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批评,笔者向来以为是知识分子之间炫耀自己文字和个人思想的秀场。以此为饭碗的称为职业批评家,每年都要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不在此列。一部好作品,争鸣出来的是《阳春白雪》,广泛传诵的是《西》、《水》、《三》、《红》。老百姓更喜欢孙猴子,李奎和诸葛亮,是因为尚无“西学家”或“水学家”这一专用术语的出现。一篇作品的问世,无疑是在宣告自己的存在。与食堂大师傅一样,我们在思想了一顿他人速食后,更会津津乐道于这个包子的口味如何。双赢炒作,各有所得。至于包子的味道,还是大师傅说了算。
几个问题:
一、批评家是在探知作者的真实心迹还是在诠释自己的思想?(批评角度)
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与批评家职业是冲突还是给此典故的最好注解?(批评思想)
三、作者是否与批评家的感受合一了便是好作品?(作品受众)
以上问题为个人所疑惑,一直不得其解,希望能在文友中找到答案。文友对此评介说,“批评有无存在价值取决于那是什么样的批评,批评就是深入真相,阐明真理,许多批评没有达到或者歪曲了,但并非批评不重要。批评,可以规范创作,指引方向,对于读者,也可以拔开迷雾,提高鉴赏水平,并且,确实它可以是思想的盛宴,它有相对独立性,人可以在探索真理中获得快乐。不过,真正有水平的批评家不多啊。”
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相比,有着广阔的、松散的、非严格的发布平台,这使愈来愈多的文学爱好者找到作品和思想的寄托阵地,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关于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在网络上称为评贴更妥当些)就有了特定要求,普通读者对文章评论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网络评贴们,特别是网络文学的管理者们既要凸显专业素质,还要兼顾社区(论坛)的职业角色,评贴心态则要微妙些。
几个问题:
一、评贴者必需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评贴者要理解和掌握一位会员的行文习惯、写作风格需要很长时间的相互交流和认知。这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有所区别,也是社区特定环境所致。
三、评贴者是倾向于“拍砖”还是以褒扬为主。向来“拍砖”是批评家们的习惯,在社区环境下此举会产生何种效果与延伸效应?
四、对于是否原创如何界定?文章中引用的、借鉴的部分如何处理等等,很微妙,需灵活掌握。对于写手来说,这也只能是文责自负,文德自负。有时评贴者是很为难或无能为力的。
做为文学艺术爱好者,不论是写文章还是评文章,敢于表现自己,并想于此树立自己的某些风格或思想轮廓,这是很正常的,值的提倡的。对于个体来说,我们是很小的人,思想亦如此。大家都在裸露自己,证明自己。做学问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对我们来说高不可攀或“身在此山中”,仅此而已。
2009.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