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芜 于 2016-11-25 08:23 编辑
《1》
李村处于太行腹地,地理偏僻,周围环山。离最近的镇上也需要二十多里路程,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年代,县城人常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把这一带唤做“南蛮”。而李村却又是方圆几里中较大的村庄,当初的人民公社就在此落户。
比起大多数以平坦低洼朝阳为选址要领的村落,李村显得特立独行,它坐落于一处高坡半腰,阴寒风急,一年四季捎子风不断,特别是严寒时节,那风吹来,似小刀片毛钉子在人脸上硬刮硬划般。这也就造就了这方水土的人有些脱离本质的孤高,又有些不甘心不服输的劲儿,与认命不同,他们自带一层厚厚的忍性耐性,来充当保护的盔甲。
从远处望,整个村庄呈狭长形,像一条向上攀爬的蜈蚣。后来随着经济的日新月异,这蜈蚣竟日渐不像了,肚皮里好似一下存储多少脂膏,圆鼓饱胀的,掩住了那繁多的脚趾,这样一来,倒有了几分山间草蟒的态势。
据上了年岁的老人们讲,这里原是唐李世民当年打仗留下的前哨军营。也不知真假。不过,从周边一些古村落名称或许可窥一斑,什么上马台,下马台,安营,驭马,跑马坪,望庄……也许,确实是驻扎过什么军队的。伴随着近年乡村旅游的兴起,烈火烹油似的,于是一些莫名的传说也平地而起,讲得有鼻子有眼的,比如:李村就是李姓皇子的隐身地,当年为了躲避则天女皇的追杀,不得已逃到这里隐姓埋名等等。这种事经不起推敲,但架不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啊,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了。
其实,这里虽唤李村却极少有姓李的,张,王,刘,宋,杨,黄,常……各种杂姓混居。大家当初有的走街串巷,有的落难逃荒,一开始没有高门贱户,只有早到迟来之分。不知从何时起王姓人口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自然话语权也就重了几分,后来,宋,刘也不甘示弱,与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状。渐渐地村中形成一种怪相。村东头以王姓为主,村西成为宋姓的大本营,村南低洼地则刘姓占了四分之三,村北地势高峻,多杂姓混居。但这并没影响大家伙的通亲往来,慢慢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论起来,七大姑八大姨的,天地一家亲。
但村中的权利分配却没有随着亲戚邻里的热火而出现过拱手相让的。转来转去,还是在几大姓之间轮还。对外,一致口径,“能”者担当。评定标准呢,有几个人至关重要,一个是能掐会算的张鉄嘴,一个是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刘老爷,还有第一任的宋支书和村中识字最多人送外号“小状元”的王书君。这几个人在村中说话举重若轻。有时为了敲定人选,商量个几天几夜也没个结果,耗上半月一月也是常事。当然,终会有人做出一些妥协,否则这引一发动全身,半村人打斗开,谁能担起这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