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脸猫 于 2014-8-24 12:19 编辑
我们需要挑战精神 参加学术研讨,专家在台上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中国学生课堂上齐刷刷背着手,正襟危坐,神情呆滞;一张是美国学生课堂上或歪或斜,神采飞扬。 两张反映学生课堂上一瞬间的状态,但引发我们思考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的传承告诉我们-----尊师。在这种思想的延伸下,老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持续多年。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物理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发出震耳聩聋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沉重,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我们学校和俄罗斯中学联谊。每到六.一前后,两校都会选出优秀学生参加互访活动。每每活动中,总会有篮球比赛、限时赛跑、才艺表演等竞技。这时候,俄罗斯孩子更多让我们看到的是充满自信,勇于拼搏、善于拼搏,而中国孩子总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即使我们选出学校最优秀的高段同学与俄罗斯低学段的学生竞技,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这里有身体素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大班额的讲座式教学模式,习惯于尊崇老师的权威,习惯于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习惯于老师默许后才能按照老师既定的思路发言,习惯于被老师牵回到课堂上文本里不断地解读……于是“创新”“创造”这些字眼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 于是,那些当堂指出老师传授中出现“错误”,提出质疑的学生总会被代表权威的老师用肢体语言打压,或者直言训斥为“另类”“不听话”。那些侥幸碰到一个通情达理深明大义老师的学生,事后也会被同学、家长的责备弄得惴惴不安。 钱学森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2010年,扬子晚报报道,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多数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估计,需要20年。 20年!人生一共有几个20年? 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衙门里衙役森立,行政化管理制度森严。大笔的资金投入,大量的课题形同虚设,还加上学校里一顶又一顶的官帽子,奖励,荣誉,光环。从事教育的人,眼睁睁看着行政化将自己从事的行业毁掉,且还乐在其中。这样的教育在下,对学生的教育依旧是锻造工厂的一刀齐。 在红莲曾经和留学加拿大的YJ时常交流。他告诉我,国外学习,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后,接下来的任务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在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导师的授意,学生的循规。中国的教学法更多的是生搬硬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倾听、接受,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掌握上,而不是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这样传统模式,对于培养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肯定是失败的。 美国的通识教育和我们的教育大相庭径。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有不同的视角,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人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那么他就业、胜任职业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 弘扬科学观的布鲁诺、哥白尼,挑战宗教学说的希帕蒂娅,挑战教会血液学说的塞尔维特,这些敢于发出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即使当时遭遇不堪,但他们终于用真理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需要挑战,我们的学生需要创新-----用勇敢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