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家乡的记忆01」孤舟一系故园情
查看: 5646|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乡的记忆01」孤舟一系故园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12-18 13: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己编辑部 于 2014-12-23 14:32 编辑

禹州的没落

   故乡在我心中是一个异常沉重甚至苦涩的话题。它留给我太多沉重甚至苦涩的记忆。每当我听到“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时,这种沉重和苦涩就特别炽烈。
   说起故乡,在我的意识中已不单单是三山夹一沟上下十几里漫称黑沟中的一脉,而是指具有山岗平地的一大块,它的名字叫禹州。
   记得上大学报到不久,我们学生班党支部书记老裴说和我是老乡。我感到奇怪,老裴没有理由和我攀老乡啊?我说:你是密县人,我是禹县(禹州的曾用名)人,我们咋会是老乡?老裴有些丧气地回答:过去您县管俺县,咋不是老乡哩!
   毕业后翻州志,我才知道,我的故乡禹州最大时管11个县,最小时管一个县,就是密县。这时,禹州就改称小禹州了。
   在禹州这片还称得上广袤的土地上,政治经济、人文艺术都曾有过十分辉煌的记载。
这里是春秋时期韩国的所在地,县城就是韩国的都城。韩国北扩,吞掉郑国,而成战国七雄。进入完全而漫长的封建社会,禹州一直是如今郑州的位置,正处于南北交通要道的交汇点上,北依京城,南通汉口,东接江浙,西连长安,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商贾云集,商帮林立,花街堂皇,如今仍有十三帮中保存完好的陕帮会馆。州志记载,禹州曾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最为富足的城市,晚清时中国最后一支农民起义军即白朗起义军大掠禹州繁华的南大街,满载而归,兴高采烈地声称,抢劫一家商铺所得,竟比抢劫宛襄十几县还要丰厚。被抢劫了并不要紧,只要商铺店号还在,禹州商业没几年就又红火起来。紧接着,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降临了。陕县军阀兴兵大掠禹州另一繁华的西大街,官府出兵来围剿,带不走财富物品,就满街纵火焚烧,大火过后,一片狼籍,一片焦土。当时,京汉铁路已经开通,英美烟草公司投资许昌,机遇从此不再幸临禹州,曾经富夸四海的禹州,默默地走向衰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禹州人残存的商品意识,传统的工业手工业,如铸造、冶炼、陶瓷、档发、制药、开矿、运输等等等等,都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起来,各地争办市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有政绩的官员升迁了,无政绩的官员撤换了,政治经济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社会矛盾丛生,信访告状迭起,刑事案件不断,禹州由全省前几名的排序直线下落,一片低靡。
   这里也曾是人文荟萃之所在。史称“阳翟大贾”的吕不韦,“运帱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以天下为己任的晁错,明代四朝元老马文生,从这里走出去,为推动和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和面貌,贡献了超人的智慧。画圣吴道子的画风和墨宝,至今仍是东方人寻觅探求的谜团。药圣孙思邈的足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侠客聂政在此演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为悲壮的一幕,留下了人们传诵的聂政台。上溯历史,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力而被画地为牢囚禁于此,禹因治水有功而封于此,禹州因此而得名。
   一位来自古怀州(怀庆府)沁阳、深深怀有“谁不说俺家乡好”情结的朋友,曾对我大谈起古怀州有怀心、怀皮之分,即沁阳县是怀心,其他县为怀皮,夸耀其家乡历史的悠久和富足,他说起一则民谣,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川人精,极力称道怀川人的商品意识。我回答说,河南无论哪一个地方,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都有十分辉煌的过去。他不相信地反问我,哪个地方比怀川的历史悠久?我不愿多说,就举禹州的例子,他一下子就蔫儿了。

7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8 13: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盖山 于 2014-12-18 13:53 编辑

艺术的精灵在飘荡


       这里是传统工艺闻名遐迩的一块发祥地。唐宋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就出产于离我家十来里路的神垕。钧瓷以色彩“无双”、自然窑变而著称,唐宋时一直是宫廷御用品,官府来人精心挑选之后直接奉送给宫廷,其余的都统统打碎。就是朝廷重臣,如果不是皇帝御赐,私自收藏也是“僭越”杀头之罪,民间就更不见踪迹了,故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可见其价值无限。钧者,乃转动的轮盘也,禹州旧称钧州,也因了钧瓷之故。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这么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怎么会产生于一片穷山恶水之中?这片穷山恶水,怎么也看不出有任何艺术精灵的游荡!然而就在这片穷山恶水之中,凭着散落在历史遗留的渣灰之中的钧瓷碎片,竟激发了神后人的艺术灵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钧瓷艺术家,竟有了国家命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竟给禹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大学刚毕业时,神垕因钧瓷的收入,竟占到全县财税收入的70%。改革开放后,全县瓷器生产大胜,瓷窑大兴,成了至今仍不能替代的一个支柱产业。
       神垕人的艺术成就,竟还表现在造假上,在神垕,就财富而言,造钧瓷的不如卖钧瓷的,卖真的不如卖假的。不过神垕人并不说是造假,称之为作古/作旧。他们用稀释的硫酸把成品钧瓷均匀地刷过,埋在土里,上边浇上人粪尿作肥料,种上辣椒或者茄子,然后取出来,就造就了一件假古董。然后带上几件,到广州、深圳,伺机卖出,一件竟卖到几十万元,神后第一批百万富翁,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些假古董,骗过收藏者不说,竟然还能骗过古董专家,不用现代科技仪器竟然测不出它的真伪。致于硫酸按什么比例稀释,埋多久,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其实,根本就不要相信什么钧瓷古董,钧瓷根本就不允许民间收藏,民间即使有收藏,作为神后人也根本不会出售,神后人太知道收藏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了。当年惟一因钧瓷而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我的小表叔,一次他对我炫耀他的收藏,拿出一件传统的“不盈尺”的钧瓷花瓶。这只花瓶,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献出不同的色彩,真可谓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漂亮极了,堪称绝品。我吓唬他说我就要这一件,可把他吓坏了,他紧紧地护着花瓶,竟以韩美林和范曾的赠画相送来杜绝我的蛮横要求。据小表叔说,这是他岳父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是否他岳父的爷爷的爷爷的作品或是更早的作品,就不得而知了。世面上哪会有那么多的古董出售?
       据一位熟悉禹州历史的同乡说,这里还是中国铸造业的发祥地,炼铁的历史和工艺举世无与伦比,前些年日本佛家协会还在这里定制了一丈多高的铁佛。我没有查阅资料,不敢肯定,但铸造业的的确确一直是禹州的另一支柱产业。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随同学到党寨他姐夫家去玩,他姐夫是一家村办铸造厂的厂长,以铸造技术精湛而著称,西安一家机械厂曾以月薪500元相邀,他没有去,说是有家室之累,离不开。500元,在当时对我这样的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要知道,学校当时发给我4元钱的助学金,就是我一个月的全部费用了。我同学说,在村办企业干,收入肯定不少于500元,还能照顾家。党寨,就是中国铸造业的源头之地。在党寨,改革开放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搞铸造。
       改革开放后一直成为出口创汇重要产品的裆发,其发源地也在禹州。据称,档发起源于制作戏剧服饰之头套,过去禹州的头套也是行销全国各地。80年代中期,出口兴起,禹州的档发一夜之间就闻名遐迩,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可惜的是,近些年禹州档发因市领导的更替而起落,基地外移至许昌县,禹州反倒名声坠落了,许昌县谈起档发的兴奋昂扬与禹州人的黯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8 13: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盖山 于 2014-12-18 13:54 编辑

禹州的嬗变

      一个故乡游子的情结无助于故乡政治局势的嬗变,还是回到家乡那只在县级地图上才有位置的家乡吧。我的老家就在三山夹一沟上下十几里漫称黑沟的一脉之中,村子的名字叫刘家man(门里有外)儿。村子由刘、闫、张三姓组成,各姓都不出五服。看祖坟,以刘氏一姓辈数多些,人口自然就多些,小村子就以刘姓命名。张家的老坟次之,但人口还没有我们家族的多。张闫两家,似乎更像移民,我们闫氏的根在哪里呢?
       我们闫氏,在离家乡七八里地一个叫迎水阁的地方还有一处,迎水阁老坟里有八九代人。小村对面的佛山上,也有一处,四五代人而已,加之我们这一支的六七代人,前后不过20几代。闫氏一脉移民于此,也只有300多年光景。我始终孜孜以求地探寻着它留给我的一个个谜团。前些年兴起寻根热时,各种各样有助于寻根的书籍应运出版了,借助这些各种各样的书籍,我认真地追寻我根,寻访自己的家园。我发现,我们闫姓得姓于山西运城,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儿子的后裔。说是后裔,真真有点牵强附会,晋文公的儿子分封于一个叫闫地的地方,这一地方的人就都随姓闫,谁挨谁呀,至多一个部落罢了。既是晋文公儿子的后裔又怎么样,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像我们这样富贵不过五代的国度,还不是早已没落得不成样子?我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说,我们这一带都是山西老槐树底下来的人,主要特征就是两个小脚指头的指甲都是两半。可以肯定,我们闫氏一脉就是来自山西运城的“中原的客家人”。
       既是“中原客家人”,自然也就具有客家人的一些特点,勤劳,肯吃苦,重教育,守信义,敢冒险,勇开拓,凭借着这些优势,我的先祖从山西运城移民于禹州迎水阁,又从迎水阁移民于此,与刘张两姓为邻。
       据老人们说,我们闫氏这一支就是从那里分出来的。一同出来的共兄弟三家,一支有些门路,去了平地,一支也有门路,去了神垕,就数我们这一支最糟糕,来到这穷乡僻壤。说是穷乡僻壤,一点也不冤枉,人虽不多,但土地更少,在我离开家乡上大学时,贫瘠的土地还不到人均一亩。能打粮食的好地——我们那里称过水滩,就是山洪可以漫过的土地,人均才几分,干旱成了我们那里的天敌,十年九旱,难得温饱。我们那一坡数十里人家,才可怜兮兮地只有一家富农,竟连一家地主都没有。饥饿,就成了人们的大敌。我21岁外出上大学,算起来每年挨饿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竟有14年之多。我的先祖,怎么会选择这样一片如此贫瘠的土地。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8 13: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盖山 于 2014-12-18 13:57 编辑

该换个活法啦

      贫瘠且少的土地,根本养不活人,好在我们那里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开煤矿吃煤矿就成了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追求。上等富裕人家开矿,中等人家驮卖煤搞运输,下等人家下煤窑挖煤,不知多少年代前,商品生产的格局就这样形成了。我们那一片叫黑沟,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神垕烧钧瓷用的煤,都是我们黑沟山间铃响马帮来运去的,可以说,是我们黑沟为钧瓷提供了热能。
      这种商品生产的格局,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中断近30年,在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不同的是,窑主由财主乡绅换成了乡村干部,运输形式由牲口驮卖煤变成了汽车拖拉机运输,下窑挖煤的由当地人换成了外来的包工队,当地人已不愿再下苦力了。一片穷乡僻壤里,竟有了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贫富的差距更拉大了。贫穷者比任何时候都更叹息自己的命运,不惜一切地寻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捷径。
       这个捷径就是争坟地争风水,不是和别人争,而是窝里斗和自家人争。贫穷者笃信,能发财能考上大学,完全是因为风水好,要不为什么同一个爷爷同一个祖先,有的富有的穷有的能考上大学有的连中学都考不上?还不是风水好!由此,他们寄希望于家里老人先死。那一房的老人先死,后辈人就打破传统旧规争那坟上那一片狭窄的土地。多少近亲人家,就这样搞得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是不是移民的路上为争那一块救命的饼子而留下了各顾各的基因,才造成了20世纪末这样的可悲现象?据考证,中原移民都是官府靠欺骗一根绳子栓绑着强行移民的,要小便了就解开一只手,故称解小手,要大便了就解开两只手,故称解大手。官府发放的食品是烙馍,故称干粮,干粮是发放给一家人的。移民路上,难保没有为争一块干粮而起纷争的,一块干粮也许就是一条生命。为了活命,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经济物质贫穷的背后,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有政绩的官员的升迁,也激发了没有政绩的继任者升迁的希望。官场的一个怪现象是,往往是越没有没有才能政绩就越想升迁,无政绩就制造政绩。无政绩者忙于制造自己的政绩,忙于早日高升发达,还顾得上下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这样不易见效的软功夫?我的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只有裹挟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总是慢一拍慢两拍慢几拍地挪步了。我们那里有个诙谐的说法,叫总是撵着一群人,看有多厉害!我可怜的父老乡亲啊!
      无论如何,这片贫瘠的土地赋予了我生命,也养育了我长大,它是我的根脉所在。虽然当我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之后,我再也不愿回头,再也没有一丝丝的留恋,如果不是我已年迈的父母和我九十高龄的姥姥还生活在这里,我甚至不愿踏上回故乡的路,目睹它依然贫瘠的面容。
       如今,敬爱的姥姥过世多年了,父亲也去世三年了,母亲也随妹妹搬到了县城,老家真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老家真的一点留恋也没有了吗?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应该换个想法、换个活法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8 13:59 |只看该作者
响应自己的号召,顺从大家的意愿,山哥先自抛砖。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18 14:14 |只看该作者
读出了山哥对家乡的深情,山哥好文开个头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18 14:21 |只看该作者
南沙贝 发表于 2014-12-18 14:14
读出了山哥对家乡的深情,山哥好文开个头

爱之深,恨之切,哀家乡之不幸,恨乡亲之不争。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18 16:05 |只看该作者
好文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18 16: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人文地理,誉满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8 16: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山哥的砖是禹州钧瓷窑拆下来的,把门槛支高了。呵呵:-P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18 16:27 |只看该作者
旧文可以不,要不俺先贴一篇旧文赞助?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18 16:29 |只看该作者

请兄弟多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18 16:30 |只看该作者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8 16:15
人文地理,誉满天下。

说起家乡,心里就充满了感慨,思绪万千。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18 16:32 |只看该作者
胡青牛 发表于 2014-12-18 16:23
山哥的砖是禹州钧瓷窑拆下来的,把门槛支高了。呵呵:-P

文无定法,不拘一格为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18 16:33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14-12-18 16:27
旧文可以不,要不俺先贴一篇旧文赞助?

好的,只要没在六星发过就行,山哥的也是旧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18 18:15 |只看该作者
人文历史,包罗万象,俺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18 18:19 |只看该作者
益阳乐平 发表于 2014-12-18 18:15
人文历史,包罗万象,俺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山哥写此文时,家乡的历史和现实,一齐涌到心田,山哥不过是把它们按感受归类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18 19:46 |只看该作者
好文,山哥对家乡了如指掌。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2-18 19:56 |只看该作者
息心 发表于 2014-12-18 19:46
好文,山哥对家乡了如指掌。

毕业后我在本县工作过,当然,看家乡和别人的眼光及关注点肯定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12-18 22:56 |只看该作者
禹州熟悉,神垕更熟悉。好文欣赏啦。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12-19 01:15 |只看该作者
你说我记 发表于 2014-12-18 22:56
禹州熟悉,神垕更熟悉。好文欣赏啦。

遇到老乡,遇到了知音,有了共鸣。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12-19 03:3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彰显山哥学识渊博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12-19 08:12 |只看该作者
河南老乡,一来一大帮,吃白馍,喝鸡汤,弄得肚子硬梆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12-19 09:36 |只看该作者
剔透玲珑 发表于 2014-12-19 03:39
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彰显山哥学识渊博

我 毕业后在县里工作,了解情况全面些,对家乡的感受也是全方位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12-19 09:37 |只看该作者
梨园小生 发表于 2014-12-19 08:12
河南老乡,一来一大帮,吃白馍,喝鸡汤,弄得肚子硬梆梆!

管饭不管饱,不如活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12-19 10:06 |只看该作者
读了山哥的文,了解了禹州,更多地了解了钧瓷。
历史厚重,现实无力,这是很多地方共同的痛。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12-19 10:32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4-12-19 10:06
读了山哥的文,了解了禹州,更多地了解了钧瓷。
历史厚重,现实无力,这是很多地方共同的痛。

在职时还有家乡的官方有些联系,退休后就音讯隔绝了,只能从村里人的生活状况去观察家乡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12-19 13:0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12-19 13:1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12-22 20:4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有亲人在就是故乡,没有了亲人的故乡分量也就轻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