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3-27 11:51 编辑
《天水围的日与夜》观影笔记
文:程然
这似乎是一部平淡无奇的片子。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最早是一条小围村,8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它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天水围在香港很出名,它的闻名是与此地发生过多起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相关,被人视作“悲情市镇”。 也有导演直面天水围的残酷市景。 但这一部,却完全不同。许鞍华导演,选取了天水围的环境,讲述的却是静水流深的凡人生活。
人物•命运
片子的主要人物有三个。贵姐,张家安母子俩,和邻居阿婆。 贵姐是超市里负责包装的工作人员,儿子张家安刚刚结束中考,暑假里没有找到工作,赋闲在家。阿婆是后搬来的邻居,孤老一个,因在超市找工作与贵姐相识。
贵姐,是一个忙忙碌碌,勤恳做事的中年母亲。她很早死了丈夫,一个人带大儿子。在家族里是长女,14岁就出来做工,供两个弟弟都念了大学,弟弟们过上了好日子,还住到了富人区“匡湖居”。如果不是贵姐的母亲生病住院,向外孙张家安讲述贵姐的不易,我们几乎看不出这个平静的,勤勉的女人担负过什么;
张家安,和母亲贵姐的交流少得可怜。他很乖顺听话,不学坏,但孤僻,寡言,对事无动于衷。他最多的口头禅就是一句应承:哦。在漫长的暑期里,他无所事事,东逛西逛,心不在焉。面无表情,不愿意深交,不愿意袒露心怀,是他的常态; 阿婆,一个人生活的老太太。女儿死后,女婿带着外孙另组家庭,住到了沙田。她搬到了天水围,孤独过活。自己买菜,做饭,发呆,有人搭讪也多是冷漠应答。
这三个人的生活场景,并行为两条线索:贵姐和儿子共同的生活,贵姐与阿婆的交往。 在母子俩的生活中,交集的部分是吃饭,参加亲戚的葬礼,帮阿婆忙。不同的是贵姐在超市上班,儿子与同学玩耍,上团契课,看望外婆,见到自己心仪信任的徐老师。
贵姐与阿婆的交往,由贵姐叫儿子帮阿婆搬电视,修灯泡,到阿婆送贵姐干香菇,再到贵姐陪阿婆去看外孙未果,见识到阿婆的女婿对阿婆的冷漠,邀请阿婆到家里过中秋节等等。
所有这些情节的选择和铺排,都似乎是平常生活的翻版。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哭天抢地的表白。也没有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故事就在这流水一般的场景当中缓和、沉稳、细致地展开,推进,揭示,收敛,进行。
它就好像是一块璞玉,没有经过技法的雕琢,还原了生活本貌。 但又不同。生活中大量琐事,还是经过了筛选,貌似无意义的劳作,对话和表情,在情节的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质变。那质变是静默的花开,花瓣绽裂,虽无声息,却让人震动。
一个没有了丈夫的沉默女人挑着命运给予的沉甸甸的担子,一个孤僻的沉闷少年懵懂地穿梭在琐事连成的河流当中,一个没有情感依靠的老人沉重面对仅存的亲友的拒绝,就是这沉默、沉闷、沉重的三代人,却照亮了彼此,给予对方慰藉和支撑。
这竟然是一部如此温暖,不言哀伤的影片。
讲述方法
一个故事,有人物,有事件。可以讲成《悲惨世界》,也可以讲成《乌鸦与麻雀》,而许鞍华,讲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影片的讲述方法。
影片片长90分钟。开片到4分半时,才出现第一句台词,也仅仅是超市同事与贵姐的一句寒暄:收工了? 我们来看看在片名出现前的这一大段戏。
片子由早晨的天水围外景开始。蝴蝶停在有露水的花叶上。有轨列车经过。母子俩的平行蒙太奇:超市里给食品做包装的母亲贵姐,她买菜、买日用品;儿子晚起,看动画片,睡午觉,吃饭,百无聊赖。贵姐拿着重东西回家,儿子自顾自走进走出,没有帮她。母亲洗衣晾衣。窗外的楼群。夜幕摇落。
这一整段戏,只有两句台词,除了同事间的寒暄,其次就是贵姐问儿子是否买了报纸,儿子答说没出去过。 以此为例,全片几乎都延续了这样的风格。看似无关紧要,重复出现的一些场景,话少,动作多,话所传递的信息有限。
这该是我们见惯的生活再现了吧。
生活里能见的,都是隐忍了的面孔。不是没有波澜,也不是没有动荡,只是,跌宕起伏,声嘶力竭只有相关的人才能看得到。有多少眼泪,是自己背身擦的呢?无端地惹旁人伤心,人们都会难为情。
片中,贵姐的老母亲说女儿“傻乎乎地,一天到晚只晓得做”。 于是,我们看见的,就是贵姐不停地做工作,做家务,她不训导儿子,没有强烈的人生态度,做分内的事。全片唯一一处动容,是扔掉丈夫的牛仔裤。几次三番,踌躇惆怅,终于忍不住恸哭。这个恸哭的时间,导演给了整整一分钟。 她是有承担有伤心事有过往的人,但她不倾诉,不抱怨,不交流。只是做。做她幼年时当长姐应尽的责任,靠做工改变弟弟们的命运;做寡母应做之事;目睹邻居阿婆的困窘,援手,乃至承诺会给阿婆安顿。 她靠“做”来安身立命,靠“做”来消解和消化难言之痛,靠“做”来给过去翻篇,继续当下。 贵姐的母亲曾对她感叹:做人很难,而贵姐漫不经心地说,有多难啊?那个时候她在削水果,镜头给到近景,是贵姐忍了又忍的脸。
贵姐,就是天水围,乃至香港,乃至更多地方的那些普通的百姓,他们活啊活,活到尝遍了人生况味,靠点点滴滴的做事,靠永不泯灭的善,靠自自然然的关怀来支撑每一个日夜。
影片以一种极有耐心的节奏,慢慢展示出三个主人公的世界。片子直到第11分钟,阿婆才第一次出现。她瘦小、微驼,在菜市场买很少的牛肉,穿过街道,小路,地下通道,若无其事地走回家。狭小的房间里供着观音。她做饭,吃饭,洗碗,发呆。镜头摇出一墙的老照片,一张单人床,一个电话。
简单的镜头语言,简陋的生活空间,孤闷而无寄托的老年。贵姐的几次相帮,她的反应都是冷漠自持。 她给女婿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女婿的新妇,她生怕打扰到人家,强抑着对唯一血脉——外孙的牵挂,而赶紧挂掉了电话。 她客气地与人交道,尽量显现自己的独立,仅仅是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孤单。孤单被人窥见,是彼此难堪的事。她不能开口求助别人,而别人偶一为之的援手于她,也只能视作偶然交的好运。她保持着距离,是内心里有太多的惧怕——她不能奢望任何依赖。
贵姐陪阿婆去沙田,阿婆给女婿全家买了金戒指和项链,心意殷殷地想向他们示好。赴宴的只有女婿一人。女婿告诉她“阿杰是我的儿子,始终都是”。言下之意,那个阿婆的外孙,尽管阿婆想和这个孩子建立联系,但他是女婿的儿子。在女婿那里,与前妻生的儿子,新妇,以及新妇的母亲重组了一个天经地义,圆满的家,而这个前妻的母亲,是无论怎样,都加不进来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礼物,给这顿饭买单,以上班为由提前退席。界限在平平静静中划了个清清楚楚,女婿的那句潜台词仿佛在大声而残忍地告诉我们:“我不要你的,也不欠你的,你也不要来麻烦我,打扰我。”这一幕内里翻浪的难堪和心痛,都让贵姐目睹了。
两个人坐车回天水围。 在车上,阿婆先是拿出要送贵姐母子的金戒指,金项链,继而又拿出被女婿退回来的那些礼物,她一股脑都送给贵姐,贵姐没有推脱,她善解人意地收下了,还说了句“阿婆,你以后用钱,我就拿这些出来,我帮你收着啊”。阿婆忍了忍,回了一句“我以后做鬼也要保佑安仔读书好,听话听教”。之后缓和深情的钢琴慢慢进入,画面转成了长长的路。
这是令人泪奔的一个段落。是一个单亲母亲向一个孤老做的承诺。这个承诺是生死托付。是信任。是安慰。它们没有发生在血缘关系中,也不是深交多年的知己好友间的信守。她们只是邻里,同事,甚至差点是路人。
阿婆。千千万万老来孤单的她们。她们曾经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最终,她们只是孤单的女人。她们习惯隐藏自己的苦痛,不愿意求人,不愿意让人同情。她们独力承当,有一天做一天。她们是最底层的女人和母亲。但她们有爱,有胸怀,有坚忍到让人心疼的耐性。
即将升高中的张家安。由他的眼,看见母亲的劳作,也看见外婆对母亲的怜惜,看见两位舅舅对母亲的报恩。他的游逛穿起了另一条温暖的线,所有贵姐的付出,家人全都心领,并且知恩图报,手足情深。一个最普通的人,她的付出,有亲眷认可,这也是令人欣慰的支点。张家安也有同伴,玩麻将,玩电游,还有在宗教团契会上抱怨家长的那些男孩,他迥异于这些同龄人,被徐老师夸作“成熟,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但有趣的是,张家安的回答却是:“没事发生所以没情绪。”徐老师继续肯定他,“人生哪会没事发生,有人考试不好都会跳楼。看你怎么看待了。”
这或许,是本片讲述风格的一个注脚。 之所以平静地讲述,就是要传达一个人生的态度。有很多的事情都发生了,它们在人的心里都会有强度不同的触动,但如何消化,如何看待,如何让它过去,是我们要选择的功课。许鞍华告诉我们,让风自然地拂来,然后自然地消弭,让我们的心湖,泛起一些涟漪,但终归幽深的平静。
张家安,他有没有触动过?有没有波澜?不在于他需要明确的话,抢眼的肢体表达,或者其他的什么外在宣泄,影片在行进当中,我们看见无动于衷母亲负重的这个男孩,慢慢地帮助母亲,帮助阿婆,随叫随到,在外婆的病床前守护,主动地帮母亲拖地,给外婆挑苹果吃,陪老人们过中秋节……他的改变就是在这沉默的流水生活中发生的。
同样在餐桌前,母亲给他剥榴莲,到后来他为阿婆母亲剥柚子。这些反哺式的平淡细节,若是我们留心了,我们就会如同贵姐一样,有那三秒钟眼神里的温柔定格,那是儿子给他的安慰。
控制力和人生观
许鞍华导演的片子,以前也看过一些。《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等。她79年开始拍片,曾三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殊荣,与徐克并列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旗手。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一片中,她所呈现的一饭一食,一日一夜,以素颜的面貌,深切的怜惜打动了无数民众的心。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看到电影对自己人生的认可,关心和悲悯。这部平实的影片低成本,无噱头,但却赢得了奖项和票房。这让一直以来关心港人世代更迭,内心情怀的许鞍华甚受鼓舞。在她眼里,港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非常开放,凡事大而化之,但不代表他们不明察秋毫。在《女人四十》里,她就曾以一点一滴的真实获得无数眼泪和共鸣,而《天水围的日与夜》,更是将悠远、沉静、深情含藏在最容易被我们看轻的生活细节中。
第一句台词发生在开片4分半,另一女主角阿婆第一次出现在11分40秒,女主人公贵姐片中唯一一次恸哭时长1分钟,是近景,而两个女人之间的生死托付之后,音乐用了1分钟。缓慢,不着急,却有适当恰当的情绪出口。仔细分析之后,看到的是导演的控制力,她要我们通过这样的节奏了解到她的人生观:深深话,浅浅说。
那些香港女工的黑白照片,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过中秋的港人,在《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老唱片当中,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投射。 有泪,你就悄悄地流吧,泪流过之后,别忘了还要微笑,还要对人好,还要好好地过节,付出劳动和善意,还要一餐一饭,日日夜夜地过下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断断续续用了4天。家里老有事,妈妈也需要我。我反复看这部片子,直到片子结尾响起老唱片的音乐,妈妈走过来,坐在我身后的沙发上,问我,这是什么歌儿啊,为什么妈妈听了想流泪?我说,妈,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之后,我们没再说什么,静静地,把它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