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陕北老农 于 2013-3-3 14:41 编辑
飘香的信天游
走进浩瀚的陕北民歌海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陕北地方小吃都会跃然闪现在那些委婉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里面: “煮了个钱钱下了个米, 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妹子开门来,妹子开门来! 哥哥给你提了一条羊腿腿来!”
“黄米馍馍热油糕, 哥哥你在外能吃饱?”
“荞面饹饦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这些夹杂着美食的信天游,也不知在这块浩淼的黄土地上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以至于有些已经演变成了经久流传的陕北谚语。比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如今就成为了陕北人用来比喻和谐般配、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婚姻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 陕北高原盛产荞麦。每到初秋季节,黄土地的山山峁峁上,到处都盛开着一片片紫格盈盈的荞麦花,给秋天的猩红、橘黄、墨绿和蔚蓝的世界又增添了一片别样的色彩。 由于盛产荞麦,陕北女人做荞面的本领也发挥到了极致:荞面饸饹、荞面碗饦、荞面凉粉、荞面搅团、剁荞面、擦荞面等等,在她们灵巧的手中相继诞生,而且都已成为黄土地上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绝佳美食。然而,在这个荞面美食的大家族里,最耐人寻味和受人青睐的,莫过于那个精巧美味的“荞面饹饦”了! 顾名思义,“荞面饹饦”,就是用荞麦面,掺加一半的白面,加入七、八十度的热水搅拌,和成松软的面团,然后,揪一块下来搓成小拇指粗的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指头大小的面球,把面球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使劲一搓,就会搓出一颗颗指头蛋大小的半圆筒来。如此搓出的一个个“指头蛋蛋”,就是陕北人称之谓“饹饦”的面食。也有人为了把饹饦做得更加美观一些,更是为了引诱孩子们的食欲,就把面球放在高粱杆纳成的盖子上搓,搓出来的饹饦外表有着一道一道的花楞儿,煞是好看,也的确勾人食欲。“饹饦”,关中人把它叫做“麻食”,山西、宁夏人则称之谓“猫耳朵”。细观之,其形状的确很像猫的耳朵,因此鄙人以为:称之为“猫耳朵”乃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陕北,它却的的确确被当地人叫作了“饹饦”。 “好马配好鞍,好汤配好饭”!有了如此精巧细作的“荞面饹饦”,那么给它配以醇香美味的汤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陕北山大沟深,自古以来就有家家户户养羊的习惯。而且这里的羊肉鲜嫩少腥,十分美味,所以,炖羊肉也是陕北一道极为盛行的美味佳肴。 陕北有句俗语:六月六,新麦馍馍熬羊肉!说的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前后,是新麦上场、喜获丰收的季节。而且此时的山羊,经过一个春季的放养,长得膘肥体壮,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因此,炖一锅汤鲜肉肥的羊肉,就着蓬松清香的白面大花卷,那滋味,绝对能让你吃得香烂脑子哩! 荞面饹饦羊腥汤。所谓“羊腥汤”,顾名思义,就是用羊肉炖的汤。在过去,陕北地贫人穷、僧多肉少,做一顿羊肉汤,往往只用少量的羊肉,炖一大锅羊肉清汤,吃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几块羊肉,但却能闻得到羊肉的鲜味儿,故而称之谓“羊腥汤”。 农历十月,也就到了秋季荞麦收获的季节了,而这个时候的山羊,也是一年当中最肥美、最鲜嫩的时候。 炖羊汤时,把剔骨羊肉洗净后切成花生米粒般大小的肉丁,放在清水里煮沸后,打去浮沫,然后放入葱姜、花椒、大料、干辣椒等佐料,慢火炖上两小时以上即可。 食用时,把搓好的饹饦在开水里煮熟,捞在碗里,浇上炖好的的羊肉汤(当然还有羊肉),用筷子轻轻地搅拌起来,以至于让羊肉粒钻进饹饦的肚子里。然后,放入油泼辣子,撒上葱花和香菜末,吃起来面和肉搅在一起,咬一口饹饦,口感筋道、特别有韧劲儿;喝一口汤,羊肉的鲜美和甘醇的香味盈满口腔,沁入心肺,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荡气回肠...... 荞面性凉,羊肉性热,二者搭配可以互补,相克相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羊腥汤配荞面饹饦,乃属于真正的最佳搭配。 信天游里的那一句“荞面饹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即道出了荞面饹饦和羊肉汤这两种食品的绝妙搭配和相得益彰的经典组合,由此也暗喻和表达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甜美爱情。 美食与爱情,看似无关的两种事物,在这里应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把二者结合得如此巧妙、相得益彰。这是信天游的典型手法。 在黄土高原,特色饮食和地域文化有机的地结合,是陕北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那一曲曲凄婉、缠绵的情歌,一首首高亢、激昂的信天游,随处都洋溢和飘洒着陕北美食的醇美和清香! 试想:相爱相恋的哥哥妹妹们,美美地吃上一老碗荞面饹饦羊腥汤,之后便手拉着手,相跟着行走在尔格(如今)山清水秀的圪粱梁上,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唱上一曲:“哪嗒嗒都不如咱山沟沟好”!那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酣畅啊!
作者 陕北老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