,就连开个小门店也做得很失败,据我长时间观察考证,他是根本没赚到什么钱的。
这让我想起来大循环、大圈子,连同辐射的概念。以生态系统为例:一朵花妍丽而开,避开外相说本质,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本为延续后代而来,她却以容颜讨巧俗世,以甜蜜吸引蜂蝶,前者为生存求得空间,后者为繁衍积攒机缘;而蜜蜂呢,采集花蜜、花粉,却并不局限酿蜜自享,它们会醅制更多,多到人类能够分享;人类却也不敢怠惰,他们辛勤劳作,栽花、种草、养蜂,所有的劳作和后效,都是辐射出去,再反射回来,不断巩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如此,生生不息,亘古千年。
从前在乡下,关于邻里互助,母亲的口头禅是:皇帝老儿死了,还找老百姓借铁锹,谁不得求人,谁不得被人求啊?拙朴的父老乡亲,用他们积攒的生活经验,来诠释很多玄妙的哲理,竟是如此浅显易懂。他们或许说不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类咬文嚼字,但却身体力行将人际关系处到极致,才会留下很多经典台词,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诸如:一个好汉三个帮。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走向哪里,污染也随之而至。世道沦亡,人心不古,“无商不尖”演化成“无商不奸”,简直太能想像了。只是人们在蝇营狗苟、恣肆掠夺、投机钻营,切断他人退路的同时,是否也在丢失着什么?而最可怕的,甚至不是丢失了什么,而是丢失了什么却不自知,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向自掘坟墓的深渊里堕落……
悲哀!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