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我侃诗词第一期(欢迎赐稿参与)
查看: 8270|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侃诗词第一期(欢迎赐稿参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1-18 1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4 20:27 编辑

写在前面的话
       聚到论坛古韵版,大家都是为古诗词而来,都希望自己的古诗词作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想通过交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水平。一般以为多读多写就可以提高自己,换句话即勤奋努力就能侍弄好诗词,其实这只是其一。诗词还需要诗词之外的功夫---阅历与学养,陆游就说过,“子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这个就不好勉强了。还有就是对于诗词的悟性,这一点就更不能强勉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有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其中诗词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且影响深远;而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数量可观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不少的诗歌论著,还有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诗话和词话,也是分别就诗词某一人、某一作品、某一题材乃至某一章、某一句、某一个字进行批评(这里的含义就是评论的意思但略宽于内涵)。有趣的是这些专著作者其中以诗词知名于世的极少,而都是以其在诗词理论方面的建树而知名于世。我简单挑出几个:
诗品 钟嵘    诗式 释皎然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金针诗格 白居易    六一诗话 欧阳修   诗法家数 杨载    温公续诗话 司马光   梅涧诗话 韦居安   诗筏 贺贻孙     瓯北诗话 赵翼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不难看出,这里面一般知道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词名,进而知道一点的是释皎然、赵翼。王国维词虽然写的不懒但远不及他的《词话》出名,其余似乎都不甚了了。这就似乎引出一个悖论:诗词理论与诗词创作也不可以等式视之。这真的有点离奇乃至荒谬,但这是事实。李杜在诗歌理论上似乎不见经传,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至于词坛似乎也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有人主张诗无定法。那么我这么说,是不是要否定诗词的理论呢,不是。我坚定认为,一定的诗词理论和诗词技巧的积累,一定是有利于诗词创作和诗词水准的提升;那么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参悟一些规律和技巧,更进一步的去认识诗词,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所以,在创作的同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似乎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渠道。记得,在一篇浅谈古诗词创作的文字里,有位诗友问我,你能不能写一点现在诗人的作品赏析?当时,我说那就叫你失望了。其实这回答很沮丧。后来在网络的交流中我也试着去写一写,但限于水准(不要以为是谦虚,实话)和时间,一直就搁置了。现在时间较充裕,虽然水准差但毕竟又老了几岁,闲下心来试试。在梅当家的支持下,为了活跃古韵的氛围,我就开设这个栏目。欢迎诗友们发来自已的古诗词作品,待我一品味道。不过要说明的是:
       1、我不是专家,就是也走眼(目下的各种赛事结果基本被人嗤之以鼻就可见一斑)。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只能根据自已的那点水来侃,不同意的可以争论,但不可争执,更不可恶语相向,凡有辱斯文,乃至骂街者,只此一次,不会再侃。
       2、听不得直言,一句话不顺耳就暴跳如雷者勿进。
       3、因为水准和时间,暂时还没有邀请到评委,所以每期只限五篇作品(单发)。每期篇数满了之后,就请不要再发。
      4、凡发来的作品自己按顺序编出序号,只能依次慢慢侃,详略不尽相同但绝不厚此薄彼;欢迎诗友参与讨论,但不得违背1、2条,有此一次不再欢迎参与。
      5、诗词之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本庸夫,加之年老眼花,说的不到乃至错误处欢迎指点,但不接受呵斥与无礼。除了参与讨论作品外,谢绝回复。请见谅。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5-1-18 19: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4 20:25 编辑

《柳絮》赏析
重帘常不卷,寂寞御河滨。
舞雪因风动,含泥有燕亲。
飞来三月暮,催送一年春。
莫倚高楼望,游人白发新。
    咏柳絮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俯拾皆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林黛玉)。说到咏絮就不得不扯上晋代的咏絮才:“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yùn)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里才女以絮喻雪,为何好?这不仅写出了二者的“色”,更写出二者的“轻灵飘逸”的特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格林钟声的《柳絮·3》是如何咏柳絮的。
    重帘常不卷,寂寞御河滨。  首联是说,河边的柳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望去犹是长长的绿色绒帘,密不透风,寂寞不卷。“御”,这里是临或倚靠之意。起的很平常,为引出了所咏的物,绿柳如帘,且冠以“重”,也为突出柳的春末情状,暗示暮春季节。作者还着“寂寞”一词,联系重帘不卷,用意似在为下文的描写张力或曰伏脉。
    舞雪因风动,含泥有燕亲。  颔联是承,开始具体描绘柳絮了。由于风的作用,絮花飘飘洒洒,犹如漫天雪舞,而当粘落泥尘后,被紫燕衔去磊窝了(当然,也可认为漫天飞絮,紫燕穿梭)。这里作者取喻于雪,写出了絮的轻盈飘飞之状,由此,可以联想到搅天风雪,茫茫苍苍,眼前登时出现一个银白的世界,从而让人们去感受哪“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纷飞,飘飘扬扬的情景。当然,也自然想到絮的无所寄托,随风漂泊,更会由此想到“游子”的辛苦和疲惫:背井离乡,四处羁旅,年复一年。后句则写于“燕”,是的,燕也辛苦,他也南来北往,但毕竟都可磊窝筑巢,暂作安身之栖,而絮则跟风游荡,然后不知落于何所,家何在?居何有?所以,一个“亲”字,不知暗含多少孤寂与无助!一个“因”更说明絮的无奈和不可自主。读到这,你是否也会发出一声同情之叹呢?
     飞来三月暮,催送一年春。  颈联作者转为感叹春光的消失之快,美好事物存现之短,让人感到岁月匆匆,青春不再。每一年,到柳的新绿彻底长足,也就是“如烟”季节,柳絮始生,清风吹拂,漫天飞舞。而这时也就到了春末,季节就要送走春天,匆匆入夏。因此,柳絮飘扬恰成了春的告别。是呀,花事消尽,再睹万紫千红的春天,只好待来年了!春走了,柳絮呀,你不更寂寞?你将飞向何处?这里作者的客观描叙,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莫倚高楼望,游人白发新。  尾联的收束很精彩,可谓点睛之笔:全篇意旨到此便可了然。春暮了,再莫登楼远眺吧,你只能看到残红褪尽,漫天飞絮,哪能看到(等到)“游子”的踪影,他们如同飞絮,不知这时在哪里?也许,他们也在翘首故里,思念如织。是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白白的絮朵莫不是游子新添的白发?不正是亲人间哪不尽的思念与牵挂?这个句子,把读者带到一个情思绵绵的境界里,让人遐思,让人缠绵,让人伤感!司空图在《诗品·含蓄》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讲字面上不露一丝痕迹,却能完全显现事物的精神本质。这个结联,可以说含蓄婉致,颇得“风流”。
      纵观诗作,首联引出,是开启,点名对象;颔联铺染,具体描述,前句大处着笔,让人一睹宏观景象,后句小处勾画,力现细微情形,是承接;颈联前句承“因风动”,后句转入议,引人思索,依情而言理,是转折;尾联将柳絮的飘摇与游子的漂泊,柳絮的飞扬无羁与游子之思联系起来,给人以无限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语外生意,弦外有音,余韵袅袅。是“合”。所以从结构上看,一气呵成,格律工稳,起承转合,中规中矩,显示了作者对于近体诗创作的娴熟技能。
      诗作托物寄意,借景抒怀。全诗围绕“柳絮”这个具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年年柳絮,送走了美好的春天,而春之再来,已是别年了,叫人感喟青春易逝,时不我待;而行踪漂泊,起落无依,又恰恰寄予着落寞的游子情怀。所以,作者正是通过春意阑珊,柳絮飘飞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伤春与惜春的感喟和天涯游子之思。这是一种常人之怀,即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又是一种特别之怀,即与经历、性格、素养有关,能够确切的表达出来。
      取喻贴切,委婉有致,是诗作在表现手法上极为成功的亮点。比附与象征是诗歌最为常用的手法,但比喻的使用,必须紧扣事物的共同点,才可形成默契而生动的思维,起到一“喻”中的的作用,从而让诗家准确的传情达意。但一般说,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就像苏轼在《日喻》中所说,似乎比喻都不无缺失。,所以,比喻能否恰切,影响着诗作的质。那么,格林的这首诗的喻比怎样呢?记得有位诗友在评此贴时说,“比喻透彻,意向深远”,我以为这个评价很中肯。所谓透彻,指的是贴切而形象。所谓深刻,即是让人浮想联翩,象外生象。首先是喻雪,这个我在开头说的故事就说了,就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在古诗词中,为确切去描述事物,凸显其特点,往往借助他物,物物互喻,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如“梨花堆雪”等。另一个是白发喻,也是很新颖别致。把轻盈雪白的絮,说成游子新添的白发。这些个喻比很有内蕴,启人遐想。再一个就是絮花和游子之喻,这里当然是以“漂泊无定,不可自主”作为联系点的,也很形象和恰当,并且引人联思。总之,精当巧妙而贴切的比喻给作品平添许多微妙。
      值得强调的是,大凡咏物之作,并非写出事物的特点,做到形似就是好,更重要的是要赋予物以情感和思想,通过物征来表达人情,或是言志说理。文字里情景交织,物我交融,这方为写物的高手。刘协在《文心雕龙》里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他认为,文字就是作者情感或思想的外在载体,即为情而造文。他反对“为文而造情”。他又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更进一步说明心、言、文的关系。本篇在这方面做的是相当不错。说句多余话,吟诵全诗,我们能明显感到首联的诗气弱了一些。
      限于自己的欣赏水平,也疏于作者的经历,这个赏析当然是有限的,甚至有错误,发出来一方面想和诗友们交流,同时也就教于方家里手,多多赐教,更有待于先生的指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8 20:09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耕夫君提供学习材料,共享学习经验!飘红置顶,共同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8 21: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4 19: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4 20:13 编辑
难得随心 发表于 2015-1-18 20:09
非常感谢耕夫君提供学习材料,共享学习经验!飘红置顶,共同学习!

想做一回砖家,都是胡侃的,置顶就算了。反正好玩。谢谢,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4 19: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2-9 20:47 编辑

初稿:
抛却繁华第几重?栖霞独饮晚来风。

桃花不解佳人意,仍逐东君献冶红。


改稿:
抛却繁华第几重?栖霞独饮晚来风。
桃花若解佳人意,莫向东君绽野红。


   这是梨花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是题咏《桃花扇》的女主人翁。我以为改后版好于原版。记得梅岭、东方二兄当时都跟帖写了一首绝句,应该说着眼点不一,各有千秋。后中都开了专贴,对于改稿持否定态度:一是转结既成事实,改为假设并不好;再则冶改作野不好,因为“冶”恰恰表现了一种“厌恶”之情。金老也跟帖赞成用“冶”。这里就此也凑个闹哄,希望大家参与意见。
   应该说,这首绝句不改也是一首不错的诗。但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判断出楼主改后的用心所在。起句,作者用的问句。为什么,这其实这是在揣摩李香君当时出走的心理。是的,她是远离了红尘,远离了俗世繁华,但到底走出有多远?人是走了,但心也一起离开了吗(这里当然离不开的是感情)?因此,这个“坚决”的离开实际是一种逃避、无奈、痛苦。承句轻轻一点用而今的境遇来比较:繁华消去,爱情消去,面对的是暮鼓晨钟,青灯古佛,暗淡孤单。俗世里的香君和出世的香君的对比差处自是天壤,这里显然流露出深深的叹惋与同情,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因为香君不仅绝色,也是绝才。而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强化这一主旨,诗人用一个假设来完成自己的情感宣泄:是呀,有谁能真正理解香君的那一切的一切?人如此,物更如此。那年年红艳的桃花,你知道么?如果你真的“解语”,就不应该年年如斯,鲜艳照眼,然而你却是了无心肝,开的那么妩媚奔放,殊不知那凋零的结局正在那等着,显然楼主的怨全在于叹惜,哪有一丝的“厌恶”,是一种情致的“反语”·····这里将人花合一,个中滋味,谁堪尽知。而原稿意虽近,但是一种直接说辞,味似尽。再说,“献冶红”,既失之自然,尽了作者的嫌恶,“献冶”二字出尽桃花的洋相,你不觉得(这里是否也是一种“着相”)?而这与假设结尾的内敛与含蓄差之多多。
    最后再说说这个“冶”和“野”,冶,美丽姚冶。——《荀子·非相》,这里应是妖冶之意,应该说是贬义,法之主观;野,野芳发而幽香——《翁亭醉记》,指的野外,还有一种狂野奔放之意,这里中性。法之自然。根据全诗,野字似更切。梨花改稿似乎是借用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的技法,撇开事实去设计一种后果,达到一种更蕴藉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个人觉得改稿更好些。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24 20: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4 20:26 编辑

侃一首自己的打油诗
搓衣板
已然身退问行藏,但哂浮生托浣娘。
素手搓挪深未悔,清流濯洗免韬光。
心香一瓣因谁赏,寂寞三分许汝量。
华丽转身新受用,无劳诗客费评章。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七言律诗。我主要是想借搓衣板来书写一种进退随缘,自甘淡泊的情怀,表达了一种淡泊自如的心境。首联自目前的处境落笔,洗衣机的出现,让搓衣板逐渐淡出,所谓“已然身退”。“问行藏”,谁问,当然是自问也是他问,行藏,《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如,"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即要问我于今的去处,当然是不为世人所用;可笑的是我却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世人(浣娘)。这里把一生都托付给 “浣 娘”的主不免引以自哂。这个开启就把一个积极用世但却被世所弃的悲剧角色很自然引出(时代的进步,事物的淘汰很自然,诗人并非要倒退,而是借题发挥)。那先前你积极用世有何表现呢?很自然,承联写出昔日的辛劳与贡献,虽说不上光鲜四射,的确也是勤勤恳恳。“深未悔”,写出了它的豁达与自许,“免韬光”写出其心地的磊落光明。但因为默默。也许因为迂腐,也许因为耿直,也许因为恃才傲物,也许·····总之,他不合时宜。转联的心香应指洗尽污垢的功用,寂寞,指的用后和于今的处境。是呀,搓衣板不知洗净多少衣物,并没有人赏识夸耀;而于今的寂寞也属自然,还需要人来估量评说吗?这联写得蕴意较为沉厚,有回味之余地。尾联,直抒心意,新旧替换是一种必然,所以要坦然面对,这里应该说升华了搓衣板的境界。是呀,顺其自然,淘汰是一种必然,那么诗客们无须喋喋不休,费尽心思去评说。
      咏物诗,我觉得忌离开物而自由高唱,结果是读了叫人不知到底是写物还是写人;也忌围绕着物打转转,读后觉得就是一个谜语,不像诗词。所以咏物贵在能捉住物之特征,然后由此挥洒开去,或抒情,或言志,或说理,或得趣。着眼于物而又不拘泥于物,介于像与不像之间,才算得成功。本作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物之新旧替换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表现,这种交替不以人们的意愿所转移。物如此,人何尝不如此。所以,读这首诗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收束看,有朋友说新受用不如新替旧更切,有朋友说这个结尾不够有力,但目前没想到好句,将就
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4 20: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6 19:17 编辑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4 19:10
有老大支持,心热。

(01)江城梅花引

风吹隔世那朱砂。散成花。拚成花。
点点清香,一路到天涯。
风雨黄昏凭几度?唯等待,那年人、来识些。

识些,识些,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
若惜,若惜,莫再错、惹泪心嗟。
断曲离魂,结怨抱琵琶。

应懂眉间轻一点,情种得,两相怜,执有家。

今天只填一首临仙,一首江城梅花引,支持这个,侃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24 20:15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4 20:10
侃一首自己的打油诗
搓衣板
已然身退问行藏,但哂浮生托浣娘。

原来可以侃自己的好,这样子细细阐述,真的受益。其实每个人表达不同,有时候别人读来理解确实迥异,但咏物塑形以渺,寄意以深这点是依托。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4 20: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4 20:30 编辑

我的一次点评
声声慢 心幻/采薇
梦里深寒,风中幽喟,寂寥小巷悠长。
琥珀倾杯,勾兑夜色茫茫。
窗外云描素月,把眉尖、绘做微凉。
影绰绰、剪些些妖媚,化作仓惶。

误入蓝桥往事,穿过那冥冥,隔世幽廊。
似有雕花檐角,几朵星黄。
耳畔铜钟滴答,报流年、切切悲伤。
慢回首、幻红痕深处,一抹新阳。


上阕当是实景,下片应为虚境。虚实相依,亦虚亦实。
回环幽曲,创造了一个伤感而唯美的意境,解读着一段微妙的心路历程,不错。
表达上极尽细腻新巧之能事,女孩子之手笔。
慢回首、红痕深处,一抹新阳。这个字最好换个词,个见


(昨晚发得匆忙,修改几处……“见红痕深处,半露新阳。”其实先前是这样的,后觉得这新阳感觉很不真实,故改作了“幻红痕深处,一抹新阳”,还是拿不定用哪个好……“蓝桥”亦非指情事,而是取“魂断蓝桥”之“魂断”之意,不知可否?“穿过那冥冥”这句也不满意,张兄帮着斟酌一下……)

    觉得“见”好过“幻”;勾兑一词是否过于弄巧;穿过那冥冥就下片的幻境而言,还是可用。个见。
    全词看似写情殇,又不确定,觉得是一种追求未果失意与感伤,正因为如此,才让词境有一种朦胧之感,是像与不像之间而产生艺术魅力,这也是我飘红的原因。所以我说是一种心路历程,至于对与不对,只有你本人最清楚。


     再赏,此作深情婉转,以虚实相生的结构,营造了一个虚幻而有真实唯美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追求的历程和未能如愿的忧伤,结处吐出一丝亮色,寄托词者的殷切的希望。运笔纤细柔媚,是婉约词作较为成功之作。建议推精,请复议。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24 20:29 |只看该作者
耕夫老师,你写的啊,太不简单了,非常受益,谢谢你了。我还转给了群里的朋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24 20:34 |只看该作者
梅花小字 发表于 2015-1-24 20:12
江城梅花引

风吹隔世那朱砂。散成花。拚成花。

毕竟是老板,第一个支持,待我细品之后再慢慢侃······知道的,慢三步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24 20:36 |只看该作者
胭脂雪儿 发表于 2015-1-24 20:29
耕夫老师,你写的啊,太不简单了,非常受益,谢谢你了。我还转给了群里的朋友看。

呵呵,看看可以,欢迎参与。就不要转到其他地方去吧,都是不登堂的东东。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1-24 22: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5-3 21:18 编辑

(1)江城梅花引/梅花小字

风吹隔世那朱砂。散成花。拚成花。
点点清香,一路到天涯。
风雨黄昏凭几度?唯等待,那年人、来识些。

识些,识些,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
若惜,若惜,莫再错、惹泪心嗟。
断曲离魂,结怨抱琵琶。
应懂眉间轻一点,情种得,两相怜,执有家。

       真是自找苦吃,梅一上来就交个我这么个苦差事,侃词。这一击正中偶的软肋,但也得硬着头皮撑着,看偶乱抛砖,伤了,当家的原谅
      
江城梅花引按万俟咏《梅花引》句读与《江城子》相近,故可合为一调,故称。又名《摊破江城子》、《明月引》。本词牌共有 8 种格式,梅采用的格式是双调八十七字,前段八句四平韵、一叠韵,后段十句六平韵、两叠韵(程垓体)。这个牌牌写的基本是幽情闺思之类,所以他的调调多为婉转幽微之咏叹,这也就是这类词的所谓特点吧。
       这首词似乎(把握不准,别笑)是从梅花起笔,以隐喻的法儿来表达一种暗恋或说相思。上片开篇赋予梅花隔世之缘,今生散开来就变成梅花。后面就顺理成章了:年复年,岁岁两度,清香馥郁,花开花谢都在等那个知音。这里似乎(同前)化用了“罗浮梦”的典故。下片以叠相接“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不知作者是不是暗指什么,否则,脉络在此有断裂感。接下的叠字,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即要珍惜,接下的都是以一种委婉的语气反复咏唱:两两相依,执手宜家。“断曲离魂,结怨抱琵琶”,当借昭君事以说离苦。所以总的看来,构思不错,词牌的选择与内容蛮吻合,词风婉雅。但脉络上上下片有点断裂感,至少是衔接不紧凑。另外,觉得这首词的用语也随意了些,不像梅平素的风格。是不是求快而来不及顾及。比如叠字,识些第一个还好点,后叠的两个怎么也觉得不溜。些,这个词单用,应是细微,细小的意思,即一点儿。叠用,意不变程度更深。还有语气词的用法,这里应是语气词。“影无邪,千里纱,未肯遮”对于写梅也觉得有些不符。遇到我这样的砖家,你不哭就好。好了,暂时就侃这些。解读不到乃至错了的,梅批评。我虚心接受。


词作者:小泡泡

细雨,烟树。------来访之天气,背景,渲染朦胧而凄冷之氛围,为下铺垫

问重来,愁绪有谁能排?----这句问交代来访因由,“愁”什么?悬疑
红砖绿瓦映苍苔,徘徊。___这里面对多么熟悉而却陌生的 红砖绿瓦的景象,现在已是苍苔累累,本来兴冲冲来想一睹卿容,但现在却怕敲开这扇曾经自由进出的门,当然也是怕见面的尴尬,这一曲笔很好的真是凸显了词人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心理恰恰反映词人的感情世界的伤痛。
叩门门不开。----终于鼓起勇气敲门,但久而不开显然旧知不在,此时其失望落寞之情更是不言而喻。
上片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由远而近,依次展开句句写景,景中含情。一波三折,极尽其妙。

未曾知,光阴恁短,无从算,已是生涯半。-----知交不见,这“红砖绿瓦”引起词人无尽回忆,感叹生涯过半,
                                                                 而自己如今还是知音不遇,伶仃寒苦·····“已是生涯半”蕴含了
                                                                 词人的万千苦楚和不可言喻的愁绪。
看庭槐。忆深埋。-----对此,欲说还休
发呆,漫将别后猜。-----只能是胡思乱想,猜,当然是猜旧知的别后种种,但到底如何却不得而知,这就更增加了词人的思念与愁苦, 这是一种无奈、无聊、痛苦的表现。回应上片“愁”疑,但又似未解。含蓄,委婉。下片 以“忆”为契机,抒情为主,表现词人凄苦孤单 的情景和落寞愁苦的感受。
全词语言简洁流畅,感情流露自然而含蓄,步步深化,转接有致。是婉约词中的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25 11:37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4 22:10
江城梅花引/梅花小字

风吹隔世那朱砂。散成花。拚成花。

我在哭,耕夫兄的解读与我表达不同,但解读的也不错呢,回头有时间擦干泪俺来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1-25 14:27 |只看该作者
梅花小字 发表于 2015-1-25 11:37
我在哭,耕夫兄的解读与我表达不同,但解读的也不错呢,回头有时间擦干泪俺来回复。

怎么这么脆弱,这里我用的可是小砖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1-25 15:46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5 14:27
怎么这么脆弱,这里我用的可是小砖呵。

       仔细读了江城梅花引的例词,感觉它很适合叙事,于是运笔写了一个故事,也是一种思绪。
       这词没有借典,想突破古韵局限,写点有思想感悟的东西。近来读古诗词几近厌倦,觉得怎么都突破不了古人格调,闺思幽怨,染病呻吟,在古人绣好的锦帕上今人入梦成旧年人拈丝绣花,很难见新出彩。
       于是试图拓宽思路,以新诗思想填词,这词构思了三天呢,并不是一促而就。
       想要表达的意思确实借助了罗浮神话--前世朱砂,这遗落的朱砂是前世的擦肩错过,痴情未改,纵然心碎,散落依然是美丽如花,且为了不忘,拚尽生命绽放如花,铺满每条小路每个曾经走过的地方,等他来,怕他错过。等着那一俯身的低头任取,一点点唤醒记忆,不要再次错过,再度遭劫,而能好好珍惜,执手相安。是对情感的一种向往,一种规诫。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个人的相思。且暗里也在隐喻生命。每个人都是上天的深情一笔,我们来了,我们努力的让生命绽放如花,却在行走苍茫里容易迷失,困惑,找不到那个最初纯净无邪的开始,有情有义的自己。这首词题不仅仅是等也是觅,想要的是思想感悟。
     诗词文字是心声,是思想,是感情,寄托的意思耕夫兄能读出来,就是没白写,所以你的砖梅很是喜欢。
     也浅谈一点自己对文字的看法,最近大师们在群里互砍的厉害,都慧眼如炬,睁大眼睛挑毛病,忽略了文字原本是宁心怡性,修炼的美感。文人相轻,还没成诗人就相互轻视,难免疏狂。
     每段文字,每个人用心写出来,都有他的感情思想在里面,读,便是读心,读故事,读风景,读感悟,让心走进去领略美感,如果我们成了互相打击那这文字的天地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诗词有章法,意脉,情脉,遣词用句,这些地方的不妥,朋友间相互交流指正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基础上是需要功力积淀的,谢谢耕夫兄不吝指点。
    静静地去读词时,发现好的词有个共同处,用字用句平白通俗,用语用情淡淡轻柔,却极是耐品,浅浅勾勒出的是朦胧山水的美,读到心静心清,才能慢慢品赏领略风景。
   比如破虏的菩萨蛮,毛竹的喝火令,其轻灵别致,淡若无痕的白描手法,诗意的美感,真的是艺术享受。可是每一个句子,就像是我们随手拈来的平实,无典故,无生僻字,无高深莫测,坐下来细细揣摩,却能引遐思无限。你不在群真的是遗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1-25 16:02 |只看该作者
梅花小字 发表于 2015-1-25 15:46
仔细读了江城梅花引的例词,感觉它很适合叙事,于是运笔写了一个故事,也是一种思绪。
       这 ...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你才最知底细。我不过是一个读者的解读。有人说,文字是相通的,我不知对不对?但在赤裸裸的文字面前(那怕你再隐晦)总或多或少的显现作者情感的影子,即使再模糊,也可以察觉蛛丝马迹。这就是所谓读心。只不过由于功力深浅而知多知少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1-25 17:3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5 16:02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你才最知底细。我不过是一个读者的解读。有人说,文字是相通的, ...

嗯,文字是表达,读者是知心。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1-25 18:39 |只看该作者
梅花小字 发表于 2015-1-25 17:37
嗯,文字是表达,读者是知心。

嗯,是握个手还是抱一个随选。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5-1-25 19: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5 20:21 编辑

“’恶诗'官司”胡乱侃

李白《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徐凝《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水(界)破青山色。

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为)徐凝洗恶诗。


                   以上三首诗分别是诗仙李白的,唐著名诗人徐凝的(都写庐山瀑布),和宋代大才子东坡居士对于两首诗的评价诗(注:诗中括号里字是因不同的版本出现的个别不同字)。大诗人徐凝的诗被可爱的苏门大学士斥之为“恶诗”。也许是诗仙的名头太大,也许苏学士出语刻薄,也许是徐凝活该晦气,死后摊上这么一档子笔墨官司,背上写”恶诗“之名。的确,在文学史上似乎徐凝的诗名淡然,甚至还有不知道徐凝的名字。其实,徐凝的诗名在当时就被儒林所肯定,像白居易、张枯等大诗人都赞叹甚至推崇。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应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牡丹)“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都是他的名作,诗作活泼生动,拟物拟态,融情于景物,给人以一种唯美的享受和莫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首瀑布诗因何不被苏学士看中并斥之为”恶诗“。 关于这个已经有不少人论述过。粗浅一看,诗中都有想象,有比拟,有夸张,但徐诗四句都是围绕着“形”在着力描摹:长度,声音,气势,色泽等,结句更是实在的不能再实在(诗人大概想用瀑布的全景来收),殊不知这种结乏力,诗思没有宕开。结果是势尽于此,叫人索然。虽然不乏好句,但却有句无篇了。所以,诗作就免不了有点呆板拘束,少有让人品位的空间。再看看诗仙的,起承可谓平平,但转结就势起雄奇,笔力千钧,转句极尽夸张,一张气势;结句,你说这碧空直下的瀑布像什么,似那九天璀璨银河自天而下,挂在这隐隐青峰之间。岿巍、绮丽、神奇,一下子这瀑布的神采就出来了。诗人那份想象力,那份惊奇,那份热烈一下子都涌现出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给人以奇诡美丽艺术享受,和荡气回肠之震撼。显然,二者的夸张与比拟有深浅、奇俗、新旧之别,作者的主观情绪与外界景物的融入程度有别。从情境上看,二者有品味之分。同时,绝句一类(四句七言、六言、五言)在诗中是一种精粹非比的体式,它的转结是全诗关键所在,往往都是出彩处。比较一下,人们也会分得高下。因此,东坡学士出语虽嫌偏激刻薄但却不无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5-1-26 17: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6 19:18 编辑

欢迎耕夫老师斧正:
(02)七律•日照观海
日出扶桑照鲁东,众流归一汇朝宗。
风平也见惊涛浪,潮去犹闻鸣磬钟。
海纳百川方厚重,心怀万象始从容。
碧波洗却红尘梦,半部春秋若在胸。        
注:春秋,古代史书的通称,亦泛指历史,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1-26 17: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6 19:19 编辑

(03)学写仄韵诗 ,老师点评:
七律•大风歌
猛士贤良何处得?家乡子弟随君侧。
千年一帝数高皇①,五里三侯出安国②。
泗水亭前感废兴③,歌风台上留碑刻④。
炎黄同念汉之源,四海古今扬圣德。

①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②汉初三侯王陵、周勃、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沛县安国乡,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称“五里三诸候”。
③泗水亭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明代诗人王玙《宿沛县泗亭驿》诗有句“千古龙飞地,令人感废兴”。
④歌风台为汉高祖征服淮南王英布回乡宴父老歌大风的遗址。后汉明帝在台前立碑,命书法家曹喜大篆书《大风歌》,镌刻碑上。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1-26 19:15 |只看该作者
菊香盈袖 发表于 2015-1-26 17:33
欢迎耕夫老师斧正:
七律•日照观海
日出扶桑照鲁东,众流归一汇朝宗。

谢谢菊香版赐稿,不过要待我慢慢来。原则我一一说了,你可要看清楚,如果知道了,后悔还可来得及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1-27 07: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7 09:25 编辑

(02)七律•日照观海
日出扶桑照鲁东,众流归一汇朝宗。
风平也见惊涛浪,潮去犹闻鸣磬钟。
海纳百川方厚重,心怀万象始从容。
碧波洗却红尘梦,半部春秋若在胸。
        
注:春秋,古代史书的通称,亦泛指历史,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
     
      这是一首借观海景而抒发情怀的七律。首联点名观海的地点,以及众流归宗的趋向。承则写海激荡的特点,所谓“无风三尺浪,风来百尺高”,见声色。转结自大海的胸怀,到人的襟怀,借以抒发学习大海,拥抱人生,兼容天下的情感。应该说,是一首较有功底中规中矩的律诗,起承转合也还顺畅。但觉得少了一点蕴藉,基本把什么都交给了读者?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说诗词明白不好。另外,中两联的结构基本同,错开最好。惊涛浪(1+2)鸣磬钟(1+2);若果换做惊涛起(2+1),乱重(从2+1)是否好点?和颈联的(2+2+1+2)别开。再说,涛浪,磬钟都是重叠而倒置,也不是很好。另,碧波洗却红尘梦,这句含义有点儿模糊的。以上仅是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斑斑雅正。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1-27 09: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耕夫 于 2015-1-27 09:25 编辑

(03)
七律•大风歌
猛士贤良何处得?家乡子弟随君侧。
千年一帝数高皇①,五里三侯出安国②。
泗水亭前感废兴③,歌风台上留碑刻④。
炎黄同念汉之源,四海古今扬胜德。

①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②汉初三侯王陵、周勃、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沛县安国乡,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称“五里三诸候”。
③泗水亭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明代诗人王玙《宿沛县泗亭驿》诗有句“千古龙飞地,令人感废兴”。
④歌风台为汉高祖征服淮南王英布回乡宴父老歌大风的遗址。后汉明帝在台前立碑,命书法家曹喜大篆书《大风歌》,镌刻碑上。
      仄韵诗,一般说对于那些抑郁愤懑,拙骜沧桑的感情的表达是较为适合,用于吊古感怀也好,所以这首诗从演绎大风歌开启,从而表现高祖的历史功绩,写的还是较好的。首联以问答形式开启,自然,然后引出评介,转结感怀。气脉畅通。中两联稍显呆板,后面那个四海古今扬胜德可以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1-27 15:58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6 19:15
谢谢菊香版赐稿,不过要待我慢慢来。原则我一一说了,你可要看清楚,如果知道了,后悔还可来得及

耕夫老师尽管直言,坦荡胸怀,光明文字,这应该是你我共同追求的境界。只是辛苦老师,心有不安。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1-27 16:01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7 07:36
(02)七律•日照观海
日出扶桑照鲁东,众流归一汇朝宗。
风平也见惊涛浪,潮去犹闻鸣磬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耕夫老师真知灼见,受益匪浅。收藏慢慢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27 16:03 |只看该作者
一介耕夫 发表于 2015-1-27 09:21
(03)
七律•大风歌
猛士贤良何处得?家乡子弟随君侧。

耕夫老师辛苦了,敬茶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1-27 23:02 |只看该作者
菊香盈袖 发表于 2015-1-27 16:0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耕夫老师真知灼见,受益匪浅。收藏慢慢学习。

j就是胡侃,见笑了。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