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工山飞月 于 2014-1-11 11:17 编辑
[漫评三国]曹操为何要撕“布”而不折“羽”? 在竞争激烈的乱世,曹操做大、做优、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善于网罗人才。他似乎开窍比别人快,小脑袋瓜玲珑剔透,早就明白了刀枪剑戟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他曾假传圣旨,于洛阳城外联络十八路人马组成松散盟军。此军后来证实乃乌合之众,不久便作鸟兽散。失败乃成功之母,曹操总结集团解散的真正原因是缺少核心领导小组,于是,在兖州期间,广告天下公开招聘录用了荀彧、程昱、郭嘉、典韦等人,组成团队初级班底,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名声极响。 汉献帝原指望借力打力,想让曹操恢复汉室,谁知道引狼入室,反被曹操挟持,从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白门楼上,曹操和投奔他的刘备坐在一起,吕布被押了上来,吕布求饶道:“曹公一心想收复我,我愿臣服辅佐您,天下何愁不定!”刘备在一旁不仅不念旧情,反而落井下石,念歪嘴经,促使曹操将吕布斩了首。 驻守下坯的关羽,对曹操的劝降,先是大怒,继而提出约法三章:一,降汉不降曹;二,用老大刘备之俸禄赡养两位嫂嫂;三,一旦得知老大刘备下落,立马走人去找他。这哪里是归顺投靠,分明是不识好歹,不识时务,不识进退。可是,曹操偏偏就答应了关羽的无理条件,简直匪夷所思! 那么,曹操为何要撕“布”——斩首吕布,而不折“羽”——不杀关羽,反奉为上宾?个中原委并不难解也。 首先,任何时候功高盖主都是潜伏着极大危险的。别忘了曹操可是第一个演义过刺董卓政治秀的,结果没成功逃命而去,还跳了槽,世人皆知,隐痛伤疤一块。吕布恰恰是一戟封喉要了董卓命的家伙,树大招风,把他放在身边,岂不是留给他人“不比不知道,一比成笑料”之笑柄,曹操会干自讨其辱的买卖不?当然不会,宁可撕“布”,也不可留后患。关羽就不同了,温酒斩华雄的酒可是曹操亲自热的,亲自端的,亲自敬的,包括向袁绍兄弟求情也是曹操出的面,感情投资过了,有恩于这红脸汉子,曹操岂能利息不要,连老本都不收回呢?所以,不折“羽”是有他的考量的。 其次,绝大多数时候名声、口碑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吕布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他先杀丁原,后杀董卓,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总是担着以下犯上,以子杀父,背信弃义的坏名声、臭名声、恶名声,口碑极差,所以刘备一句:“曹公难道没有见过他辅佐丁原和董卓吗?”的话才让曹操听进了心里,下决心撕“布”而不怜惜。关羽的名声一直就是忠义、仁义、正义的代表,口碑极佳,甘居老二,忠诚老大,厚待老三,这样的英雄,只要能收伏,绝对不会构成威胁,所以不折“羽”啊! 第三,“威武不能屈”有时候是让对方、对手、敌人也敬重的不可或缺的凛然正气。没有傲气不要紧,没有傲骨万不能。吕布面对生死关头,害怕大于勇敢,怯懦大于豪迈,失魄大于坦然,摇尾乞怜,像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反而让爱惜人才、英雄、豪杰的曹操所不齿,所不屑,所看轻,所看扁,撕“布”也就无所谓了。关羽绝境中虎威犹在,虎风不减,虎胆不丢,愣是讲条件、提要求、争尊严,明确告知“身在曹营心在汉”,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十足一副大英雄气概,气魄,气派,从而更增添了曹操赏识、仰慕、喜爱之心、之情、之念,不折“羽”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遇人淑与不淑关乎荣辱成败存亡。吕布过于强悍,狂妄自大,骄横霸道,识不透戴着面具、笑里藏刀、暗里使坏的角色,在他以为刘备是友,是善,是仁,在刘备以为他是敌,是恶,是害,临了临了,栽在笑面虎刘备和疑心病大王曹操之手也就毫不奇怪了。关羽受困之际,前来劝降的乃与他有交情的大将张辽,别看张辽一介武夫,做政治思想工作,外交斡旋,策反喊话,绝对是专家级的权威,他只是笑着对关羽言道:“君与刘皇叔乃生死结拜弟兄,君死,如何完成他托付家眷之任?莫若暂投曹公,容日后打听到下落,再走不迟啊!”这才使关羽改变初衷。假如换另一个非张辽试试,结果可能就是很糟糕的了。可见曹操派谈判大使算得上英明,张辽出使皆大欢喜,关羽遇念及交情的张辽算得上有幸。 曹操撕“布”而不折“羽”的做法,客观上注定了吕布只能称雄一时,而不能完成大业,落个英年早逝的结局;造就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英名。同样的人中豪杰,却不同样的人生际遇,三分在命运,七分在自己,主观的努力、追求、建树是赢得鲜花、掌声、喝彩,还是讥讽、嘲笑、叹息的关键的关键哦! 这正是: 谁非谁是论英雄, 千古从来各不同。 关帝庙前香火旺, 奉先何处显哀荣。 (本文已发表于《映山红》杂志2013冬季刊【总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