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昊哥 于 2013-5-10 19:54 编辑
栓马石
提起栓马石,处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人,不觉得有何稀奇。在许多村落至今还散落着,各种形状的栓马石,遗弃在屋外任风剥雨蚀。在庄户人的眼里,那不过是祖先留下来的一块拴马的石头而已。 当来至陕西的栓马石在北京展览举办后,竟让中外学者为之惊愕与震撼。纷纷称赞这是人类史上又一项杰出的艺术。专家们还指出:“拴马桩艺术包容着丰富的民族、社会心理内容,它的发现,在艺术和民俗的意义上并不逊于秦兵马俑的出土”。 这时候人们终于明白,这古老的栓马石,竟然也是一棵古老的民族艺术。于是,人们便去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这些曾经不登大雅之堂的石雕。 于是,在一些标有艺术的机构,甚至一些民企,餐饮团体,把这些收集来栓马石雕,树在显眼的位置以示品味。 栓马石一般高度两米左右,柱体多位四棱或八棱,也有少数六棱或圆柱形的,顶部雕刻狮、猴或人物造像,顶、身之间往往处理为台座和装饰纹样带。桩体相当粗大结实,上下通体用整根石坯凿成,给人一种沉实之美。 桩顶雕刻的狮形,雄狮头顶鬣毛螺椎突耸,或开口欲吼,或回颈睥睨,雄强劲健;母狮与仔狮往往表现出一种带野性的亲切情趣。桩顶的猴形雕像也多能抓住其典型特征,从静中求得动态,将猴子的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见光彩的,还是拴马桩上多种多样的人物造像:形象夸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咄咄逼人的武土、乐观豁达的乐手、安祥自在的牧人、稚气未脱的孩童。或沉思、或入神、或发威、或待命,不尽相同。 我在想,古人超常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应该是世界上做好的能工巧匠,只是他们默默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废话不说了,下面是我在大峪谷的一个休闲山庄,拍到的一组栓马石:
这只狮子呲牙咧嘴站在这里,其实这头狮子是在笑,他在欢迎远方的客人的同时,也在欢迎宾朋观赏我的帖子!只是这笑脸有点恐怖!
这位骑手是干嘛的?看这幅穿戴及趾高气扬的神态也应该是处长科长什么的,最起码也是个公务员!对不?现在的公务员就是这副德行!
瞧这位,踌躇满志,仿佛有人清其赴宴,三请五请最终还是来了,却摆足架子不屑一顾的样子!
这只猴子,背着沉重的东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桃子,正要去饱餐一顿,却发现找不到嘴巴了,原来嘴巴丢在了山洞里!一气之下,把怀中的小猴一丢,眼睛瞪得出奇的大!
这厮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一定是和老婆赌气了才出走,去哪里呢?是不是去喝酒?去吧没事的,那时候酒驾不违法!警察不会追究的!
这骑手一定是个胆小鬼,瞧,骑在狮子身上满脸惊恐,吓得眼睛也不敢睁!干嘛这么逞能呢?换个温顺点的多好!
瞧这厮这幅眼睛,见过八字胡,没见过八字眼,这家伙一定是满肚子坏水,对跨下的坐骑也在恶搞,把坐骑的头拧过来干嘛?坐骑痛苦不堪,这厮却在得意的窃笑。
这和尚手拿如意,慈眉目善的满脸的笑意,只是这脱俗之人出行也要骑着狮子?干嘛不骑头毛驴呢?那毛驴可比狮子温和得多,看来这和尚一定是法力无边!
坐骑在狂奔,骑手也不敢大意,坐稳抓紧,睁大一副小眼睛注视着前方。风把骑手的头发头饰吹得飘飘逸逸。这多像现在的年轻人飚车的情景呀!
这坐骑怎么不走呢?抓耳挠腮还是想不明白!
有栓马石就一定有饮马槽!瞧,这饮马槽多么精美,我就不明白,这古人怎么就把这么巨大的一块石头一锤锤地雕刻成这么精美的饮马槽呢?! 再看看,这玩意是不是还可以作为浴缸洗澡呢?!而且可以两人同洗!呵呵,跑题了! 这只是我在这家休闲山庄拍到的部分栓马石,在秦岭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馆,这样的上马时有几千个,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过去没有机动车,有钱人出行都要靠骑马,谁家的马多谁家就有钱有势,衡量马多的一个重要标记就是,拥有众多的栓马桩。就像现在的停车库一样 栓马桩也有镇宅之意,门口的栓马桩是客人来了拴马所用,也有看家的作用,所以用于门口客人拴马的栓马桩,柱头的人和动物都是很凶猛的。 这些栓马石刻画的是不是秦人,有专家告诉我,不尽然,这些人物特征大部分以胡人为主,胡人是汉人对西北除汉人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匈奴,契丹,女真等带有藐视的意义,指其为不文明,未开化的化外之民。加之胡人彪悍凶猛,又连年和汉人战争,故把胡人的形象与凶猛的狮子刻在栓马桩的柱头,也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