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诗书笔记之:东周列国志
查看: 12758|回复: 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书笔记之:东周列国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12-16 10: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我其实是很爱看书的,但只看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
       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有人喜欢外国名著,但我独喜欢中国古典的东西,因为五千年来这些古人的智慧恐怕是我们穷毕生精力也研究不了的。
      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大名鼎鼎的是四大名著,但这四本书研究的人多,评论的人也多,多是在各方面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所以我辈是不敢与之比肩的。最近网上流传一时的有一部叫《闲话水浒》的,人气颇旺,细品之虽是笑谈,但确言之有理,发人深醒。因此常有附庸风雅之心,想写一写关于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用来献给我所爱的各位网友。
  小时候家里有一套《东周国志》的连环画,当时我就十分爱看。虽然年纪小,不能理解书中真正的意思,但“掘地见母”,“重耳出奔”,这些典故是印象颇为深的。待长成有了独立经济能力时却又不好找这本书。等终于买到时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方才知道东周的兴衰荣辱,辱与共不但包含了后世王朝的兴亡,也包含了人生处世的哲理。这本书我已开始重新再看,有一些感想,想在我看这本书的同时写出来给诸位网友,希望不要拍的太狠。
  说东周列国的事情最早的当推宋、元话本,如《七国春秋平秋》等,原《东周列国志》由余邵鱼编写于嘉靖、隆庆年间,今存有万历年间所刻八卷本和十二卷本,述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文字甚粗糙。后来冯梦龙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材料加以改编,易名《新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并在文字、故事情节、人物描绘等方面作了许多艺术加工,对史料也作了较认真的考核。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在冯氏的基础上略作修订润饰,加上评语、读法和注释,是为最流行的《东周列国志》。《新列国志》较重视史实,内容基本上都本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籍。其长处在于文字通畅,能够把春秋战国纷繁复杂的历史编排得有条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较丰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戏剧性,经过作者的加工,显得有声有色,如“郑庄公掘地见母”、“晋重耳周游列国”、“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等。
   因此胡乱写一些笔记,以慰无聊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6 10: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16 10:31 编辑

烽火戏诸侯,谁的罪
         中国历代君王有一个通病,就是"闻鼙鼓而思良将",这句话似乎是在说君王求闲若渴。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听见两军作战时的战鼓声时才想到我没有良将?平常不打仗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按照这个逻辑,国家繁荣时是君王任人唯贤,四方君子咸来景从。国家破败时则归罪小人弄权,甚至归罪于女人,"红颜祸水"这个典故大约因此而得来。而被归罪的女人恐怕也离不了“红颜薄命”四个字。  
       这真是个推卸责任的好办法,按照这个逻辑,夏桀是因为宠幸了妹喜而亡国,商纣是因为妲己才让武王夺了江山,千秋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大加演义,可是谁能给女人说句话呢?
  周幽王他爹据说是个中兴之主,东周列国志里说宣王"英明有道,任用贤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复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兴。",但这个人虽然英明,但却比不上武王,也比不上成王康王时周王朝那样兴盛。周边的少数民族不听命令,宣王亲自带兵去讨伐人家,结果吃了败仗。  
       本来胜败兵家常事,但是帝王吃败仗就有些面子上持不住了,周宣王心情不爽时返回,路上听见几个小孩在唱歌,他听见挺不对劲。就让太史解歌,太史算了一卦说,这个歌谣是说后世有女人乱国。(我真不知道过去的太史是记载史实的还是算卦的 )
       周宣王回宫后听说了一件怪事,说是宫里有个老宫女,怀孕怀了四十年刚刚生下一个女婴。宣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正好与太史的卦联系了起来。就问皇后这个婴儿的下落,皇后说因为觉得这个婴儿出生有些古怪,就让人把她扔水里了。再让人去找时,回来说女婴已经顺水漂走了。周宣王后来又派了个大臣去找女婴,大臣担心如果大加搜查的话可以会引起国民不必要的猜忌,于是就没有搜查,这个女婴因此得以长大,就是历史是大名鼎鼎的褒姒。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当了皇帝,这个幽王是个大大地昏君。他当位的时候,有一次泾河、黄河与洛水一带同地震,大臣们告诉他说,这三个地方地震,老百姓们家破人亡,应该好好救济一下了。幽王说,地震是天灾,何必告诉我?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事情关我鸟事?周幽王好于声色犬马,宠幸奸臣。手下一个宠臣将褒拟进献给幽王,幽王见了褒姒更是如鱼得水,每天不理朝政。这个褒姒也有点恃宠而娇,不把申皇后放在眼里,居然胆敢不去朝见申皇后。  (待续)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6 10:23 |只看该作者
我就最喜欢安静看这类文字。。。嘘,嫑说。。。信陵君,谢谢光临,你慢慢续写,我忙过了,来跟读。。。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6 10:24 |只看该作者
那个谁,可以精华不?汗。。。每次我都底气不足,这首版姐咋当滴。。。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6 10:30 |只看该作者
金戈戈 发表于 2014-12-16 10:24
那个谁,可以精华不?汗。。。每次我都底气不足,这首版姐咋当滴。。。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16 10:34 |只看该作者
  申皇后年纪虽然不小了,但是醋劲却不小。于是跑到幽王那里指着褒姒裱子、狐狸精之类的大骂一通,幽王开始没说什么,褒姒估计也有三分俱意,也没有什么表示。但申后回宫后还是不太能解气,就叫来她的儿子太子宜(也就是周平王)。这周平王也是个二百五,率手下人找个机会痛扁了褒姒一顿。这一下本来搞的自己更没理了。周幽王大怒,心想,敢动老子的女人,分别不把老子放在眼里,于是就把平王赶到他外公申侯那里思过。这一下申皇后没有了靠山,一个人在宫里郁闷。而正好褒姒也生了一个儿子,幽王就有废了太子立褒姒儿子为太子的心。申后一听这消息,更是郁闷了,就想出一个类似三国演义里衣带诏的办法来。没想到这个计谋正好让幽王发现,幽王心想,正想休了你这个黄脸婆,怕没有理由,现在你自己将理由送上门来了,于是大喜。幽王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官、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这给后来西戎乱京打下了基础。
  这个褒姒当皇后以后本来应该很满足了,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从来没有笑过。美人不笑总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何况是皇帝的女人?幽王说,老婆啊,你怎么就不笑呢?褒姒说,老公啊,我这辈子就没有笑过。幽王说,我就不信,我不能让你笑。褒姒说,你不信咱哥俩试试看。
  幽王用了很多办法,可这美女就是不笑。幽王没办法就发了一个圣旨说,谁能让皇后笑一下,我赏他一千两黄金。献美女给幽王的那个貌石父就出了个主意说,咱们周朝当年为了抵挡西面少数民族入侵,在郦山上修了很多烽火台,要是敌人一来,一点烽火周朝当年分封的那些诸侯国就知道都城有难,就会亲自率兵前来。我们现在反正国家挺安定,点一点烽火,诸侯肯定会来,来了又没有敌人,皇后看见了肯定会觉得好笑。幽王说,真是好主意啊,就和褒姒到郦山去举烽火。这烽火一举可不是一件小事,诸侯一看,这还了得。居然敢有人欺负天子?于是争相率兵前来在天子面前表现。可他们到了一看,什么么事也没有,正莫名其妙的时候,幽王说了,各位爱卿,这不是我和我老婆在这里喝酒,闲着没事点点火,把你们叫过来让俺老婆高兴高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了,各位没什么事就回去吧啊。众诸侯心想,原来逗我们玩呢啊。也不敢说什么,领着兵灰溜溜走了。
  褒姒一看可乐坏了,心想你们这群傻瓜,点火你们就来?于是现出了生平之处女笑。幽王高兴了,说,老婆怎么样,还是老公我厉害吧。于是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就赏了貌石父一千两黄金,后世有个成语叫千金买笑,就是出自这里。

      前段时间在网上见有一个大学生,用钱买通了整栋宿舍楼,用灯光在楼体上组成了英文我爱你的字样,用来博取女友的芳心。这个人颇有幽王遗风,我只是在这里心疼一下他老爹的血汗钱,顺便问一下他爹,这样的败家子,当年你为什么不将他射到墙上?
  话说幽王博取了爱人一笑,龙心大悦。但是这时却有不悦的人要来添乱——幽王前任老泰山大人,也就是申皇后他爹,周平王他外公这时候上了一道表,意思是说你凭什么要休了我女儿?废了我外孙?你这样做和当年夏桀、商纣有什么区别?
  幽王一看心想,原来你是我老丈人时我给你三分面子,现在你不是我老丈人了,我理你做甚?就想派兵去攻打申国。申国也怒了,心想你连你老婆儿子都能不要,我还能要你这个女婿?但他自己的兵太少,打不过他女婿,就想了个主意联合西戎一同攻打幽王。幽王一看有点怕了,马上想起烽火一举诸侯就来救兵的事了。就是就去郦山举火,诸侯看见烽火起来了,心想,你两口子玩,又拿我们消遣,傻爪才去。于是都按兵不动。幽王一看没有办法,就和褒姒两个人抱头痛哭(你看看,他连思良将都没有思一下)。这时候郑庄公他爹郑伯友说,事情紧急了,我保护你们拼死杀出重围,到了我的封国里,再集合诸侯杀回来吧。郑伯这个人真是一员虎将,但却奈何寡不敌众,最后战死了。西戎兵也不是周王分封的,从来没将周王放在眼里,看见周王穿的衣服,知道就是周幽王,上去一刀给杀了,同时还杀了褒姒那个儿子。只有褒姒因为长的美丽,被他们带回营去充作军妓。
  以上就是烽火戏诸侯的一些始末。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16 10:38 |只看该作者
  后代文人都以为周幽王宠褒姒是祸国,以为烽火戏诸侯是失信于诸侯,但我却不以为然。这件事情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
      看封神演义里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君不正,臣不忠,臣投外国;父不仁,子不孝,各奔他乡。还有一句话是,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封神演义用以诠释这两句话的理由是:黄飞虎出奔周与妲己是狐狸精幻化。但我看周幽王与褒姒二个故事时想说的是:如果周幽王宠幸的这个人不叫褒姒,那么就可能叫张姒、李姒、王姒,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可能就发生在张姒、李姒等人的身上。也就是想说,你周幽王自己要任用奸臣、宠幸美女,与褒姒和石父二人何干?身为一国天子,生一人,杀一人都由他一个人掌握,如果不用石父,石夫自然不会做乱,如果不宠褒姒,褒姒更不会笑诸侯,但他们二人不做乱,不笑,能保证不会有另外两个人做乱,为笑吗?闻鼙鼓而思良将,为什么非要等到两军交战时才想到我没有良将?齐桓公用管仲而九合诸侯,越王勾践用陶朱公与文仲计策十年生计而终吞吴国,秦孝公用商鞅而变法图强然后世一统中国,这些可都不是在闻鼙鼓时而思的啊。所以褒姒之事只不过是君王为推卸责任而想出的理由而已。
  另外就是第二件事,首举烽火至而再举不至。表像是周幽王失信于诸侯,但其实是如此吗?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周幽王是天子,众诸侯充其量不过是个臣子,莫说君王戏弄你一下,就是要杀了你,你能如何?还有一句话说,军令如山倒,举烽火可视为军令,就是没有敌人来我举一下烽火权当演习,又能怎么了?所以一句话:君此时已不君,臣此时已经不臣了啊。

      此话说来话长,周代商而立,为表彰功臣共分封诸侯七十国于周内,设爵凡五等,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唐朝以后的诸王,唐朝之后的诸王只有爵位而没有兵权,但周时诸侯却有。不但有军权还有独立的王国,人权,财权一力承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念着同姓或是开国时感情不错,都是挺尊重周王的,但后来子子孙孙下去,感情与血源关系就都淡了,更可况治国有人有才,有人平庸,于是便可能分出强国与弱国的区别来。区别的结果是我强自然要欺负你弱的,而周王此时制约的唯一手段就是谁不听话我打谁,于是有了周公灭殷佐成王一说。但如果周王同样无能怎么办呢?周桓王因为郑国不听话,就率兵去打郑国,结果让人家打了一顿。这还是次要的,你想诸侯见了会怎么想?你连郑国都打不过,我还会听你的吗?所以后世列国纷争,周朝一直持续了近九百年,已经是很不易的事了。
  分封诸侯是乱国之首创也。后世汉有七国之乱与推恩令的实行,东晋时有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分封制所带来的恶果。包括东汉末年刘彰他爹刘焉因黄巾之乱而给皇帝出主意在各州设州牧——这是一个集人、财、军于一体的大官,这也等同于周的分封诸国制度,于是造成了群雄并起而王室不振的后果。
  所以,从烽火戏诸侯所看出的不是周幽王与褒姒二人谁之过的问题。而是我们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历史的问题。抑或者说如何看待事件的问题。
  以前网上有一个贴子,贴子名字可能是《王治郅出书揭示不归真像》,很多网友在里面跟贴,有不屑于王治郅的,有同情王的,反正众说分纭,几有怒而争吵之像。我在里面回贴说,你们只知道吵,难道没有看看这个贴子的真实性吗?美国记者采访王,王脱口而出的是中国的现代诗,且引诗以讽政,大家觉得可能吗?且不说王有没有能力脱口成诗,再说美国记者听的懂吗?此文通篇极像灌水论坛里一搞笑贴子,因此贴而起争执,不觉得可笑?古人说,一叶知秋。就是说,看见树叶落了,就知道秋天要来了。事实得确是如此,但树落叶一定是秋天来了吗?不可能因为这些树生了病要死了而落叶吗?这是可能的。
  所以事有表像假像,禅语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故惹尘埃?英国的唯心主心一言论哲学代表人物贝克莱说,世物是因为我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者为了讽刺他就问,是不是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
  我们这里不谈主义的大事大非,我以为要看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说世物因为没有感情才得以永生长存。我觉得不因为一件事的表像而大怒大喜才是能冷静看待事物的根本。当然,如果闭上眼睛,世界上的悬崖仍然存在,但至少闭上眼睛可以让你不受悬崖之惑吧。眼睛看不见的人很多,有多少人是摔死的?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16 10:39 |只看该作者
本文很长,可能是我处女作,我得慢慢改。呵呵,各位海涵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16 11:1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佩服爱看书的人。我现在,只剩下看抗日剧的兴趣了,简单享受故事情节,好人坏人都刻在脸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6 13:17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闲过说书。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17 05:25 |只看该作者
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时候也痴迷这些小人书。《图穷匕见》《马陵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17 08:25 |只看该作者
周平王迁都   东周与春秋开始
         史书以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遗址在今长安县西,周武王定商之后,都城始建在丰,但后来因为丰太小不能接受诸侯朝贡,所以在洛水东岸修建了镐京,其实丰与镐不过是一个都城的两个区而已;到周公秉政之时,为方便诸侯朝天子,又在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修建了与镐京同等规模的宫室,称为东都,开始是做为天子东巡时的行宫的——笔者注)迁到洛阳开始,分周为东周,西周两部分。
       周平王迁都是造成春秋时期王室不振,诸侯群起而方伯的重要原因。我前文说过,周平王其人可称的上是一个二百五,下面详细说一说。   
       话说西戎攻破镐京以后,看到中原国都到处人物秀美,宫室多奇珍异玩,于是就想赖在京里不走。本来也是,攻下京城本来就是人家的功劳,既然有了功劳又何苦拱手送给别人?周平王他外公一看可有点不高兴了,他本来是想借兵成就自己重振王室的英明,没想到开门揖盗,这无论如何是得不偿失的。于是就明处里和西戎兵称兄道弟,暗地里给诸侯发信,约诸侯一起来攻打西戎兵。
  诸侯必竟都是周的臣子,于是卫国、晋国、秦君(秦此时还是不诸侯,只是因为给周的先王养马有功,周将他封在秦做为周的一个属国而已)、以及战死的郑伯友的儿子都带兵赶来了。申侯在这里暗开城门,西戎兵措手不及,只好退回西戎去了。于是诸侯相约派兵迎周平王于申国,周平王于是当上了皇帝。那个当了军妓的褒姒知道西戎兵败,想着周平王当了皇帝自己难免一死,索性来了个痛快,就上吊自杀了。
  本来申侯借兵不当,引狼入室,令西戎纵兵杀天子,毁宫室是有罪的。但毕竟是平王的外公,平王居然还想以迎立有公而进位公爵,要知道当时周分封的诸侯国里,我印象中只有宋国因为是商天子的后人而封为公爵,还有虞、虢,而周公以及姜子牙这样的大功臣仅封为侯爵。幸好他外公虽然年纪大了,可没有他二百五,坚持不受,平王心里过意不去,最终以恢复申侯侯爵之位做罢(申侯本是侯爵,因得罪幽王被降为伯爵)。
  虽然申侯是平王的外公,但他的罪大于他的功,连将功折罪看来都是不够的,而郑伯的父亲为王事牺牲,他不去奖,却去奖外公,这是这个二百五的第二条佐证。第一条就是他打褒姒的那件事。
  卫侯年老德高,被进封为公爵,估计大家意见不大,晋侯、郑伯各有封赏,秦君因为这次出了大力,平王就封秦君为伯爵,从此秦成了诸侯。  周平王用郑伯友的儿子郑武公(名掘突)与卫武公一同管理朝政,诸侯稳中各自谢兵归国。周平王心想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该好好享受一下了。但不作美的是,西戎入侵京都以来,珍宝美女多被抢去,而且西戎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连宫殿也给烧了。更加不幸的是西戎兵怀恨在心,连年入侵,周平王心中可就不美了,就想着迁都。于是就问大臣们。
  这些大臣们说,镐京这个地方靠近西戎,西戎连年入侵,现在国家刚刚遇到大难,民力与财物都有限,没有能力重新修城抵挡敌人。当年周公曾经在洛邑修了宫殿,现在保存完好,本来是给天子东巡诏见诸侯用的,现在不如迁到那里,况且洛邑在天下的中心,正好有天子的仪表。周平王一听还不是求之不得?但刚当上皇帝总得表现一下谦虚吧,看见卫武公不说话,就问卫武公。
  卫武公说,我都九十多岁,皇帝还这么重用我,我很感激啊,但皇帝如果问我不回答就是不忠于君,但是我的意见又和大家不一样,我如果说了又是对不起大家。但在国家大事上,我只能对不起朋友而不能对不起天子了。于是说:镐京左有骰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天下之中,其势平衍,四面受敌之地,所以先王虽并建两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以备一时之巡。吾王若弃镐京而迁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
        卫武公的意思是说,当年先王建了两个都城而只在镐京定都,其目有就是要抗击西戎,现在国家大变了,平王应该励精图治,节用简兵,只有能打败了西戎,不怕诸侯不来朝贡。况且镐京地势险要,是个用兵之地,不能轻易放弃。但周平王和诸大臣巴不得不趟这浑水,于是终于不听卫武公的意见迁了都。其实卫武公的意见是相当中肯的,周平王不听,是他二百五的第三个佐证。
  紧接着是第四个佐证,周平王迁都对秦伯说,你要是能打败西戎的话,得回的土地就是你自己的。于是秦伯不几年就打破西戎而将土地尽行收归秦国,秦国从此成了诸侯中的大国。当时周礼制王礼作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论军事能力周王室应该是最强大的,秦新封的诸侯尚能攻灭西戎而周平王因为害怕就东迁,以致使诸侯不尊王室。还有一个后果是秦国拥有了函雍之地,到后世终灭周而并六国,这恐怕是周平王这个二百五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想到的。

  再来说说第五个佐证,秦强大以后,秦文公有一次做了一个美梦,醒来后以为自己受命于上天,就去祭天,按当时的礼仪祭天只有天子才有权利,秦公这个举动肯定是过份的,但周平王没有集合诸侯前去问罪,反而当作不知道。于是鲁国的国君就要求周平王说他也想祭天,周平王这次挺有理,就不准。鲁国是周公的后人,就说,礼是我的祖先定的,我祖先对周王室有大功,我现在用用有什么关系?而且你不管秦国就单单来管我鲁国吗?于是也不理周平王就祭了天,平王连个屁也没敢放一声。
  既然二百五如此无能,诸侯又何必去尊重他?此时卫武公已死,郑伯单独把持朝政,洛邑靠近郑国,郑伯一会儿在国内,一会儿在周王室,死后还将手中的权利传给了儿子郑庄公。二百五见郑伯专权,心中也不高兴,正好虢公前来朝贺,就想让虢公分郑伯的权利,结果郑伯知道了挺不高兴,周平王想出一个主意来说,这样吧,我把我的太子送到郑国,你将你的世子送到我这里,互相做个抵压,表明我是不会抛弃你的。这第六条使周平王的二百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由此可想,如此君王会有那个臣子将他放在心上?
  世上都说周平王迁都而致使王室微弱,但我想假使不迁都,以他这种二百五的品行恐怕也难有作为,可能更可悲是会让西戎将他落个周幽王似的下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周平王果能如周幽王,又怎么知道周不会出现第二个周宣王而创一个中兴之世?
  中兴未免能避免再乱。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顶峰,但同时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拉大差距的开始。周室衰落不但造成了群雄并起,同时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破灭,以及后来的百家争鸣,中国不管在学术、经济、法制、以及军事上一个相对高度繁荣的顶峰。也更造就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一代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更可贵的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
  乾隆时期随英使马葛尔尼来华的一位洋人曾经说,中国就像一艘巨大而破烂的战舰,在过于百年间只所以没有沉没,完全依靠几个特别有能力的军官把舵而已。
  但我想说,如果这艘船而早早的沉没了,谁能保证我们不会早已建立起一只更新更巨大的战舰?所以只是说一说周平王是个二百五而已,不想将所有的罪则推到他身上,因为他一个人可能有罪于周,但却有功于中华。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17 12:55 |只看该作者
信陵君,这两天忙乱些,嘿嘿,在弄版块话题导向呢。信陵君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参与的“音乐心情”。不勉强的啊,你随意就是。

我跟帖的意思是说,我缓过气了,慢慢阅读这样的文字,我是特别偏爱有历史底蕴的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17 19:40 |只看该作者

       我其实是很爱看书的,但只看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
————
汗。信陵君,你让我羞愧啊,我基本算是杂家,啥都看,没有定向,没有目标。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17 19:43 |只看该作者
方才知道东周的兴衰荣辱,辱与共不但包含了后世王朝的兴亡,
————
“辱与共”是嘛意思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17 19: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4-12-17 19:47 编辑

中国历代君王有一个通病,就是"闻鼙鼓而思良将",这句话似乎是在说君王求闲若渴。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听见两军作战时的战鼓声时才想到我没有良将?平常不打仗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差不多类似于:狡兔死,走狗烹。到危难时,又怀念被烹煮的走狗呗。我先这么猜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17 19: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4-12-17 19:50 编辑

  周宣王回宫后听说了一件怪事,说是宫里有个老宫女,怀孕怀了四十年刚刚生下一个女婴。——————
这是“史”么?感觉邪门歪道,以讹传讹的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17 20:36 |只看该作者
金戈戈 发表于 2014-12-17 19:43
周宣王回宫后听说了一件怪事,说是宫里有个老宫女,怀孕怀了四十年刚刚生下一个女婴。——————
这是 ...

东周列国志是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2-18 15:19 |只看该作者
看历史故事也能长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12-20 20:41 |只看该作者

郑庄公掘地见母

     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其实在平王迁都之后,真正第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郑国。郑庄公可以称的上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姿态的国君。
     前面说过郑庄公的爷爷郑伯友因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死于国难,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掘突迎立平王有大功。申侯——就是平王他外公看见郑武公英武不凡,就将自己的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估计是想拉拉姻亲关系。郑武公不但在周朝内掌了大权,而且成了周平王他姨父,郑国又怎么能没有强大的资本呢?
  郑庄公是她母亲在睡梦中就生下的,按说武姜没有因为生孩子受什么痛苦应该高兴才是,但是她可以觉得生孩子时的阵痛是天理,而这孩子居然就这么生下来了,所以不是太喜欢他。取名叫寤生(东周列国志的表述这里有些问题,寤生的意思应该是脚下头上生)。等到她再生第二个二子时,这个儿子不但聪明英俊,而且长大后孔武有力。所以爱小儿子的武姜就想让武公立小儿子为世子,将来好继承郑国国君的位置。
  但古人的继承法历来是长幼有续的,除非长子有什么大过错或者早死,所以不能轻易就不立长子,所以武公没有理她,只是将小儿子封在了一个小城共里,后来人们就称他为共叔。
  武公死后,武姜对庄公说。你继承你父亲的国君地位,还在周朝掌了权,可你弟弟只不过有一坐小城,你说怎么办?郑庄公就说,除了制邑这个地方,祖宗说不能封人,其他地方弟弟随便挑吧。武姜就逼着郑庄公将京城让给了共叔。
  武姜逼大儿子让出来京城,同时一直鼓励小儿子造反夺大儿子的江山。但郑庄公一直忍让不理。大臣们看不下去就问庄公,结果庄公说了一番让后世人很是琢磨的话,郑庄公说,我现在要将弟弟怎么样,我母亲一定要阻止我,大臣们一定会认为我这个没有兄弟之情,其他诸侯国也会认为我是个不仁不义的国君。我现在什么都不说,我弟弟一定会更加骄横,总有一天会造反的,到时候我再处置他不是更好?  郑庄公于是不理弟弟,他弟弟果然就反了。但庄公早有准备,他弟弟如何又是对手?共叔含恨自杀,庄公对武姜说,如果我没两个人都不死,就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
  说到这里得打断一下,郑庄公这个人我是极不喜欢的。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孙吴兵法中的孙,指的是孙武与孙膑,而吴指的是吴起。吴起这个人是个很值得说一说的人物,咱们以后再说,但这里我要举一个关于吴起的例子而表明我在郑庄公这件事情上的看法。
  吴起年轻时候不务正义,他母亲就责备他。吴起对他母亲说,我要是不封侯回来,我就不见你。然后就出去求学,他学习的老师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曾参听说后说,世上的人都可以发誓,但是唯独不可以对父母发誓。于是就不喜欢吴起。后来有消息说吴起母亲死了,吴起只哭了几声,然后就没事了,别人说你为什么不回去奔丧,吴起说我前面有誓言在啊。曾参听到后就说,吴起这个人是个不忠不义的人,我不想和他来住。
  同样,郑庄公也是个不忠不义的人。等这个故事说完了我们再细细说。
 郑庄公说了和武姜:“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心里可能也有点后悔。
  有个大臣叫颖考叔对庄公说,不说是不到黄泉不相见吗?你派人在地下挖个地下室,然后弄点泉水,不是就到了泉下相见了吗?既然在泉下都相见了,在地上还有什么不能相见的?郑庄公非常高兴,听从了这个办法然后和他母亲合好了。

  后人都说颖考叔是个贤良的人,但可恨的是这个人后来因为和郑国的一个将军争功,被那个将军在战场上暗箭射死了。
  郑庄公这个人其实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第一,他做为周朝的大臣,朝堂上威逼周天子,这本来也不算什么,不忠就是不忠了,天下又不是他周平王的。但他还要以忠义来自诩,这就是大大不忠了。第二,他母亲不喜欢他而喜欢小儿子,他对自己的母亲怀恨在心,但是又怕背上不孝的骂名,于是就故意纵容自己的弟弟做乱,然后逼死自己的弟弟,还假仁假义地痛苦一场。我估计他心里是高兴的,因为再也不会有人与他争过郑国国君的地位了。第三,郑庄公怀恨他母亲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恨,相信他不会对他妈说出不入黄泉不见的话来。不过郑庄公虽心狠,但还是顾及到自己的声名,要不连她娘也杀了。其实就冲他这句话,武姜就可能自杀,因为理由自己最爱的一个儿子被自己另一个儿子杀了,而这个儿子又发誓永不见她。只是因为武姜没有死,郑庄公接下来才有可能“后悔”。
  可能有人不赞成我的意见,但如果武姜死了,郑庄公估计才会真正后悔。因为他再也不会导演出这个千年经典的一幕来。而且可能郑庄公会背上千古骂名。
  但他掘地见母就该为人所称赞吗?三国演义里刘备摔阿斗,后面大家都知道是收买人心。郑庄公就不是在收买人心?这个人该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要不郑国不会在他而强大。但这个人又是个阴险的人,要不他不会趁周室东迁之机,灭掉东虢国。同样也不会本来他弟弟不是一只虎,而他非要将他弟弟培养成一只虎然后再杀。更不会和他母亲说出那样没有母子之情的话来。
  当然如果武姜死了,可能事会两分。但话说知子莫如母,知母又何尝不是子?郑庄公知道他妈不会自杀,要不他就不可能知道他弟弟一培养就能成老虎。所以掘地见母是早已导演下的。
  真是个好主意,杀了弟弟而让人认为弟弟是自取,责备了母亲让人评为是其母偏子过度,掘地见母让诸侯认为郑庄公是大孝之人。真是春秋一世奸雄之头一个啊  
       还有一句要补述:武姜虽有过,但她毕竟是母亲,要不干脆弄死庄公岂不省事?为人父亲再不喜欢自己有孩子,也是不会让他受委屈的,各位牢记。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12-23 17:11 |只看该作者

周桓王伐郑

   郑国能有郑庄公这样的奸雄,国家是没理由不会强大的。而周平王这时表现的也比较聪明,既然我惹不起你郑国,我索性不去惹你。反正我当我的皇帝就行,这样一想他还真是心宽,一直当了五十一年皇帝才死。
  平王死了,皇位是要传给在郑国当人质的太子的。但太子此时估计也不小了。听到自己要当皇帝的消息后兴奋过度,一回国也给死掉了。结果便宜了平王的孙子桓王。
  桓王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爷爷能当孙子,他这当爷子的人却非想着当爷爷。本来嘛,周朝是天下共主,但你郑国偏要不把我放在眼里。放谁身上也不会干。但桓王此人却比他爷爷辈的庄公差远了。庄公虽奸,但治国有方,桓王也不见有什么值得书写的治国手段,但他却一直想除掉郑国这个眼中钉。
  几次小磨擦之后桓王忍不住了,不顾大臣们的劝说,亲自带兵去攻打郑国。桓王治国不行,打仗也不行,不但大败,还让郑国人一箭射中了肩膀,要不是郑国人看在他必竟是皇帝的份上,可能早做了郑国的俘虏。
  其实像周桓王这样有血性的皇家子帝,一开始我是非要佩服的。甚至可能想像他能像后世的楚霸王一样宁肯自刎乌江也不过江东再称王。再不济也做个越王勾践的故事,来个卧薪尝胆。但他却没有。
  世上有两种人很好笑。别人欺负他,他明知道惹不起而不去惹,这是第一种。周平王算这种人。第二种人是,别人都告诉他那个人你惹不起,别去惹,他不听,等真正发现惹不起时才知道,我真惹不起你呀,我以后再也不敢惹你了。周桓王是这种人。
  桓王还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兵败后想发旨将郑庄公的罪行诏告天下。大臣们告诉他,你打不过大臣就已经够败兴了,你还想让这败兴事让全天下都知道吗?  桓王是个可爱的人,他这时候听的进去别人的建议了,于是不再说郑国的事了。我估计从此以后,周朝再也不会理诸侯的事了,本来嘛,最后一个手段武力危胁也不起作用了,干脆就放手吧,“你们玩,别玩我就行了”。
  周王既然不玩了,下面人自然就放手去玩了。但周王这一手也挺高明,玩火者必自焚,郑庄公死后郑国内乱,国家从此也不中了。但其他玩家还在继续玩,并且有玩的非常好的,所谓的春秋五霸就是这其中的善于玩的。
  周平王迁都后,东周前期的事情到此时应该告一段落了。后世可能将烽火诸侯与周平王迁都两件事联系起来看做周王室衰落的象征。当然,这件事上我看首先不要说哪个女人的责任,国家强大时每个女人都成了贤妻,国家破败时就每个女人都成了祸水?我看不是吧。
   清末老佛爷干政,是慈禧的责任吗?
       回过头来再说惹与不惹的问题。现在我们说周平王与周桓王二人都可笑,那是因为事成盖棺。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考虑——就是在当时周王朝惹不起郑国。说周平王可笑是因为作为堂堂天子,手中握有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他却不敢去惹郑国,从而使郑国达到一个他惹不起的境界,这是周平王可笑的原因。他的孙子周桓王是因为别人都劝他你惹不起郑国,可他不信,等发现了真惹不起时从此不再敢惹才可笑。
  古话说,老百姓不怕死,就不要拿死去危胁他。做为天子,不去想如何强振国势,一心只想保全自己的地位,因一己之私利而不顾国家大义,事到临头又贪生怕死,连小民都不如岂不可笑?
  还有一个是盖馆定论。是说一个人死后才可以去评论他的历史功绩。著名的诗句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史记上说,陈涉当年家里穷给人耕田混饭吃,他对雇他的主人说,我以后能了志一定要报答你。这个主人觉得很可笑,就说,你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还说什么报答我?陈胜就说,雁雀安知鸿鹄之志?
  但盖馆未必就能定论,中国近代史李鸿章这个人物我想就是一个典范。身后多少骂名?但根据近来所批露的一些档案来看,李鸿章充其量是一个爱国而无力回天,空替人背骂名的一个人而已。还有曹操,这都骂几千年了,不也是平反了嘛。
  有人可能要问我的观点在哪里,坦率的讲,我的观点一句话:事定犹需盖棺论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12-25 06:33 |只看该作者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当了皇帝,这个幽王是个大大地昏君。
————
大大“的”昏君。


信陵君,早安,顺问圣诞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12-25 06:34 |只看该作者
手下一个宠臣将褒拟进献给幽王,幽王见了褒姒更是如鱼得水,每天不理朝政。
——————
感觉这个“如鱼得水”,用得不够精当,再商榷一下呗?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12-25 06:36 |只看该作者
于是跑到幽王那里指着褒姒裱子、狐狸精之类的大骂一通,幽王开始没说什么,褒姒估计也有三分俱意,
——————

“婊子”,“惧意”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12-25 08:38 |只看该作者
金戈戈 发表于 2014-12-25 06:34
手下一个宠臣将褒拟进献给幽王,幽王见了褒姒更是如鱼得水,每天不理朝政。
——————
感觉这个“如鱼 ...

如鱼得水这个词,是专门用的——古代小说上常这样用,不便解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12-25 08:38 |只看该作者
金戈戈 发表于 2014-12-25 06:36
于是跑到幽王那里指着褒姒裱子、狐狸精之类的大骂一通,幽王开始没说什么,褒姒估计也有三分俱意,
——— ...

两个错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12-25 14:47 |只看该作者
关于李鸿章,我想,骂李鸿章的人如果在晚清那个时代,会比他做得好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12-25 14:47 |只看该作者
国家要是强大了,想做李鸿章也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12-25 14:47 |只看该作者
红尘散仙 发表于 2014-12-25 14:47
关于李鸿章,我想,骂李鸿章的人如果在晚清那个时代,会比他做得好吗?

肯定不会
但是,世上有一种人专司骂人,不考虑其他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12-25 14:48 |只看该作者
红尘散仙 发表于 2014-12-25 14:47
国家要是强大了,想做李鸿章也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