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他们的国.郑成公
查看: 16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们的国.郑成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9-24 14: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他们的国.郑成公
  

一.

  整理春秋这些诸侯国的事情的时候,有时不由自主的叹息,历史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宿命,谁都可以去写,但注定有人会写出名堂,写出价值,也注定有人悄然而来,寂寞而去。所以,我恍然之间如同一个站在浩瀚无边际的历史之海沙滩上的人,让历史的潮水一次次漫过足面,附身捧起一把沙烁,我不知道它们经历了什么,更不知道它们蕴含着怎样永远无法解读的信息。
  沧海桑田,岁月之驹撒着欢跑过,不再回头,唯有在天地之间留下一些迷茫,也留下一些传说。
  当我去努力感知这一切的时候,我知道,我所触碰的无非是九牛一毛,无非是沧海一粟。
  当在位只有两年就一病不起的郑悼公岁月的最后时光,谁能知道这个活在2598年前的一国之君对自己会有怎样的绝望和无奈,又有谁能知道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可曾留下只言片语,历史没有回答,历史没有记录。
  但是,绝不等于历史选择了沉默,而是历史的一种在我看来更有味道的表达。
  凭借着和楚庄王的弟弟子反的不错私交,郑悼公的弟弟姬睔在被扣在楚国作为人质的日子里,没有受到为难,也没有受到任何不公的待遇,相反,因为子反不止一次的在兄长楚庄王面前提到姬睔为人如何忠义以及厚道可交,也让楚庄王耳多舒服了许多。
  在比较形势之后,楚庄王接受了兄弟子反的建议,放姬睔回郑,因为很多的信息传递到了楚国,郑悼公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放姬睔回郑楚国的意图也非常明显,既然郑悼公将挂,我何不把一个亲楚的人扶植到郑国的君位之上?
  所以,放走姬睔可谓一箭双雕,既把自由给了姬睔,也把当郑国国君的机会给了姬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知恩图报是数千年中国文明史上经常显现的主线。就算姬睔不报恩,起码也不会给楚国制造麻烦,说实话,那时候楚庄王已经麻烦很多了,有点焦头烂额了,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对手少一堵墙啊。
  按照我的推测,在放姬睔回郑之前,楚庄王一定会以东道主的名义设宴为姬睔送行。当然,饭局上有没有让他先祖丢了命的大王八(鼋)就不好说了,但是,人家楚国那地方就出山珍野味,也不奇怪。
  酒酣之时,姬睔会不会对楚庄王说:“楚王请放心,我回去执掌了郑国之后,必定要与楚国时代友好。”
  当然,这也是楚庄王想要的效果。
  月朗星稀,宾主尽兴。


二.

  楚国郑国的边境线上,姬睔翻身上马,双手抱拳,冲着前来送行的子反感谢:“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姬睔忘不了子反兄对我的恩德。”
  姬睔昼夜兼程,赶回郑国都城,此刻他的兄长已经剩下生命里最后的时日。
  公元前585年的年底,郑国都城的宫殿内,心有不甘的郑悼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12月初冬的凉风裹挟着稀疏飘舞的雪花,算是为这个只做了两年郑国国君的人,做了最后的挽歌送行。
  我知道君从哪里来,
  却不知君要那里去,
  问天际长歌当哭
  我们谁都留不住……
  当然,历史不喜欢眼泪,历史需要的是擦干泪继续上路。
  于是,姬睔同学继承了兄长遗志,接过了郑国江山。


    了然尘土不相关,难舍故国一寸山;
  谁知君临登台日,蟒袍加身衣锦还。

  从此,这是他的国,他姬睔的国,从这一刻起,他叫郑成公。
  也许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才会真正和这个多舛的国家真正的捆绑在一起,生死不离。我写这个系列的时候,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给读者诸君留下对那些帝王唱赞歌的印象,所以,在多数的时间里,我喜欢用平和去表达,去讲述,但是,偶尔确实有一些发自内心的叹息和感触,算是不经意的流露。
  在我的唯物史观里,我知道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遗憾的是创造历史的人们在历史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当然是历史的偏见,但更多也是历史的无奈,别说古人,就说我们今人,难道所有的痕迹都能被记录不忘吗?
  在巨大的人民被历史遗忘的遗憾面前,我们唯一能寻觅的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留下的那些痕迹,以及那些典籍。
  所以,为了避免嫌疑为帝王歌功颂德,算是声明在此吧。
  如果说郑悼公执掌郑国江山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无助,其实到了姬睔郑成公这里,他还是有几分自信的。
  当然,这份自信更多来自于他被软禁在楚国的日子里和楚人结下的私交和友谊。
  

三.

  有关这一段历史的描述,我绝非杜撰,史书上明确的说,在郑成公上任伊始,他就得到了楚国人的鼎力支持。有关这个描述我是这样理解的,郑国虽然混在春秋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但是,毕竟是周王室血亲所嫡传出来的,而且,姬姓家族一直不乏人丁旺盛,尤其是在郑国的姬姓,都有各自的来头和实力,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那些已经挂了的王,身后还有一些自己的子女,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说,这都是“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
  所以,一直以来,对郑王位的觊觎和明争暗夺就没停止过。简单点说就是,郑国国内反对派的实力从来没消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姬睔同学上位,显然是有压力,有阻力的。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楚国对姬睔给予了强力的支持,这种支持,肯定不会限于经济援助之类的那么简单,甚至于对郑成公的军事保护,以及军事震慑大概都在其中。
  楚国的意图当然明显,扶植一个亲己的郑国政权,总比弄一个和晋国走的很近,时不时的给你制造点麻烦的人要好的多。
  面对楚人的帮助,郑成公觉得最大的回报就是和楚国结盟,一则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二则也让楚人感觉到自己的忠义。然而,他却不能不有所忌惮,他忌惮的不是别的,正是另一个大国晋国。他知道一旦自己和楚国结盟,必定会开罪晋国,所以,他选择了秘密结盟,试图用一种不声张的方式来维持那种面子上的关系。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背着晋国和楚国结盟的事情,不算是小事,所以,人家晋国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了,晋国当然会不高兴,不高兴的表达方式就是出兵讨伐。
  对晋国和楚国而言,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郑国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军事的角度上说,双方都视其为一个自己的军事缓冲区,作为春秋霸王级别的两个国,在军事上的对立,正需要郑国这样一个缓冲地带来间接表达。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一直以来,郑国也是楚晋两国纷纷争取和利诱的。
  如今眼瞅着郑国新君郑成公投向楚人,晋国当然十分恼火。而这时候的晋国国君晋厉公也是一个狠角色,在和楚人数次交战里,让楚国人吃尽了苦头,所以,晋厉公要给郑国一点教训,同时也是想争取到郑人,这才做出了出兵讨伐的决定。
  但是,他的这个决策却遭到了谋臣范文子的反对,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而支持用兵的郤至说:“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而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你看那些没有土地而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
  但是,晋厉公不在意谋臣们说什么,他必须要给郑国一个教训。

四.

  面对晋国的讨伐,郑成公知道,以郑国目前的军事能力,根本没法抗衡对手。于是向楚国求援。
  这时候的楚国也发生了重大的人事更迭,楚庄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熊审继位,史称楚共王。面对郑国的求助,楚国没二话,出兵救援。
  结果是双方这种军事对立和制擎持续了数年。
  在这种僵持的局面里,郑成公依仗着楚人的支撑,至少在郑国国内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终于到了公元前575年,一场围绕郑国引起的大战拉开帷幕。
  而引起这场战事的情节十分狗血,与郑国有着直接的干系。
  按理说,郑成公上位得到了楚人的鼎力支持,他应当保持和楚国的良好关系,其实不然,在充斥着变数的春秋里,没有永远的敌人,自然也就没有永远的朋友。
  郑国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为了求得生存平衡,早已经把自己玩出了一个不倒翁的姿势。一旦有机会,它就会表现出它极不安分的本性来。
  随着晋、楚势力的消长,郑国又觉得靠着晋国比较踏实,于是转身又叛楚归晋。说实话,写到此我都有一点厌倦感,这是一个何等摇摆的国家啊。
  公元前577年,郑依仗着晋国得强势,派子罕(公子喜)率军攻打楚国的属国许国,为许所败。郑成公不甘失败,亲自率军攻许,许被迫以叔申之封田向郑请和。
  看到没有,郑国其实是一个很有狼心的国家,一旦给它机会,它就会跳出来展示狼性。楚共王当然明白,你攻打了我的附属国,其实不就是向我楚国挑战吗?作为对郑国背信弃义的报复,公元前576年,楚率军伐郑,至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至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郑子罕反袭楚,取新石(今河南省叶县境内)。
  到这个时候,楚国也拿这个郑国有点无奈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分明是蒸不熟煮不烂啊。公元前575年的春天,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派遣公子成赴郑,以汝阴之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间)向郑求和,郑国一看,楚国都给地求和了,算了吧,我还是靠着楚国吧,接着就继续转身,投了楚国。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郑子罕率兵攻宋。宋军先败郑于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之间),又为郑败于汋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当郑伐宋不久,晋国准备兴师伐郑,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国、齐国、鲁国乞师,准备协同作战。
  这就是鄢陵之战的由来。

五.

   郑国的这些作为,在春秋时期也算是一个奇葩,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和这个国家交际的国家真的不多。
  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这两个大国,为了争夺中原归属而进行的第三次较大的战役,如果说在之前的城濮之战、邲之战双方算是平分春秋,伯仲之间,那么鄢陵之战则是一道分水岭,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也就此开始。
  战役初期,楚共王在亲临一线指挥的时候,被晋军将领魏锜射了一箭,伤到眼睛。楚共王大怒,召来自己军内头号神射手养由基,给了他两支箭,让他报一箭之仇。这养由基真不含糊,第二天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出去,就要了魏锜的命,省下来一支箭,去向楚共王复命,领功邀赏去了。
  这老小子的神射术还有一个成语和他有关,那就是百步穿杨。感兴趣的诸君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在此略过了。
  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沙随重会诸侯谋伐郑,随后晋、齐、宋、鲁、邾等国军队伐郑,继而伐陈、蔡。郑子罕出兵夜袭,宋、齐、卫三国军队被击败。公元前574年,郑子驷主动出击,攻晋之虚、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卫出兵援晋。同年夏,楚遣公子成、公子寅领兵戍郑,助郑抗晋。不久,晋厉公会同周、齐、宋、鲁、卫、曹、邾等国军队攻郑,楚子重率军救郑,晋联军主动撤退。同年冬,晋又会同上述各国军队伐郑、围郑,楚公子申率军救郑,各国军队又畏楚强而退。鄢陵之战因争郑而起,但晋并未征服郑,战后又多次伐郑,楚亦多次出兵救郑。
  可以看得出来,说实话,也就楚国算是郑国的盟友,尽管数次被郑国坑了,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楚国都出兵相救。
  到了公元前571年,郑成公姬睔同学在郑国国君的位子上坐满了十三年整,十四年头,他治下的郑国十几年,大大小小的战事不少,而郑国依然存在着,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或者天意。
  郑国可以继续,但是,他老先生不能继续了,阎王的朱砂笔已经勾了他的名字,剩下的就是派黑白无常把他领走了。

  断行哀声留不住,何处才是望乡台;
  乱世春秋多少梦,从此再无魂归来。

                         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9-24 21:47 |只看该作者
那谁说了,经是准提咒,史是孽镜台。
观历史这面镜子,特别是春秋战国史,那真是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24 21:52 |只看该作者
赞妞的解读,赞芥末的高论。{: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