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烟雨竹城 于 2015-5-4 10:15 编辑
且谈赛事
文/烟雨竹城
有文化是一回事,有艺术又是一回事;有理论是一回事,有应用又是一回事。
文化的东西是长期知识的积累,但是光有文化不可以称之为一个文明的人、高尚的人、有情趣的人、可爱可敬的人。因为文化需要修养,修养需要性情,性情需要人格。有文化当然可以让人尊重,然而我只是说可以,而不是说必然。某些人以为获得了某些知识,就自诩自己有高尚的文化,可以自高自大,可以目中无人,可以大言不惭,做一些歪瓜酸枣的壮举来。其实这正是某些所谓知识分子的悲哀与不幸。
知识,不是文化的代名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其间很多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是可见血泪斑斑的。有文化也并不代表有艺术,艺术的东西是灵性的张扬,而不是知识的堆积。如果仅仅只是凭借一些浮华的文化,可能会装饰出一些像模像样的文字来炫耀自己,从而放肆来欺瞒人、吓唬人。但是艺术作品从来就是心情与灵魂的撞击,它可能不为很多高傲的人所赏识,甚至所忽视或者鄙视,但它总能在历史大浪淘沙的长河里,或者会在某个特定时期荧荧生辉。这也可能是当今中国文坛“只有流行,难有流传;更多糜丽,少有沉淀”的原因之一。
理论本来是实践的产物,任何形式或者高度的理论都可能有变化、有创新甚至有被推翻的宿命,它必须不断地得到实践的检验。艺术创作的理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以所谓过时的精典的创作理论,刻板的经验的、教条的,甚至僵化的去评判文学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束缚。会羁绊了灵性的艺术作品的飞扬,对作者和作品都是一种压抑或者压制,制约了鲜活作品可能有的艺术生命。
艺术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机械而生硬地制造它的。做得太像,也是形象而已。而艺术作品需要的是神似,是内在灵魂的蓬勃。这正如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尽然一样,而艺术作品更不可以物理化。
以上我说了这些,似乎与本赛事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它已经与之有所关联了。为什么每次散版赛事,都会成为六星的焦点?为什么这个焦点往往容易产生纠结?为什么在每次繁华之后都会有太多落寞?在我看来,在论坛,在六星,在散版,上帝已经死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大神已经各显妖娆。
你不可以以传统的思维习惯与审美定式去审视变化的发展的赛事,只重衣裳不重人,只守昔日的辉煌,无视新事物的蓬勃。老实说,你也没有在短时间内就完全具备“入木三分,包罗万象,洞察入微”的能力。因此,结果重要,过程也很重要;获奖光荣,不获奖也辉光。绝对的话,你不要说;绝对的事,你不该做;绝对的人情,你也不必给。
感此,令箭先生向没入围的作品致敬,我以为他是明智的。他没有忘记在少数人的皇冠辉光下,可能掩盖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辛劳、热情与成就。
我认为:任何档次的文学评论和文学赛事,都可能有抹杀更闪光、更有品味、更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之嫌疑或误区。如若如此,那么你还会以为那些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将事物绝对化的人,很有意思,甚至很有意义吗?
|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