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目连救母
查看: 23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目连救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3-9 1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3-9 15:45 |只看该作者
目连救母 - 出处《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据说是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目连故事摘记如下: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所能奈何……’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佛经故事较简单,叙述目连即按佛言所行,使母亲终于摆脱了饿鬼之苦。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9 15:45 |只看该作者
目连救母 - 衍生习俗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
  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盂兰盆节、鬼节、亡人节、中元节等名目流传至今。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为亡人扎纸船,上供果,烧纸钱衣物就是沿袭这个佛典,代代相传。
福州“拗九节”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9 15:46 |只看该作者
目连救母 - 衍生艺术
  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在唐朝风行一时,当时的目连变文已经有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场景描写,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这些变文是唐人所作,是历代目连戏曲中时代最早的(后来有多剧种《目连救母》的单本剧和折子戏演出,寓教于乐,为民间喜闻乐见,逐步形成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目连戏),这时的故事已有一些演变,添加了许多情节和描述。先是目连遍历地狱寻母不获,后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母。然后又承佛陀亲临地狱,放光动地,大破地狱,于是目连母转成饿鬼。目连又依佛喻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目连引黑狗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又得转人身。于是目连乃劝其母求生西方佛国。在这个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极力强调,这是与原经不同的。此外,变文中让目连之母历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对三恶道中的种种苦处极尽描绘之能事,也是变文的一大特色。
  宋真宗时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总的来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一再成为俗文学题材。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9 16:52 |只看该作者
长长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9 17:01 |只看该作者
目连孝子哦{: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9 17:08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9 17:16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是七月半鬼节的出处呀,第一次听说,感谢蟾宫转帖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3-9 20:01 |只看该作者
我过去老以为是木莲救母,原来是目连。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10 01:33 |只看该作者
{:soso_e120:}记得大秃曾在他家祖屋遗址找到过一个目连救母的残破石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