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心灵的远方
文/马成云
教过书的人,对“岸”的意义有一种别致的解读。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摆渡人生,原本是船家的活计,却被教书先生“教”成了一种隐喻。老师,自喻船家,把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此岸渡到彼岸,送他们远走高飞,飞向各自的远方。
作家何群说:“人生有太多的选择,亦如我选择在彼岸静静地守候。”而那些辛勤的园丁们,则是选择回到此岸,目送渐行渐远的莘莘学子“花开万里,果结千载”。如此看来,真正的彼岸,不是河的那边、桥的那头,而是一个人心灵的远方。一个人,只有活在“彼岸”才能活出境界;只有活出境界,才能活得精彩。
我有一个老乡叫何流凡,父亲去世的早,他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母亲去世后,何流凡与文字为伴,乐此不疲,一生未娶。何流凡前些年写小说,近来写剧本,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他心有所托,年近六旬,孤身一人,不曾被生活击倒。何流凡创作的剧本《六甲之战》被云南为民文化传媒公司看中,付了稿费之后,还以月薪2000元邀请他参与修改成12集电视连续剧《乌蒙磅礴》,讲述红军从昭通扎西进入云南,到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这段历史上的动人故事。付出的艰辛随风而逝,成功的喜悦慰藉心灵,我想此时在昆明修改剧本的何流凡一定觉得自己活出了精彩。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方,才有抵达彼岸的乐趣。虽然大家的远方各不相同,但我坚信,只要有,就有意义。有的人的远方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有的人的远方是“钟情缪斯、笔耕不辍”,把心交给文字,不在乎与寂寞有染;有些人的远方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追求的是一种过日子的境界:安宁、淡定、平静、闲适;有些人的远方是“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放不下的那一份牵挂与祝福是其朝思暮想的彼岸……
生活教会我们,历史告诉我们:不仅一个人如此,一支队伍、一个政党也要有自己的远方,才能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率数万大军到达大渡河安顺场,大渡河的波涛汹涌和清军的阴险狡猾,使石达开的部队进退无路,辎重全失,妻儿投河,全军覆没。这让我想起刘伯承元帅曾说过的一句话:一支没有灵魂的队伍是无法打胜仗的。没有灵魂的队伍,心中自然没有远方。退一步想想,撇开天气变化、撇开敌我态势、撇开军事谋略而言,石达开的队伍即使过得了大渡河,又能走多远?
72年后的5月,一支叫做红军的队伍来到了大渡河附近,面临着的是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同样的险境。当时的蒋介石妄图让红军的指挥者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结果,红军以七只小船,七天七夜不失一人一马渡过了金沙江,彻底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有灵魂的队伍,心中有自己的远方,所以,能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奇迹。至于远方在哪里?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个浓重的湖南口音告诉了全世界。
流年安好,彼岸花开。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有坎坷就有跋涉的艰辛,有挫折就有失败的痛苦,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甘平庸,心中有个远方,不为眼前利益所局限,不满足于驻足此岸的守望。彼岸的风景永远是他们抵达的念想,不管这条路有多长,都要脚踏实地地走一遭,走出不一样的精彩,给心灵一个交代。
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