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中国式人情运用技巧:面子 by 田玉川
查看: 10787|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人情运用技巧:面子 by 田玉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21 23: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书作者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保面子、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面子”问题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解读,代表了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最高水平。精彩标题,诙谐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中国的面子观。阅读这本精彩的《给点面子》,你将彻底明了中国人的社交游戏规则,洞悉华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对“厚黑学”的讲述将上升到更为理性的认识。



  爱面子

  命之所系谁不爱


  看面子世态尽在眉眼间

  面子既然是一个人的“标识”和“通行证”,就不得不依据面子的大小、薄厚、颜色判断其价值。在官本位社会里,尤其要看重官面子。明朝初年,“江南首富”沈万三不会看官面子,差点掉了那颗会经商的脑袋。狗是古今第一看面子专家,仅凭“第一印象”就能决定该狠狠地咬,还是应立即摇尾献媚。

  人们走路、伸腰、说话、办事为何也要看面子?

  面子的外包装

  面子是一个人的“标识”和“通行证”,看人不能不看面子。

  首先,要看面子的大小、薄厚、颜色等“外表”,然后以此判断面子的价值,确定对待这张面子的态度。对面子的准确区分、审验,没有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才能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如何看面子,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学不完、悟不透的一门必修课。怎样正确对待众多的面子,是关系学的核心内容!

  古人爱看面子,凡事皆以面子论大小、明事理;古人会看面子,人分九等,等级森严,岂能轻易僭越?官贵民贱,就是看面子看出的“丰硕成果”。老百姓的面子不大,也不够光艳,如果碰上了很大很亮的官面子,那就不能直接“面对”,因为两张面子的价值不等,必须低头下跪,敬而远之。如果官面子在审视老百姓的面子后,“恩准”老百姓抬起头来,那就得“谢老爷”;“赐座”则是更高一级的恩宠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得到的;允许“说话”,更是“开恩”,怎能不因之而感激涕零呢?又灰又小的老百姓的面子,享受了与又亮又大的官面子“对话”的待遇,不是三生有幸,就是祖上积德行善的回报,自然该刻骨铭心了。尽管如此,“对视”时,也一定要眼含胆怯;“对话”时,一定要出口恭顺;“对影”时,一定要腰弯驯服。万万不可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权利,那是自己的义务,决不可轻易造次。如果忘了自己面子的价值,去与官面子争平等、要自由,那轻者被斥之为“不识抬举”“不懂规矩”,赶出门去,剥夺了“面对”的“恩惠”;重则棒打鞭笞,枷锁铐之,蹲进“四堵墙”内,与鼠群为伴,暗无天日,犹如地狱活现,能猪狗不如地苟活,就是天大的奢望了。

  传统官面子遮天蔽日,乌云一样笼罩着老百姓的生活,那些官们怎能不唯我独尊呢?

  不是吗?

  在古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名,叫做官名,意思是在外看官面子时用的,要求严肃,讲究颇多,不像阿猫阿狗那样的乳名只有小时才叫。长大了,就成了官人了,即使未当官,也要硬撑起几分官威。连戴的帽子也叫做官帽,说的话也叫做官话,走的大路也叫做官道。如果有幸能为官衙服务,就成了官差,那吃的饭就与家常便饭不同了,叫做官饭;如果会舞文弄墨的话,那写的文章就叫做官样文章;即使有事闹至官衙,也该堂而皇之地称为打官司。更有甚者,就连那些曾为官遮风避雨的树,也都成了官,什么王树、侯树、将树、相树,无奇不有;就连那些治病疗疾的中草药,也有所谓君药、臣药之分,也被官化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1-21 23:35 |只看该作者
面子已经成为一种累人的刑具了{:soso_e127:}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1 23: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蟾宫折桂 于 2013-1-22 01:25 编辑
战斗 发表于 2013-1-21 23:35
面子已经成为一种累人的刑具了


老百姓的面子不大,也不够光艳,如果碰上了很大很亮的官面子,那就不能直接“面对”,因为两张面子的价值不等,必须低头下跪,敬而远之。如果官面子在审视老百姓的面子后,“恩准”老百姓抬起头来,那就得“谢老爷”。春版和武宫之争事同此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1 23:41 |只看该作者


  如此这样,不看官面子,不会看官面子,还有活路吗?

  明朝初年,刚建都南京的朱元璋,决定重修南京城,可又觉得刚经过战乱,国力衰弱,财力不足。这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就提出愿意捐赠重修南京城的一半资金,还要拿出百万两银子代朱元璋“犒劳王师”。他满以为如此会得到朱元璋的赏赐,谁知,朱元璋不仅不领情,还罗列罪名将他抓起来要杀头。幸亏马皇后仁厚,从中说情,沈万三才免见阎王,“从轻发落”,财产充公,本人被发配到云南服役去了。

  很难想象当年沈万三去云南的路上是什么心情,但有一点很明白,那就是他一直想不通自己本想拍新皇帝的马屁,为何一拍竟拍到了马蹄子上,被狠狠地踢了一下,差点小命难保。

  其实,沈万三作为商人自然是很出色的,但作为看面子人才就不够格了。他不懂在官本位社会里如何看官面子,怎样才能看好官面子,故而才落得如此下场。在朱元璋看来,“朕即国家”,面子自然无与伦比,哪里还需要沈万三贴金“捐赠”呢?如果接受了,那“天子”的面子往哪里放?何况,天下之财还不是他的囊中之物,取来即可,还用得着“捐赠”吗?因此,沈万三的不幸可作为看官面子的借鉴。

  见官看面子,交朋友也要看面子。“龙交龙,凤交凤,老鼠交的会打洞。”仗义疏财,赤诚相见,只不过在嘴上说说而已,真正做到的古今有几人?面子是金枝玉叶的人,岂能与面子为布衣草民的人结为朋友?面子富甲天下者,如何与面子无立足之地者成为伙伴?面子沾满书香之气的人,怎能和面子充溢血腥味的人为伍?一脸正气者,不屑于结识阴险奸邪之徒;两眼含春者,不恋冷酷寡欲之辈。所谓心心相印,才会情同手足;狐朋狗友,狼狈为奸,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即树倒猢狲散。

  看面子交朋友,交的只是面不是心。而人心隔肚皮,难以看得透,这就增加了交朋友的难度。人生难得一知己,就是对看面子交朋友成功率低下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真正的朋友难找,刎颈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难寻,那“酒肉朋友”就多了,互相利用的朋友就多了,虚假和势利的成分也就多了。

  出卖朋友,是中国人深恶痛绝的恶行。因为彼此曾经是朋友,面子自然知根知底,脾气秉性爱好早已互相摸得一清二楚。如果整治起来,那一定出手“稳、准、狠”;一旦出卖,面子的价钱肯定也是最高的。对出卖朋友者的惩罚,一贯极严酷,放血、抽筋、剥皮、挖眼、剖腹掏心、上刀山、下油锅,凡是传统刑罚中能叫出名的酷刑、民间祖传的“家法”等都用过,但出卖朋友者为何依然前仆后继呢?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人自古崇尚朋友有信。信,就是面子的承诺。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一生亲如兄弟,共创蜀汉大业,至今传为佳话;北宋山东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豪爽仗义,侠肝义胆,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情同手足,“不愿同生但愿同死”,英雄气概至今依然撼人肺腑。梁山好汉虽也看面子交朋友,但互相表里如一、肝胆相照,因此是后代交朋友的楷模。

  搞对象,也是看面子。“第一印象”,即对面子的直观感觉。假若是经人介绍“见面”的,见后双方都同意再“约会”,就说明互相“看上了”面子;假若是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就说明已热恋上了对方的面子。看上了面子,仅仅只是处对象的开始,接下来的谈,才是恋爱的实质内容。凡谈恋爱者,不怕山高水深,不避严寒酷暑,谈得如火如荼,谈得天花乱坠,似乎总有谈不完的情,说不尽的爱……其实,这是在验证对方面子的质量!谈出来的面子是否与初见时的面子一致?面对含情脉脉的面子,会不会谈出其中掩藏的虚伪?自己看上的能够白头偕老的面子,有多少增值的能力?这一切的一切,都得谈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才能永结连理。否则,选错了面子,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了。“嫁鸡随鸡”只有鸡面子, “嫁狗随狗”只有狗面子,有幸增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找了当官的当娘子,找了经商的数票子,找了杀猪的翻肠子。”官娘子的面子贴着官面子,常借枕边风“参政议政”,自然风光无限;经商虽属“末业”,商人虽伴着“奸”字面子不太光彩,但数票子的快乐也胜似官面子。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有什么人间奇迹是票子创造不出来的呢?翻肠子,又脏又累,臭气难闻,面子可想而知了。但翻出来的油水,完全能混个“肚儿圆”。面子虽算不上光彩,但总比没有强,至少还能捞点实惠。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1 23:41 |只看该作者


  搞对象,看面子,看错了怎么办?辞旧迎新——再婚,就是再找对象,再梅开二度看面子,香味依然浓郁。情人,就是新看上的面子。看老面子的热情如果部分转移到新面子上,那新老面子尚可按“双轨制”并存;如果全身心地投入情人怀抱,那老面子就完全遭到冷落,双方的面子也只能非撕破不可。

  生活为何变成了面子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吃饭穿衣都要看面子。先说衣服,穿着不只是为了遮体、保暖,更重要的是标志着身份和地位。老祖先们深谙此道,把衣服分为官吏穿的官服和平民老百姓穿的便服。官服,官吏专用,无论颜色、款式、饰物都是严格规定好了的,不可乱用。如明代官服,皇帝穿龙袍,大臣依等级穿绣有蟒、斗牛、飞鱼等纹饰的宽大袍服;清代官服蟒袍,因品级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二、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八、九品五蟒。明清的官服的胸背都缀有象征不同品级的纹饰,称为补子。清五品以及内廷官员胸前挂有朝珠,大礼时有披领。为何如此森严和烦琐?因为官服代表着官阶,官阶代表着面子。明眼人只要一看官服,便知此人的官面子有多大了。至于官帽,那更是官品的象征。清代官员的官帽,分夏天戴的凉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顶珠随品级不同,颜色和质料也不同,称为顶戴。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品为白色,六、七品为金色,八、九品为银色。有军功者,帽顶上还戴着孔雀做的花翎垂向脑后。看官的品级,只看官帽就可以了。古代当官时,戴上官帽就算“正式任命”;罢官时,同样是摘下官帽就成平民百姓了。

  老百姓的便服虽没有官服那样讲究,但也是面子的体现。像戴帽,明代老百姓多戴着所谓“六合一统帽”。戴这种瓜皮小帽的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读书人、商贩,便是市民或农夫,面子的大小、价值自然会一目了然。清代除继续沿用瓜皮小帽外,还有毡帽、风帽、凉帽等。明清的男子一般多着长衫,清代还流行长袍马褂。

  衣服变成了人的面子,那以衣看人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衣冠楚楚,不是官吏便是富豪,谁不敬畏、逢迎?衣衫褴褛,不是穷汉便是乞丐,谁不躲避、驱赶?衣锦还乡,自然光宗耀祖;衣不遮体,亲朋熟人见之都觉脸上无光,没有面子。因此,以衣看人,也就是以衣看面子,这一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只人人懂得,就连狗也懂得。不然,那些会咬人的狗东西,为何见了穿好衣者就无师自通,不遗余力地摇尾乞怜,献媚邀宠;见了穿烂衣者,就仇恨满腔地咬牙切齿,不咬出些血肉来决不善罢甘休。狗都如此会看面子,何况那些势利的人呢?!

  在旧中国,一些官署、酒店、旅社,只要多少有些面子的,常常会在大门口立块“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的牌子。说穿了,就是没面子者别进来;现代的校服、店服、厂服、社服、台服、会服等,都是大小不等质量不同的面子,穿与不穿感觉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吃饭,也是在看面子。不过,“面对”的不只是人,还有饭菜,看在眼里,嚼在嘴里,味在心里。与其说请客是为了请吃饭,不如说是在请吃面子!待客的饭菜品味越高,场面越大,似乎越能说明请客者的诚意和热情;客人的身份越高,面子就越大,才配享受如此的丰盛和规格。否则,高档次的宴席招待了面子小的客人,或面子大的客人却未能享用与面子相称的饭菜,结果都会事与愿违,要么吃饭味同嚼蜡,要么不欢而散。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1 23:41 |只看该作者


  吃饭坐席,更是在为面子排名次、编程序,不然,“谁坐哪个座位”,怎会成为请客者最伤脑筋的事?如果该坐上席者坐到了偏席上,宁可不吃,也要请客者讲个明白;如果该先入席者迟了一会儿,那也要请客者说个清楚才行。这并非爱“穷讲究”,而是面子乃命之所系,被人看小了、看扁了,岂能等闲视之?!

  “看菜吃饭”,看的也是规格。由请客者准备的饭菜,就可判断出客人在他心中的位置。面子的大小,会准确无误地显示在菜单上。如果准备了宫廷御宴、南北名菜,如此“破费”,为的就是让客人感受到自己是如何“看重”他的面子;如果随意用一些家常便饭、快餐,那只是“面交”,便于以后需要时“关照”,并无特别的“看重”;如果仅备清茶一杯相聚,则表明重在面谈。

  无酒不成席。吃饭无酒,就等于烧柴无火。因此,吃饭也被叫做喝酒。酒的品级也和菜一样,体现着面子,但敬酒比喝酒更为重要。喝的什么名堂,祝酒词得讲清楚。一敬什么,二敬什么,三敬什么,杯杯都要有说法。敬酒,其实是为敬面子。把互相对面子的敬慕,看着喝进肚子里,就完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吃饭使命。离开了酒席,依然是抱成一团的哥儿们,即使只记得在一起吃过饭,那也已经变成熟面子了,遇事怎能不格外“关照”呢?

  女人作陪,秀色可餐,自古为一道色味俱佳的传统菜,比任何山珍海味、大餐名菜更能让客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面子发光。三陪小姐、五陪小姐,之所以能以小面子面对客人的大面子,主要靠面子的色彩取胜。她们陪客人吃喝玩乐,客人看她们的面子舒心,别人看见客人的“高消费”动心,客人的面子在娱乐时就已经无形中增光添彩了。

  吃饭看面子,吃在一时,消化在长久。“那人吃得开”,是形容面子大,而非饭菜吃得多。

  既然吃饭是吃面子,面子人人有份,那吃喝成风就不奇怪了。

  吃饭的规格与面子成正比。谁会愿意自己的面子越吃越小呢?面子变小了,如何在吃喝大战中吃得开?

  看面子,还要看出身门第。

  古人一贯重视人的出身,介绍或评价一个人时,常常提到的是“皇亲国戚”“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将门之后”“起于草莽”“布衣之身”等,强调的首先是出身。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就是讲出身门第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一个人时,往往多次提及这个人的父母,如他是某某人的儿子、他父亲如何如何,表面看来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品评这个人的家庭面子。

  门第,犹如人的衣冠,代表着面子的品级。光耀门庭,当然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宏伟目标;若有辱门庭,怎能不痛心疾首呢?门风不正,那面子就被定为等外次品了;门户大开,则表明面子接纳的胸怀和诚意;门当户对,则象征着面子基本等值。所谓门户之见,也是看面子。

  门第既然如此重要,那改换门庭就是更换面子,属“大是大非”问题了。如果一个人,由柴门草屋住进了高楼深院,那就表明此人发达了,面子从宅第上就能看出来;如果一个单位破门旧屋,面子怎会有新气象?若与周围单位的摩天大楼相比,那面子上还会有光彩吗?你是住几室几厅,还是住独门小院?一问便知面子的等级。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1 23:42 |只看该作者


  修门造屋,大兴土木,面子自然十分光彩。如果楼比邻居高,门比邻居大,那更会喜形于色。有这样相邻的单位,两家几乎同时开始盖楼,一家竣工后,另一家还在收尾。原来两家设计的楼层一样高,后一家想体验一下鹤立鸡群的感觉,就多加了一层,如此“英明决策”,竟造成了整栋楼的倾斜。

  门楼高大,门牌镀金,再蹲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那面子似乎又大又威严,谁还敢“小看”呢?

  走路,更要看面子。

  国人走路,不是先想自己怎样走正确,而是看祖先和大多数人怎样走,然后跟着感觉亦步亦趋就行了。

  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的走法,是从风风雨雨中摔打出来的,是饱经风霜传下来的,子孙们只有继承祖法,岂能轻易变更?如果要变,那不等于说祖先错了?祖先的面子还往哪里放!

  看祖先的面子走路,既熟悉又省劲,岂不两全其美?何必变祖制、易祖法,承担不孝的恶名呢?

  纵观历史,不看祖先面子而想走新路的人,哪一个有好下场呢?商鞅通过变法,使秦由西戎小国一举跻身强国之列,但他竟遭车裂;王安石通过变法,使北宋富国强兵,他本人则抑郁而终;谭嗣同等戊戌维新代表人物,一个个魂断刀下,都是走路不看祖先面子酿成的悲剧。

  走路看大众的面子、随大流,大众向东就向东,大众向西就向西,大众悲伤就流泪,大众狂热就发疯,坚信与大众在一起总没错,谁还会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呢?

  社会上爱刮风,哪股风不是从大众的面子上刮起来的?

  崇洋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恐怕不只个别人的目光在斜视吧?!还有那涨价风、下海风、高消费风、发财风,风风迅猛,风风强劲,哪一股风没有席卷大众?哪一股风不是大众所掀起的波澜壮阔的“造面子运动”?

  如何学会看面子

  看面子,最重要的是看眼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色是面子的聚焦。

  看了眼色,眼界就开了,做人就容易了,面子也就有了。

  中国人写信,一般都在开头写上对收信人的尊称,“亲爱的张三”“尊敬的李四”等,均表明在看收信人的眼色说话;信的结尾常常写上“愚兄”“愚友”“晚生”“某某人敬上”,以强调仍在从下往上看收信人的眼色。古人的称谓中,留下了很多看眼色的真谛。如称皇帝为“陛下”“圣上”,皇太子为“殿下”,均表示自己远远地在宫殿下边看眼色。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为“阁下”“足下”,也是同样的意思。

  看眼色,贵在会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信息怎能不灵?处事自然周全,心明眼亮,还会有什么难处?两眼生辉,两眼热泪,怎会不万分激动?摧眉折腰,看人眉高眼低,忍受着多少屈辱?暗送秋波,满眼含春,倾注着多少深情?两眼冒火,雷霆之怒如何避免?泪雨滂沱,悲痛怎能很快忘记?

  眼红,因为嫉妒别人比自己强;眼黑,乃昧了良心。

  会不会看眼色,标志着是不是“成熟”。会看上司眼色,自然飞黄腾达有机会。上司爱财如命,就千方百计把钱往他腰包里塞,上司自然会重用你这个人才;上司好色,就挖空心思把美女往他怀抱里送,上司焉能不给“肥缺”?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21 23:42 |只看该作者


  剖析那些已经曝光的贪官污吏的“政绩”,哪个不是看眼色做出来的呢?

  亲属、朋友、熟人的眼色好看,彼此都很熟,不会看就心领神会;生人的眼色就难看了,不会看就会看出气来、看出事来。因此,交往爱交熟人,眼熟好办事;遇着生人,眼生事就“生分”了,事也就难办了。

  一生都在看眼色,该有多难!该有多累!该有多苦!

  伸直腰,本属于最基本的人权,但也要看面子。这话听来好像危言耸听,其实绝非奇谈怪论。

  国人的腰,本来就难伸直。几千年的专制王权,像大山一样压着,岂有不弯之理?艰难的生活,累得人死去活来,又如何能轻易伸直?顶天立地地活着的,昂首挺胸地走着的,巍然屹立地站着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伸直腰,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但对于国人,为什么就如此难?就连那些最有面子的官老爷,都不能随心所欲地伸直腰,何况小草一样渺小的老百姓呢?北京前门一带,自明朝起,就有专为官老爷做官服的裁缝店。店里的裁缝,对官老爷的腰都颇有独到而精准的研究。每次做衣服前,先要问清官老爷做官多少年了,然后才肯动手。据裁缝长期观察发现,官老爷初上任,趾高气扬,挺胸腆肚,官衣就要做得前长后短,当然这只是在下属和老百姓面前显露面子时的壮举,若遇上上司或去朝见皇帝,那就得五体投地,甚至三拜九叩,是另一副尊容了。等到过上一年半载,为官老爷做官服,就需前后一样长了。这时候的官老爷,心平气和,正在品味这个官位的妙处呢!再过上两三年,官老爷的官服就得做得前短后长,因为这时候的官老爷会看面子了,正要在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奴颜婢膝,另谋高就呢!

  直腰不看别人的面子,就有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之嫌。假若在比自己面子大者面前伸直了腰,轻则有骄傲自满之错,重则犯了以下犯上之罪,非把你折腾得低头认罪不可;在比自己面子小者面前伸腰,也需三思而行,弄不好故意炫耀、蓄谋侮辱的恶名也会落到头上。所以,想伸直腰,就得先看清面子。如果你不幸生得人高马大,那就一辈子得弯着腰,多忍着点了!不过,圣贤的“中庸”之道对伸腰颇有用处,所谓不亢不卑、不弯不直最能体现成熟和稳健,完全符合所谓的做人之道,可能要靠你一生的领悟和修炼不可。因为虽然孔夫子提倡“中庸”,但是连他自己都在处处碰壁,可见他也没把这门功夫真正学到家。

  “打狗也要看主人”,这是看面子的又一基本常识。

  因为狗无疑为主人的宠物,主人养之、爱之,不只为看家护院,更为撑面子。君不见,那些狗系金挂银,顿顿美餐鲜食,住华屋大舍,行名车代步,岂是平民百姓所能比?君不闻,那些狗仗人势,咬伤无辜,依然逍遥于街衢,何等威风?此类狗已非一般的动物,而是主人的一部分面子,又怎能不另眼看待呢?

  “宰相家的丫环七品官”,那宰相家的狗该是几品官呢?那牵狗的、养狗的、宠狗的、与狗结为朋友和亲戚的,又该是几品官呢?这类官,在官制里找不到,也不领俸禄、没有仪仗,仅仅只是“狗东西”,竟在一些人心目中,昂昂然像官老爷一样让人敬畏,该是何等的悲哀呢?!试想,连狗都当了官,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21 23:42 |只看该作者


  古人把那些为主人鞍前马后充当打手的奴才称为“狗奴才”或“狗东西”,的确名副其实。此类“狗”,并非真正能履行服务职能,而只擅长咬人。只要主人一招手或一使眼色,狗先生和狗小姐就会立即扑向前去,大咬特咬,在对方的呻吟和求饶声中,领取主人的奖赏。有时候,主人并未发号施令,而狗也会情不自禁地自行“发挥特长”,显示威风,不能不令人惊诧。看主人面子,先要看“狗奴才”的面子。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乃是几千年看狗面子的经验之谈。否则,狗面子会牵动主人的面子,那你会“吃不了,兜着走”。即使能侥幸一时无事,早晚让你不脱一层皮,也得掉几斤肉,苦不堪言。

  东汉洛阳令董宣,敢于不看主人面子,打了“狗”,虽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但依然碰得头破血流,疼痛难忍。原来,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仗势杀人后,在公主家躲了一段时间,自认为风头已过,便大摇大摆地陪公主出游了。董宣在街上等候,当场抓获此家奴,并当着公主的面活活将其打死。这下,公主觉得面子无光,忙进宫请弟弟刘秀治董宣不敬之罪。刘秀将董宣绑进宫来,准备用鞭子活活地抽死。董宣说道:“陛下包庇亲属的家奴枉杀良民,何以治天下?”言罢头撞门楹,血流满面。刘秀被董宣的刚正所震慑,只好让步,让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肯。宦官硬按头,董宣仍不愿低头,“强项令”由此而得名。

  董宣敢不看主人面子打“狗”,包拯敢不看主人面子铡陈世美,虽为千古美谈,但毕竟此类人凤毛麟角,何其少?

  看面子活着,又何其难?

  看了主人面子,再看奴才面子。看了狗面子,还要看鸡面子、猫面子、牛面子、马面子、驴面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的面子有阴阳差别,而现实中往往人鬼难分,说真话就更难了。

  话该不该说,说了对不对,应该是说话的依据。看人说话的危害,恰恰是不看是非曲直,只看面子“表态”,由此而造成了“说是说,做是做”“说着一套,做着另一套”的怪现象普遍存在。看面子说话,虽属嘴上功夫,但能把圆的说扁,能把扁的说圆,自不可等闲视之!

  看面子说话,最难看准的是面子的质量。表里不一,戴着假面具者随处可见;衣冠禽兽,口蜜腹剑者大有人在。人格的扭曲和分裂,无疑导致了假话、空话的流行。

  “人都爱听好话”,这句名言常常会听到。好话,未必是真。说真话,看的是理,不是你的、他的和我的面子,难免使一些人面子无光。因此,古今说真话者大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谁能说清有多少人为说真话而流血呢?

  由于看面子说话,造成了假话、空话流行,人们最大的痛苦就是听不到真话!一言九鼎的牢靠,一诺千金的珍贵,都是人们所苦苦追求和盼望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这类真话的难能可贵。相反,那些言不由衷的虚假、空话连篇的敷衍,正是人们所深恶痛绝的。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谁也不能否认,说话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尽管每个人都长着一张嘴,说出来的效果却往往有天壤之别。古代的苏秦、张仪,游说诸侯,合纵连横,舌定乾坤,为后世会说话者所仿效。唇枪舌剑,谈判论战,折冲樽俎,并不比战火纷飞的战场轻松……须要说明的是,语言艺术与看面子说话不可相提并论。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1 23:43 |只看该作者


  看面子的目的,是为了办事。

  “事看谁办哩,办事看谁哩!”老百姓对此看得最为准确。看面子办事,还怎能按客观规律办事?看面子办事,还怎能依法办事?看面子办事,怎能以理服人?

  面子大,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面子小或没面子,常常无事生非,祸从天降。

  面子亮,能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面子灰或面子破,往往有冤难申,有理难说。

  看面子办事,导致了办事的混乱和无规则。“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办的事乱办”“我说对就对不对也对,我说不对就不对对也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都是针对看面子办事总结出来的经典名言,可供看面子者参考。

  看不看面子,作为“够不够意思”的标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事人家看了咱的面子”,那就得感激一番;“敢不看我的面子”,一定得狠狠地报复一下,才解恨消气。

  看面子的规则

  看面子,有看面子的规则。

  认熟欺生,是看面子的第一大规则。凡熟面子,见了自然就亲热,办事自然容易。“熟人好办事”,似乎早已成为共识。“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早已人人皆知。

  为熟人办事,看的是面子,而非事情本身,办得成不成,都有面子。成了,皆大欢喜;不成,“情也到了”,不可求全责备,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对人不对事”,熟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办到什么程度,全由面子的价值来决定,与办的事的性质关系不是很大。熟人的好事,帮着速办;熟人的坏事,也为其出谋划策。办事往往演变成面子的评价和交易而已。

  遇上生面子办事,能不办就想方设法不办,能拖延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直到该办的事“砸了”“黄了”,才算所谓“坚持原则”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可能人人都熟悉,个个都是老朋友。因此,变生面子为熟面子,就成为为人处世的第一“本事”!

  面对生面子,最常见的就是请吃,请吃能把生的吃熟;最常用的就是送礼,以礼相送,就能把生的感化熟;最难缠的是软磨,身前脑后,苦苦哀求,生的也能磨熟……无论采用何法,只要关系熟了,做人就轻车熟路,办事就熟能生巧,遇到熟人干坏事也会熟视无睹,装聋作哑。

  看面子办事,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办不了的事。

  面对形形色色的面子,哪些该看得起,哪些该看不起,是看面子的又一规则。这其中的奥妙最难把握。

  就一般情况而言,看得起的面子,必须相似或相近,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矛盾。尽管“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人合脾气马合套”,面子自会久看不厌。既能心心相印,怎会不喜形于色?既已臭味相投,自然会狼狈为奸。如果自己面色如土,却想攀龙附凤换来满面红光,那社会就会为你准备一顶势利小人的帽子;如果自己只是沧海一粟,面对江河湖泽,恐怕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别人看不起咱,咱要看得起自己”,强调的就是对面子要有自信。

  看不起别人的面子,鄙视和反感就会反弹回来,伤了自己的面子;看不起自己的面子,自卑也会使自己的面子更加贬值。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21 23:43 |只看该作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听到也常说“对不起”“对不住”这样的话。其实,“对不起”“对不住”就是看面子,意思是对方的面子大,自己的面子小,让自己的小面子与对方的大面子相对,感到大小不等,价值有差,故而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看面子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自谦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因为对方的面子价值究竟如何,在他看来是一个价值,而实际价值与之却常常存在差异。如果认为自己的面子与对方相等或比对方小,那就容易“碰钉子”,由看面子变成了双方都不愿看到的伤面子。

  面子有极强的弹性。看对方面子就会有所反弹。如果首先把自己看小了,表示“对不起”对方的大面子,那对方的反弹就是“不要紧”“没关系”,自谦带有礼让,双方面子都“均平”了。

  但看得起与看不起,全凭自我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极不准确。因此,面子引起的纠纷、官司、争斗,甚至战争,此起彼伏,怎能不发人深省呢?

  看面子,重表轻里,重现象轻本质,往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民族的心理和素质。等到蜕化为基本的思维定势,那本质就变了。

  看面子应注意的事项

  看面子,看错了人!

  以貌取人的错误,不只肉眼凡胎的平民百姓易犯,那些所谓的“真龙天子”也经常被貌似忠诚的奸佞所“蒙骗”,以至于历史上总是奸臣当道、忠良遭殃。其实,皇帝的眼睛就有问题!他看老百姓如草芥,看恭顺的臣下才顺眼;老百姓的视力也不大好,看皇帝如神明,看自己为“草民”……看错了,悲剧就接连不断地发生了。等到过了几千年,后人慢慢擦亮眼睛时,那些当事人已被历史的长跑远远地甩到了后边。而后人总算开始奋起直追了,仍频频回头张望,左顾右盼。

  人心隔肚皮,谁又会看到别人心里去呢?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者,古今能有几人?千金易得,知音难觅,表达了多少遗憾和期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者,何止成千上万,焉能不错?“门缝里看人”,怎会不把人“看扁”?

  看面子,看错了事!

  把好事看成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目光只盯着自我,无视事理、人心向背,才会铸成大错!

  看面子,看歪了理!

  把对的看错,错的看对,不是一时糊涂,偶尔失误,而是未看“里子”所致。面子一片光,条理清楚,头头是道,“里子”一团糟,混乱不堪,藏污纳垢,还有什么理可言?!

  ?国人自古爱看面子,凡事皆以面子论大小,明事理;国人会看面子,人分九等,等级森严,岂能轻易僭越?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吃饭穿衣都要看面子。

  ?女人作陪,秀色可餐,自古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传统菜,比任何山珍海味、大餐名菜更能让客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面子发光。

  ?官面子大而肥,“大家吃官”,就等于大家分享官面子。公款吃喝为何屡禁不止,原因主要还不是大家都在分吃官面子?

  ?看面子,最重要的是看眼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色是面子的聚焦。

  ?认熟欺生,哪些该看得起,哪些该看不起;重表轻里,重现象轻本质,是看面子的规则。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21 23:43 |只看该作者


  丢面子真真假假藏玄机

  人生在世,丢面子的事谁都难免。“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周瑜不失为古今丢面子的“大腕”;“胡儿”安禄山也深谙故意丢面子的好处。

  丢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人权”,也涉及其所在的群体。“马桶将军”杨芳在“洋夷”面前丢尽了中国人的面子;那几个轮奸母牛的山村光棍,更使全村人脸上无光……

  丢面子的意愿

  人生在世,必定会有悲欢离合,必定饱尝酸甜苦辣,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不可能天天兴高采烈,不可能时时面子光彩,丢面子的事在所难免。

  丢者,失也。因屈辱、因悲愤、因大意而失了面子,那痛苦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的。

  丢面子的形式各种各样,可以说,有多少人和事,就有多少丢面子的形式。

  无意丢面子,最为常见。由于对自己的面子充满了信心,在不在意的情况下才丢了。三国“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就是东吴一件丢面子的事。原来,刘备自“隆中对”听了诸葛亮匡复汉室的谋略后,就把荆州作为下一步夺取的既定目标。经一番精心谋划,刘备总算从孙权手中“借”到了荆州,自然不会轻易奉还。对此,东吴大将周瑜在得知刘备的甘夫人去世后,便“策划”了一计。他假意将孙权妹妹许配刘备,想以办喜事为名,将刘备扣为人质做交换条件,索还荆州。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拙劣计谋,派赵云保护刘备去娶亲,并取得了孙权母亲的欢心。孙权妹妹在得知周瑜的计谋后,对其兄孙权和周瑜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当做索还荆州的筹码极为不满,决意随刘备西去。周瑜率兵穷追,又被诸葛亮巧妙安排的伏兵打得大败而归。

  周瑜只想着扣押刘备,谁知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因而丢尽了面子,贻笑至今。

  由此可见,面子往往是在本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丢失的。

  不是吗?

  有一位大学校长正在滔滔不绝地向新入学的大学生发表演说,他嘴里一会儿冒出一个成语,一会儿吐出一串流行的新名词,从学生那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他感到自己的讲话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兴致勃勃的他,也索性鼓起掌来,不想,学生们的掌声更大了……原来,学生们每听到他念一个错字就鼓一次掌,而他竟自我感觉良好,自己丢尽了面子还不知道。作为“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这位校长本应毕业后“社来社去”,他却靠着为当时的校长家买面粉、打扫卫生,为校长夫人请医生治病,陪校长公子踢足球的功夫留学从政了。在那位老校长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他被老校长推荐为接班人,从此当上了这所近万人大学的“头儿”。他的实际文化水平是初中,后来虽也自学了不少东西,毕竟一门心思还在提高级别上,不在小小的错别字上…… 由此可见,无意丢面子,多是由于无知所致。

  山东军阀韩复榘以愚昧无知闻名。一次,他在操场上看篮球比赛,见一群人争抢一个篮球,很不以为然,就说:“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抢一个篮球?给每人发一个,各打各的,就不会抢了嘛!”说者郑重其事,听者感到面子也无光。

  无独有偶,山西军阀阎锡山以“土皇帝”名载史册。这位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留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仍是一个十足的“土包子”。为何没有“洋起来”呢?原来,阎某人的“根”实在土得掉渣。阎某人的父亲大人就是一个标准的土财主。这位人称阎老太爷的老财主,被“阔起来了”的儿子从老家五台县河边村接至太原府去享福。他的衣食起居自然够上当今的“星级标准”了,但阎老太爷享受不了。第一天早晨,服务员先端来一盆热水和毛巾,外加一块肥皂。阎老太爷见了,就先洗了脸,面对从未见过更未用过的肥皂,他想:这是什么呢?洗了脸,就该用早餐了,阎老太爷认定这块肥皂就是城里人吃的早餐,便拿起来吃。太难以下咽了,阎老太爷想决不能剩下,不然会丢儿子的面子。就这样,阎老太爷硬是把一块肥皂吃完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服务员奇怪,阎老太爷为何用肥皂这么快?阎府上下的人见阎老太爷从早至晚不停地口吐白沫,也不敢多问。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阎锡山办的宴会上,有人问阎老太爷在太原住得惯吗,阎老太爷才说:“什么都好,就是每天的早餐太难吃了。”阎锡山叫来服务员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听了,个个笑得肚子疼。可怜这位土财主,自己丢了面子还不知道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21 23:44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丢面子却是故意的。

  说来正常人真难以置信,谁会有意丢自己的面子呢?

  其实,自古以来,故意丢面子者大有人在。

  安禄山,本是唐王朝豢养的一个“胡儿”,长相粗笨,耳大腿短腆肚,丑陋无比。按说,这副尊容并无什么魅力,但工于心计的安禄山竟以此作为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资本。他一会儿大跳“胡旋舞”引杨贵妃发笑,一会儿拿自己的身体做笑料逗玄宗开心,五十多岁的他竟然还认了三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而杨贵妃也像煞有介事地与玄宗一起举行“洗儿”仪式,实在不知丢面子为何事!

  而安禄山之所以要故意丢面子,目的是为了装傻、装老实,骗得更大的信任,夺取更大的权力,他的眼睛死死盯着李唐王朝的天下。试想,为了实现这个阴谋,还有什么面子不能丢呢?

  而故意丢面子这种伎俩,也并非安禄山所独有。

  有一混迹仕途多年的先生,总结出了他一直未提升的内在原因是该丢面子时未丢,结果让上司丢了面子,上司自然也不会给他面子。据他研究,面子市场犹如股票行情,丢面子等于抛出,若时机把握得当,自会有丰厚的回报。没有付出,何来得到?没有丢面子,何来收获面子呢?因此,在上司面前要适时出错,特别是在上司须要表现自己才能的时候,就要主动丢面子,以证明上司的“杰出”和“优秀”。此时,上司给下级加薪、送乌纱帽的几率最高。

  历史上队伍庞大的奸佞和太监,不是一个个口口声声“微臣愚昧”“奴才该死”吗?他们正是深谙在皇帝面前自丢面子、有意出错的好处,才如此自贬自贱的。把百分之百的正确留给皇帝,把百分之百的错误留给自己,把皇帝哄得不仅自以为是天下第一,还纷纷自以为是神仙,趁皇帝晕乎之际把一切大权独揽在手。他们看起来丢了一些面子,实际捞回来的回报又何止百倍千倍万倍?

  忠臣也一样,要想保住乌纱帽,也会不得不选择主动丢面子而给皇帝面子。

  徐达乃一文武兼备的儒将,他为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宠信。朱元璋想通过下棋让徐达赢,然后对他重重赏赐。但徐达在与朱元璋下棋时,每盘都故意输,把面子全留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又总想让徐达赢,因此,一盘接一盘不停地下。最后,徐达无奈,就用棋子摆出了“万岁”两个字,使朱元璋大为感动。徐达深知自愿丢面子的妙处,既能自保,又能加深宠信。

  其实,不少自愿丢面子者,是为了“丢小保大”“丢小换大”。像安禄山,故意“示拙”“显丑”,丢些面子给唐玄宗看,迷惑他放松警惕,实则为保存实力,拖延时间,等待着“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那一天。

  同样,老百姓有时候也不得不故意丢面子。

  有一小城出了一个专门玩弄女性的地痞,不知为什么,一个局长的千金却迷上了这个无赖。他让局长给自己谋一个交管站站长的肥缺,不然的话,就让局长千金大着肚子招摇过市。可怜堂堂小城的中层领导,竟怕丢大面子,在夜深人静之时给这个无赖跪下了,祈求愿意“私了”。无赖阴毒地笑了,看到了这个局长故意丢面子的痛苦和怕丢大面子的恐惧。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21 23:44 |只看该作者


  丢面子的责任由谁负

  丢自己的面子,是个人的“权利”,所贬损的只是个人的人格,俗称为“丢人”。

  一个人的面子,丢多少,怎样丢,在什么地方丢,无意或有意丢,似乎只是个人的“私事”,别人似无过问的必要。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人即使不当官,他仍属于某个家族或团体,也是社会的一员,怎能想丢面子就丢呢?

  有一个穷山村,出了这样一件怪事,不只全村人感觉丢面子,听到的人也觉得脸上无光。原来,这个穷山村,山高沟深,生活非常艰苦。大龄小伙子成行成排,“打光棍”很普遍。那些正当壮年的小伙子,“利比多(性激素)”过剩,苦于无处发泄,便干出了丢面子的事儿。有一天,有人发现几个“老光棍”在轮奸一头母牛。很快,这件丑事传遍了全村,村上的人都觉得“丢死人了”,外地人听了,也感到无地自容,为自己和那些人是同类而丢人。因为这丢的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人。

  这和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骂声“狗×的、猪×的、驴×的”一样,是把人与动物等同,自然大丢面子了。

  一个平民老百姓丢的面子都不仅是他自己的,一个管老百姓的官如果丢了面子,那更与一个地方的声誉和一个国家的尊严有关了。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侵略者开始大举侵略广州。清王朝本不想应战,但又想保住“天朝大国”的面子,就勉强应战了。但由于查办了林则徐,解除了广州的防务,结果连吃败仗。这时,道光皇帝从湖南调来了以能征善战著称的将军杨芳御敌。

  这杨芳虽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万夫不敌之勇,但对“洋人”的“洋枪洋炮”却一无所知。他从古代神话故事推想,“洋人”不是那些神通广大的“妖魔”吗?“洋人”使用的“洋枪洋炮”,不是“妖魔”呼风唤雨、腾云吐雾的兵器吗?要想打败“洋人”,一定得先破了“洋人”的“妖法”。用什么战法破呢?杨芳认为,“洋人”既然是“妖魔”,那“洋人”施的“妖法”只有靠非正常手段才能获胜。

  杨芳将军找到了一种对付“洋人”的武器——马桶!一时,平日专盛污物的马桶立时身价百倍,作为大清国克敌制胜的法宝堆满了广州海岸。等到“洋人”的“洋船”开来了,远远望见这些圆溜溜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一时竟不敢前进。试着用“洋炮”一轰,才知除臭气熏天外,毫无杀伤力。显然,杨芳将军的“马桶阵”不是新式“洋枪洋炮”的对手,他在赢得一个“马桶将军”称号的同时,也把中国人的面子丢尽了。“洋人”通过可笑之极的“马桶阵”,进一步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和虚弱,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侵略中国了。杨芳将军丢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面子,他对丢中国的面子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清王朝在战场上大丢中国人的面子,在球场上也让中国人脸上无光。

  清王朝曾与“洋夷”进行篮球比赛。那时,腐朽的官僚政体造成了国人极端的愚昧无知。人们对“洋球”和“洋枪洋炮”一样,既排斥又羡慕。表现在赛场上,两种观念的碰撞就颇有戏剧性。“洋人”完全按世界通用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大清王朝的“运动员”却不是。原来,朝廷把赛球也当做官场竞争对待,专门任命了负责的官。而这位自以为是当大官的“球队队长”,也和清王朝其他的官员一样,既愚昧又专横。他根本不管什么世界通用的比赛规则,也不知比赛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要求球队队员绝对服从他的瞎指挥。这样,大清王朝的篮球运动员便只能看他手舞的小旗子行动了。小旗向前,就一齐前冲;小旗指后,就集体退后;小旗不动,就都傻站着,哪怕球就在眼前,也不能动。如此瞎指挥,如此专横,如此愚昧,表现在赛场上,除了滑稽可笑外,还会有什么?“国”还有何面子可言?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21 23:44 |只看该作者


  民主政体,本来是人类推翻专制政体后建立的普遍的一种政治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在亚洲是最早的。但先进的民主政体与落后的传统文化融会,就变质了。比如选举,乃是公民行使权利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但到了袁世凯手中,就把总统权力扩大到比皇帝权力还大,最后他干脆直接当了皇帝。而袁世凯死后,从吴佩孚专权到曹锟贿选,民主选举也演化成了军阀统治的遮羞布。

  袁世凯为了让国会选他当正式大总统,竟雇用地痞、恶棍包围国会,高呼“今天不把袁大总统选出来,别想离开”,逼着议员投票。更为卑劣的是,还不给不愿投票的议员吃饭。而到了吃饭时间,又让人端着香喷喷的饭菜到这些议员眼前,引诱他们投票。靠如此丑恶的行径,袁世凯才勉强当上了正式大总统,民主政治的面子就这样被袁大总统丢尽了。

  曹锟贿选,更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五千元一张选票,买卖不可谓不大。难怪当时的人们戏称被收买的议员为“猪仔议员”,把曹锟称为“贿选总统”!

  民主选举的选票,被曹锟兑换成了钞票,还有什么面子可言?

  人们常说,丢个人面子事小,丢国家面子事大,强调的就是面子的责任问题。

  个人的面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尚可自负盈亏;国家的面子如果丢了,亏损就太大了,谁又能负起这个责任呢?

  君不见,那些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丢了国家面子的人,至今仍在被声讨之中!

  为什么丢面子

  为什么会丢面子呢?

  首先,因为面子的价值不等。一个人,往往对自己的面子价值估计过高,在面子交易过程中,一下子又被降低了,自然会痛苦不堪。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去日本马关议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十分蛮横,他只让李鸿章在同意或不同意两者之间选择,并指使打手开枪打伤了李鸿章的胳膊,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此时的清王朝,还谈得上有面子吗?在伊藤博文看来,中国是弱国,日本是强国,李鸿章虽为中国全权代表,按国际法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李鸿章是败国之臣,侮辱、枪击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弱国无外交,弱国也大丢面子呀!

  大小同理。人的面子价值不等,也会丢面子。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些人,或讲话或发言,总以“我代表张三”“我代表A单位”之类的官腔开头,这就是自以为自己的面子与“张三”和“A单位”等值才有如此腔调。但此类“代表”有的得到认可、默许,有的竟当场被拒绝,大丢面子。

  有一位老板助理,爱代表老板讲话。每当他说“我代表某某老板发表讲话”时,自己就多了一份自豪感和满足感,但某某老板就受不了,他不能容忍这位助理的说法。因此,一次在助理正讲话时,某某老板就说:“你是什么东西!”不仅让这位老板助理当场大丢面子,而且也让所有的听者顿感颜面尽失。

  在通常情况下,价值并不是决定面子丢失与否的唯一因素。有时候,故意伤害会造成面子的丢失,而使丢面子者久久难以消除痛苦。

  请听一位土财主式的老板是如何骂他的员工的:“我养你们这些人,还不如养一些狗!狗还能叫几声,狗还能咬人,你们……”在这位老板眼里,员工不如狗,狗还能摇尾乞怜,狗还能发出叫声,狗还能咬人,而员工不能!很简单,员工是人不是狗。为什么在过去的资本家眼里,员工是狗是牛马,在当代的老板眼里,员工也是狗呢?老板认为,他给员工发工资就是养员工,却忘了他的财富是由员工创造的。离开了几千名员工,他的产品能生产出来吗?他的公司还是公司吗?他还是老板吗?剩余价值规律表明,员工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老板支付工资的价值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究竟谁养谁呢?这一点,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早就讲得很清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21 23:44 |只看该作者


  无独有偶,深圳一老板,不仅大骂员工是狗,还把他看不顺眼的员工关进狗笼里,“享受”名副其实的“狗待遇”。

  老板不仅把他的部下当做狗,也把有求于他的“外人”当做狗。南方某市的某个老板,用市长打赌,证明市长是他养的一条狗。这条曾经流传很广的轶闻,真实性如何,无从考究,但把一些“傍大款”的领导当做狗对待的老板,的确不乏其人。

  在一些老板看来,无论员工还是有相当级别的领导,无论吹拍他的人,只要有求于他,都是狗。而狗,仅仅只有“大狗”和“小狗”之分,还有什么面子呢?他就是狗主人,而赋予他这种权力的是金钱,比“狗们”多得多的金钱!

  有的老板也养狗,就是那浑身长毛、四条腿在地上爬行的动物。老板对这类“宝贝”充满了爱,视若掌上明珠,养于高屋华堂,喂之山珍海味,沐浴牛奶香水,入则同席共枕,出则专车代步。更配有狗医生,专职负责狗的健康;修建狗花园,让狗赏花嬉水……老板对狗的爱,真可谓倾心尽力,无微不至。

  老板为何要把人当狗,把狗当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让狗咬人,有钱能看狗咬狗,有钱能扔骨头让狗抢……有钱似乎能把人变成狗,也能把狗变成人!

  老板错了!

  老板把狗当人,狗不会给他人的热情和智慧;老板把人当狗,人不可能像狗那样奴颜婢膝……把狗面子当人面子,结果会如何呢?

  “狗们”会把老板当什么呢?

  人,生活在滚滚红尘中,就不得不加入面子争夺战中。犹如有胜负、伤亡一样,人的面子在争战中,自然也会有损伤。无论胜与败,不可能没有丢面子的痛苦。“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也适用于面子争夺的战果评估。

  传统官场中的争权,其实就是争面子。争到的一方得了面子,加上原有的面子,自然更大更光彩了;争不到的一方,等于丢了面子,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平民百姓是难以体会到的。

  有时候,自己本无意争面子,却不知不觉地卷入了面子大战,结果造成了面子丢失,自己还被蒙在鼓里沾沾自喜呢!

  在面子社会中,谁也不能给自己的面子买一份永久的保险。丢面子是常事,不丢面子才是怪事。

  ?无意丢面子,最为常见。往往是在本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面子丢失了。

  ?不少自愿丢面子者,只是为了“丢小保大”“丢小换大”。

  ?一个人的面子,丢多少,怎样丢,在什么地方丢,无意或有意丢,似乎只是个人的“私事”,别人似无过问的必要。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人即使不当官,他仍属于某个家族或团体,也是社会的一员,怎能想丢面子就丢呢?

  ?丢个人面子事小,丢国家的面子事大。

  ?为什么会丢面子呢?首先,因为面子价值不等。

  ?有时候,自己本无意争面子,却不知不觉地卷入了面子大战,结果造成了面子丢失,自己还被蒙在鼓里沾沾自喜呢!

  ?在面子社会中,谁也不能给自己的面子买一份永久的保险。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21 23:45 |只看该作者



  保面子流血流汗舍性命

  面子既然如此重要,怎能不死保呢?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不幸垓下被围,但他完全可以杀出一条生路,去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但为了面子,他甘愿乌江自刎,当了保面子的典范。父亲偷了国王的羊,做儿子的应该举报,还是应该隐瞒?“万世师表”孔圣人的主张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善莫大焉”。今天,这句话会不会把人们引入保面子的误区呢?
  面子的养护

  有了面子,必须注重护理。不然的话,再光彩的面子也会因岁月的风雨侵蚀而灰暗,再坚韧的面子也会被生活的苦难磨损,再吃香的面子也会变得索然寡味。

  穷人、富人天天都在洗脸,好人、坏人人人都重视美容。护面子,乃一生中的头等大事。脸面,为人的第一保护重点!

  面纱,装饰出了朦胧美的魅力;遮羞布,藏不住那见不得阳光的嘴脸;涂脂抹粉,并不一定能为面子增光添彩;脸上贴金,往往会变得面目全非。

  面子的护理,可分为长期护理和特级护理两类。长期为面子清污洗垢,保持光亮,以备常用,贵在坚持,妙在精细,是谓慢功;每遇大事即将发生,采用特殊的手法为面子增光添彩,急用特护,是谓快功。

  该包扎的立即包扎,该上药的及时上药,该修补的认真修补,是护面子的职责所在,不可敷衍应付,更不可消极怠工,擅离职守。

  一般护理,静养即可。首先应为面子加营养。多吃喜悦,就会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多喝轻松,自然无忧无虑,满面春风。主食信仰,面子越长越大;兼食道德,面子越变越厚实。

  长期饱食色香味俱佳的美餐,面子怎能不日新月异,美不胜收呢?

  喂养面子,只长形体;教养面子,才长适应能力。“会哭了”“能笑了”,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学习,直到长大成人,甚至老态龙钟,才可以算成熟了。能不喜形于色,谓之城府深;能面不改色心不跳,谓之有胆量。满面笑容,谓之热情;笑里藏刀,谓之奸诈;脸似冰霜,谓之冷酷……面子良好的弹性与坚强的韧性,非一日之功能练就,必须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可积累些功底。

  一张一弛,谓之道。面子的休养,一定要制度化。欣喜若狂,就会乐极生悲;痛不欲生,却有可能喜从天降;望穿秋水,不一定会如愿以偿……生活中,伤面子的事不少,如果不善于自我养护、调节,面子长期得不到休息,过度的紧张,超强度的异化,质量受影响自不待言,随之相伴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

  “拿得起,放得下”,面子才会减轻压力,保持活力。否则,如果遇事“脸上下不来”“面子上过不去”,见人“爱变脸”,怎能不加速面子的衰老呢?

  心安理得,为养面子的最佳心境。生活要安居乐业,安贫乐道,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做事要按部就班、按图索骥,不可标新立异。

  如果急用面子,可采用快速培养法。为面子服用速效方药,以供所需。

  面子乃人的第一保护重点

  创面子难,保面子更难。

  大的面子,没有相应的“里子”支撑,如何能保得住?

  自强自保,是维护面子的根本。一个人贫病交加,弱不禁风,会有什么光彩的面子?一个国家民不聊生,灾祸不断,还会有什么大的面子?保面子,必先强“里子”!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保位子,为保面子。位子的高低、大小,代表着面子。因此,只要有了位子,必死保之。或拉帮结派,培养亲信,建立网络,互相“关照”;或压制属下,排斥异己,专断横行,唯我独尊。即使到了年龄不饶人的时候,仍恋恋不舍位子,借发挥余热之名,行保面子、图实惠之实。历史上,那么多为争权夺利而发生的政变和流血事件,都是为保面子和夺位子而发生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21 23:45 |只看该作者


  保票子,为保面子。有了钱,腰包硬了,眼睛亮了,面子也就大了。只要把钱牢牢攥在手里,谁会不看你的面子?想当官,就有人送官;想出名,就有人送名;想要二奶,就有人“献身”;想成神,就有人修庙……假若钱未保住,那面子就会像一张废报纸一样被扔进了垃圾堆,再也无人愿多看一眼。既然保钱就是保面子,那把钱放进保险柜,编上密码,设置警报,安上监控设备,荷枪实弹站岗放哨就是保面子的有力措施。

  保房子,为保面子。古代官吏依品级建府邸,高官显贵家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映栏杆,竹林清风,品茶听唱,拥红抱绿,怎能没面子?一旦被抄家或遭战乱,就会流离失所,形若乞丐,与狐兔为伴,靠草屋栖身,面子还能到哪里去寻?人活着,大造屋,死了也大修墓。帝王们,活着宫殿蔽日,金碧辉煌,离宫别馆,遍布九州,死后陵墓绵延百里,依然保持着“皇家气派”;上行下效,老百姓也世受“皇恩”,大修坟墓不止。有的人活着,高大豪华的墓园早已经修好了,似乎坟墓也能保住生前的面子!

  保名声,为保面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声,是对面子的评价。好名声来之不易,可以不惜生命去保护。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乃公认的英雄,可惜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按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完全能够凭万夫不敌之勇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但项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保面子而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

  自杀,人们都知道是因为绝望,殊不知还是为保面子。因为人活着,就难保面子不被污损、不受损伤,只有一死了之,才能彻底保护面子的洁净完整。春秋时,被称为“齐国三杰”的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居功自傲,对齐景公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齐景公问计于名臣晏子,并授权晏子设法除去此心腹大患。晏子就利用了一次外事活动来实施这一关乎国家安危的大计。刚好,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国按最高的规格,把欢迎仪式办得十分隆重、热烈。欢迎宴会开始时,作为勇士的“三杰”佩剑侍立。晏子按照事先的精心安排,派人摘了六颗刚熟的鲜桃。当着大家的面,两位君主各吃了一颗,景公又赏赐鲁国君主的随行大臣和晏子各一颗,剩下的两颗鲜桃该谁吃呢?这正是晏子计谋的关键所在。按事前的安排,景公让“三杰”各自自报功劳以便赐桃。公孙接先说:“我为主公猎得猛虎。”晏子便给了他一颗桃。古冶子说:“我在黄河中除妖龟救主。”晏子也给了他一颗桃。田开疆最后说:“我杀敌安邦,功劳最大。”晏子说:“你功劳虽大,但说迟了,桃子已经吃完了。”田开疆便气愤地喊道:“我立了奇功,吃不上桃还受辱,活着还有什么面子?”说罢,挥剑自刎。公孙接看见了,也说了一句:“我功小而吃桃,是贪心,活着还有何面子?”也拔剑自刎。古冶子见了,说道:“我三人情同手足,如今二位兄弟已先走了,我还有何面目活着?”他也自刎了。一时“齐国三杰”尽皆因小小的桃子而命归西天,齐景公的心腹大患就这样很容易地被解除了。

  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而杀死“齐国三杰”的,与其说是晏子和齐景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面子。“三杰”为保面子而丢了性命,死得慷慨悲壮,可敬可叹。晏子手无寸铁,却能置名闻天下的勇士于死地,靠的武器就是面子。“三杰”看重的还是这个面子,故晏子能通过分桃而达到除恶务尽的目的。在“三杰”看来,面子比性命更为重要,为了保护面子的尊严,宁肯挥剑自刎,也不能让它出现一点玷污,不能不算古今死保面子不要命的典范。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21 23:4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讲究气节。在面子受辱、反抗无力的情况下,往往以死保之。古今女人皆重贞操,讲究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坚决反对动物式的毫无道德观念的“乱爱”和“滥交”,如果不幸遭强暴,那就往往会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在传统性观念看来,女人的贞操与生命同样重要,是一个女人价值的最重要标志,如果像面子一样被玷污了,那就等于把这个女人的道德水准降到了动物那样非人的低下程度。谁会心甘情愿呢?因为是否滥交正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所以,失去贞操的女人便失去了做人的面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在人们眼中,失去节操就等于被脱光了衣服,浑身长出了动物的毫毛,已经不齿于人类了,不去阎王面前报到还等什么呢?

  当然,传统观念对女人要求如此苛刻,对男人的滥交却极为宽容。如果一个男人能有三妻四妾,那这个男人似乎就大有面子了:能“养得起”,证明有财势;能“用得起”,证明阳道伟岸,自然就非同凡响了。如果一个男人善于宿花眠柳、嫖妓养娼,那就是风流韵事,与动物的滥交似乎也扯不上什么瓜葛。这正是旧观念的虚伪之处。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好人都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般的“完人”,好得面子没有一点缺陷和不足;而坏人则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得面子一无是处。在一些常见的漫画中,那些英雄模范人物,一个个满面红光,顶天立地,为我们指点着未来的人生之路;那些反面人物,一个个贼眉鼠眼,满脸凶相,躲藏于阴暗角落,仿佛时刻在策划着新的阴谋诡计。人们的面子观,犹如戏剧脸谱,一看就明白是什么角色。在流行的影视作品中,一些好人变坏、坏人做好事者,最终大多是一命归西。或以身殉情,或舍生取义,或自裁明志……皆因面子上有了污点,失去了纯洁,无论怎样悔过自新,终难觅一条生路。

  在一些影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些“坏女人”。她们不是沦落风尘的娼妓,便是混迹警匪之间的女特务。导演让她们先甘于沉沦,在一次偶然的枪战或飞来的横祸来临之际,奇遇某一位被导演极力塑造的英雄。“坏女人”往往对还在落难中的英雄一见钟情,多年冷酷的心被唤醒,从此矢志不移,达到了古人所推崇的海枯石烂此心不变的境界。而英雄对这类“坏女人”诚挚的爱,似乎一点也无感觉,常常以一种看似堂皇的理由拒绝,而“坏女人”竟像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样把冷遇看做是一种考验。在默默无闻中,为钟爱的英雄做着他希望做的一切,流血流泪无怨无悔,甚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一切都心甘情愿。终于,在香殒魂散之际,才算换来了英雄几滴挤出来的干巴眼泪。导演几乎无一例外地不让她们活着,而让她们为英雄挡子弹、堵暗器。观众们虽觉得她们还年轻,命丧黄泉确有些可惜,但“死了”一切都了了,再不用背负“坏女人”的恶名了。因为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她们“千人骑,万人压”,名声极不好,面子早就变肮脏了。即使舍命去清洗,又如何能洗净上面的污垢呢?她们即使有许多“大老爷儿们”没有的侠肝义胆和远见卓识,但仍难以有任何更新的机会。

  活人一生在尽力保面子,死人也很重视面子。加封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等,都是在保生前的面子;为祖先迁坟立碑、重修墓园,同样也是在保面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1-21 23:46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面子以自保为主。“自己给自己圆脸”“自己给自己宽心”“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都不失为现实的良策。

  他保同样也极为重要。找到看得起自己的环境,面子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枪来剑挡,水来土掩,筑起面子的长城,才能永葆面子的光彩!

  “以某某的名义”,大面子护着小面子;“某某在此,谁敢动”“他是我的人,谁敢伤他一根毫毛”,大面子保着小面子。“好狗护三村,好人护千家”,为保护家庭的面子,可以压抑自己的追求和愿望,甚至牺牲青春也在所不惜,生是家族人,死是家族鬼。

  至于保护自己的面子,那似乎只是一点点私事、小事,往往会忽略不计……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殊不知没有小河何来大河?!

  保面子,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

  一个国家如果“里子”小,想保持大面子就难。因为“里子”是根本,是实力,是决定面子价值的主要因素。如果“里子”又小又弱,不从根本上发展“里子”,只一味寻求大面子,那也是空的,不仅大面子保不住,小“里子”也要受影响。俄罗斯原有苏联超级大国的大面子,确实在世界上风光了许多年。而随着苏联解体时间日久,俄罗斯的“里子”已小多了,失去了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想继续保持美国那样的大面子,谈何容易?

  一个人也一样,如果想为自己的面子美容,增光添彩,就不能只在面子上靠各种外在的口服液、胶囊下工夫,关键还在于自我调理,用健康的雨露滋润“里子”,用智慧的花朵美化“里子”,让“里子”又大又光彩,如此一来,面子还会又小又暗吗?

  保面子要与时俱进

  时世在变,人在变,人的面子也在变。

  保面子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变,不可墨守成规,也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1927年3月25日晚,杜月笙急匆匆奔向黄金荣的公馆。他告诉正在与家人和张啸林搓麻将的黄金荣:“阿元明天就要回来了。”黄金荣又惊又喜:“阿元终于有出息了,他还要来看我!”黄金荣这个叱咤风云、威震上海滩的青帮老大,一时感觉自己很有面子,竟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所说的阿元,即蒋瑞元,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他们叫的是他过去的曾用名。此时,蒋介石所率领的北伐军夺取了中共所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成果,兵不血刃进占了上海,他本人明天就要回到这座令他难忘的都市里了。当年,蒋介石浪迹上海滩时,经浙江同乡、大亨虞洽卿介绍,曾拜青帮老大黄金荣为师,正式加入过青帮。按照青帮的帮规,他与黄金荣就是师徒关系。师傅或称老头子或龙头大爷,对徒弟有生杀大权,徒弟对师父要像生身父母那样孝敬。蒋介石虽然在未发迹前入了青帮,是黄金荣的徒弟,那是只有青帮的面子。但如今他已发达了,他还会给这个青帮老大师傅的面子吗?

  “阿元还没有忘记我,他要来看我!”兴奋不已的黄金荣嘴里喃喃地说着,两眼盯着杜月笙和张啸林。“大哥,再不能叫阿元了,应该称蒋总司令。”杜月笙急忙提醒黄金荣注意蒋介石面子的巨大变化。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21 23:47 |只看该作者


  “对!蒋总司令!他既然要登门拜访,我也得有所表示,这才算得上礼尚往来嘛。他依然看得起我的面子,我也要保他的面子。该送他什么好呢?”黄金荣此时已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

  “做一块纯金的匾。”张啸林的建议一说出口,立即被黄金荣和杜月笙否定了。

  杜月笙给黄金荣分析道:“如今的蒋介石,已不是十多年前浪迹上海滩、失魂落魄的无名阿元了。咱送金匾太招摇,会招来非议,他也不一定高兴。现在,他有权有势,还有江浙财团和英美列强撑腰,什么也不缺,缺的只是面子!”

  “面子!”黄金荣恍然大悟。

  “对,就送面子!保全他的面子!只须把当年他向您投的门生帖主动退还,使他与青帮断绝了关系,他的面子不是就很光彩了吗?”杜月笙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黄金荣和张啸林的一致赞同。

  怎么退合适呢?杜月笙接着说:“当面退,他和大哥情面上都过不去,还是约请当年向大哥介绍他的虞洽卿转交吧。”

  就这样说定了。

  第二天下午,蒋介石的汽车在卫兵的护卫下如约开来。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快步上前迎接。蒋介石郑重其事地向黄金荣行军礼,问候再三,极为恭敬。

  黄金荣心里舒坦,表面上还口称总司令不断。他未等蒋介石说到主题,自己先挑明了,表示过去的师徒关系到此终止,那张红帖已交虞洽卿退还。

  蒋介石立即摇头,依然极恭敬地表示:先生永远是先生。对黄金荣过去所做的,他始终铭记于心,一定厚报。他从怀里掏出一只来前准备好的金表送给黄金荣,算是拜见礼品。

  接着,蒋介石说了些今后还要仰仗先生的话后,就辞别了。

  就这样,蒋介石在进军上海的第一天就去拜师傅,给足了黄金荣这个青帮老大的面子;黄金荣也恰如其分地提出中止以往的师徒关系的要求,保住了蒋介石的面子!

  这正是黄金荣的狡诈之处。他深知保蒋介石面子的重要,保住蒋介石的面子,不就等于保住了青帮的兴旺发达吗?凡事有这样的弟子罩着,还用愁自己的面子不会更光彩吗?

  蒋介石在发迹之后,大权在握之际,仍如此看重黄金荣这个青帮师傅,当然并非仅仅为尽徒弟的义务。他深知青帮的势力有多大,要想在上海乃至全国立足,青帮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此后,蒋介石长期利用青帮的势力,尤其是通过与黄金荣、杜月笙的特殊关系,办成了许多原本办不成的事,便是明证。

  面子也好,人情也好,最终都要用实际的利益说话。

  瞒和骗——保面子的误区

  保面子,要保得正道,不可损人利己,陷入误区难以自拔。

  保面子,自古流行瞒和骗。

  孔圣人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谨遵圣训的儒家后世子孙们,就以隐瞒为“本事”了。

  自己的面子上分明有残破,不是想着如何清洗,怎样治愈,恢复活力,而一心想着如何掩饰;家族的面子上分明出现了污点,不是想办法擦净、增光,而谋划着如何隐藏,“家丑不可外扬”;国家的面子上分明长着毒疮,不是设法切除、用药,而赞美其“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把这种赞美当做一种“爱国行动”。如此保面子,不仅面子难保,“里子”也难免受到伤害。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21 23:47 |只看该作者


  自古以来,要保面子,对瞒和骗这样的惯用伎俩在认识上就存在分歧。

  姑且以孔圣人当年遇到的难题为例:如果父亲偷了国王的羊,儿子应该怎么办呢?以此为主题的“当代大学生演讲对抗赛”正在进行,甲方代表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言:“各位听众,刚才乙方代表在发言中说,他若遇到自己的父亲偷了国王的羊这样看来是很丢面子的事,竟然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为什么呢?按乙方的观点,国王的羊群,肯定是掠夺老百姓所获得的财富,任何一位国王都不可能亲自去养这些羊。因此,国王是一个十足的剥削者。他父亲偷羊的大胆行为,并不是臣民对国王的不忠,没有什么丢面子的,而是具有反抗精神的‘革命措施’,应该受到后人的尊敬和赞颂。如此说来,所有的儿子,如果发现了自己父亲的偷盗行为,就都应该引以为自豪了吗?偷盗,莫非是使面子光彩的好事?”

  乙方代表开始愤然反驳。

  “各位听众,听了甲方代表这一番慷慨陈词,大家就会明白,什么叫歪曲和篡改了。如果我父亲偷了普通老百姓的羊,那作为儿子,我一定会说服父亲如数归还,并愿意与父亲一起去负荆请罪,为他挽回丢失的面子。那样做,并不是对父亲的不孝。如果为了虚假的面子而掩饰偷盗的丑行,那无异于助纣为虐。

  “问题的关键是,父亲偷的国王的羊与老百姓的羊有本质区别。国王的羊,虽然是供国王享用的牺牲品,但也是老百姓的血汗所养。这些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老百姓,而非所谓的国王。因此,寻回这些羊,无论偷也好,抢也罢,应当说是物归原主!

  “父亲,作为一个老百姓,他寻回了应属老百姓的羊,不仅不能算对国王的不忠,而且应该受到嘉奖,不仅不会感到羞耻,而且倍感荣耀。对于那些专制、残暴、荒淫无道的国王,还有什么值得尊敬和忠诚的呢?”

  听了这场辩论,人们自会明白,保面子的误区有多深了。几千年来,骗算得上最发达的行业了,以至于流传至今,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技术和学问。人们不禁要问苍天,为什么那么多的骗子都有人信?骗权者,沐猴而冠;骗财者,连连得手,腰缠万贯;骗色者,频频作案,祸害一方……前些年,曾经轰动一时的“大造林”案,行骗十多省,骗钱二十多亿,上当受骗者多达数十万人。为何有这么多人“被忽悠”呢?原来,有人们喜爱的大明星做形象代言人。人们被大明星的大面子所掩盖,相信面子的误导超过了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究其原因,皆为以貌取人所致,也就是只看大面子不看里子。

  现实中,那些衣冠楚楚者,谁会想到是窃贼;前呼后拥者,谁曾怀疑为乞丐……骗子深知面子的欺骗功能,故以“美其服,甘其食”行骗,他们怎能不成为“精英”和“成功人士”呢?

  人的脸,树的皮。爱脸,乃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如果“爱脸不要脸”,那就走到了保面子的反面。衣冠禽兽,指的就是那些面子人模人样,“里子”长着狼心狗肺者。“看着是人样,做的不是人事。”“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面子“里子”都想占,到头来,不是面目皆非,就是“无脸做人”了。爱面子,几乎人人都会,就连那些江洋大盗为非作歹时,也要戴上面具或黑纱,以保住自己真实的面子,表面上远离“匪”“贼”之列。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21 23:48 |只看该作者


  死爱面子活受罪,正是形容那些面子本身不够又想“装人”者,把自己的小面子一味地拉长,使劲扯大,企图当大面子用,以小充大,自然不舒服,“活受罪”在所难免。当年“穷过渡”,就是为要那“进了天堂”的面子,而受尽“困难时期”勒紧裤带的“洋罪”;“高消费”,是为要生活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个面子,而忍受浪费之苦。“别墅热”,热遍神州,造成了多少“人去楼空”?为填饱肚子四处奔波、出力流汗的老百姓们,有多少人能住进别墅“当贵族”呢?现实生活中,有人勒紧裤带为了买一件名牌衣服,有人贷款后又貌似慷慨地捐出去撑面子,有人借钱摆酒宴吃罢却为还账发愁,还不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了面子,伤了“里子”吗?

  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不少死爱面子的人。按说,人都快死了,还要面子干什么?但面子不只是对人的价值评判,还可荫庇子孙后代,岂能不死死地爱呢?古人死后“加封”“追赠”什么衔,今人死后享受什么待遇,都是死爱面子的传统的发扬光大。

  “把脸当屁股用”,骂的是那些罕见的无耻之徒。其实,这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苦肉计”,损伤的虽是重要的面子,保住的却是更为重要的“里子”!留着“里子”在,不愁长不出面子。如果保养得好,又会巧借别人的面子为己所用,很快新的面子又会光耀四方了。回首再看当初面子的自损自贱,就算不得什么低下了,反而会被人当做忍辱负重的事迹加以宣扬。

  撕破脸,意味着面子不保。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低声下气,忍辱负重不去犯所谓的法,为的是不受酷刑之罪,不在脸上刻字或烙印,保护可怜的面子。如果不幸看了不让看的东西,就会被用刀挖眼,面子自难保;如果说了不准说的话,那“掌嘴”不只疼痛难忍,面子就被污辱了。“囚犯”“受刑之人”“戴罪之身”,都是面子被打后反弹的回声,足够小老百姓穷其一生慢慢受用。

  “你不给我脸,我就撕破你的脸”“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报复,也是常见的面子保护法。一些人保面子,往往不是从自立自尊自强着眼,走自保之路,而总看着谁碍他的路与他过不去,谁不给他面子他就让人家好看,结果导致无休止的面子争夺战愈演愈烈。有很多战争和官司,借保自己面子之名,行夺别人面子之实,是一种常见的面子掠夺行为!

  ?面子的护理,可分为长期护理和特级护理两类。

  ?面子的休养,一定要制度化。

  ?自强自保,是维护面子的根本。

  ?保位子、保票子、保房子、保名声,其实都是保面子。

  ?自杀,人们都知道是绝望,殊不知还为保面子。因为人活着难保面子不被污损、不受伤害,只有一死了之,才能彻底保护面子的洁净完整。

  ?中国人讲究气节。在面子受辱、反抗无力的情况下,往往以死保之。

  ?保面子,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

  ?保面子,自古流行瞒和骗两种方法。

  ?人的脸,树的皮。爱脸,乃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如果“爱脸不要脸”,那就走到了保面子的反面。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21 23:48 |只看该作者



  用面子

  万变不离名和利


  用面子一本心账如何算

  有了面子,还要会用面子,可以一面多用,可以多面一用,可以存面子以获高额利息,还可以靠赠面子得到回报。“大人”的面子可以分小使用,“小人”的面子也能合大发挥作用。

  古代的钦差大臣用皇帝的面子办事,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就是用一千三百多名举人的面子推动变法,武松醉醺醺的样子至今还能为酒家做广告,充分说明面子的韧性有多强了。

  用面子前先要夸

  好不容易有了面子,怎能不夸一番呢?

  没面子的日子,何其艰难,何其悲伤?夸面子无疑是最好的补偿了。这样得到的面子,能让劳损的筋骨舒展,能让负伤的心灵愈合,能让眉间的愁云飘散,能让蹒跚的步子轻盈,能让被剥夺的自尊回归……同时,只有面子的光彩、香味、气势,能“回报”那曾遭侮辱和欺凌所造成的伤害。

  夸面子要会夸,夸得恰到好处。如果夸过了头,就变成了炫耀,不仅不能达到夸面子的目的,而且会伤了别人的面子,“出事”,甚至“遇祸”在所难免;如果夸不够,也会被看成没本事,“耍把戏”,不但难以实现夸面子的愿望,原有的面子还要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古人深谙夸面子的奥妙,每遇新官上任,大多都要摆摆官架子、显显官威,借以过过官瘾。所谓鸣锣开道,仪仗横列,几班衙役,侍卫护轿,八面威风,几番招摇过市,都是在夸面子。在小民的惊恐和仰慕的神情中,体味着面子的威严和分量。不只官老爷夸面子,那些刚由乡野布衣变成皇榜高中的书生们,也不惜挥霍望子成龙的父母的血本,吹吹打打,前呼后拥,加入到夸面子的行列。小老百姓虽无多少面子可夸,但也不是没有夸面子的老瘾。“你看我这件衣服穿着合身不?”这是巧妙的夸面子,不合身还穿着做什么,分明是让人欣赏他的“新颜”;“我那住房你看过了吧?不知装修是否新颖?”与衣服一样,让看房子也是夸面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我的名片,请多联系。”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印刷考究的名片。送名片也是夸面子,如果把那上边的职务和众多的荣誉分别赞美一番,“名片”就会喜笑颜开,要办的事也会容易一些;如果把那名片看也不看就装进衣兜里,面子就会失去光彩,事情也会凉了许多。

  “扎眼”,说明面子夸过了。若不及时“入乡随俗”,十有八九会莫名其妙地“栽跟头”。因此,夸面子要三思而后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当然,正常的夸面子,可提高面子的使用价值,不能不夸。

  面子常用法

  有面子,还要会用面子,才是真有面子;不会用面子,等于没面子。

  会用面子,面子越用越大、越用越光彩,不断在增值;不会用面子,面子越用越小、越用越暗,直到完全作废。

  小面子大用,采取的是滚雪球法。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21 23:49 |只看该作者


  以小滚大,重在选线。线为路,路选准了,会路路通。面子沿着既定的路线,滚雪球般滚起来,自会越滚越大。若路未选准,这儿有坎坷,那儿有沟岔,面子能保全不摔坏就万幸了,还如何谈得上滚大?

  以小连大,重在结网。小面子要滚大,单线易断,会误时机,错失机遇。只有以线结线,线缠线,线绕线,线裹线,线拴线,纵横交错,严密如网,这样,网的面子也连着线的面子,以大带小,才可大功告成。有的小面子,织网是手段,网成后,沿网弹跳——爬高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过,小面子大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别用过了限,拔苗助长会造成损伤,不仅原有面子无用,而且还会大失面子。

  大面子小用。这类用法的错误在于不知或不顾面子的实际价值,而追求和强调某种功利的实现,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不可饶恕的犯罪。在关于动物的童话故事中,大面子小用表现得再充分不过了。如让大象缝衣服,让老虎看大门,让长颈鹿开电梯,就很形象典型。

  现实生活的大面子小用,责任往往无人负,痛苦却都加在面子上。无论让专家当清洁工,还是让教授卖茶叶蛋,都是对知识面子的极大亵渎。

  国外一个书商,出版了一本新书,送给总统一本。总统正在忙,随口说“不错”。书商便以“现有总统赞赏的书出版”做广告。一时,读者如潮,书商大赚了一笔。不久,这位书商又拿另一本新出版的书送总统。总统这次不再轻易上当,一言未发,心想书商这次没有利用自己赚钱的机会了。谁知,这位书商又以“现有总统无法评论的书出版”大做广告,又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又大赚了一笔钱。过了一段时间,这位书商又拿一本新出版的书去送给总统。总统吸取了前两次被书商利用的教训,便说了一句“很差”。不想,这位书商竟又以“现有总统批评的书出版”大做广告。读者出于好奇心,又纷纷掏钱购买,书商赚的钱也并不比前两次少。

  这位书商能够三次利用总统的面子为自己的书做广告,算得上用面子专家了。他能让一张面子三次使用,三次都有新意,三次产生效益,不能不算达到了善用面子的“大腕”级别。

  一面多用。会用面子者,能把一张面子当多张面子使用,左右逢源,上下畅通,从而赢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分段分期,为一面多用的常见法。科学地分解面子的使用周期,是面子“低风险,高利息”的保证。

  职务是面子,身兼数职就是一面多用。

  钞票是面子,交换一次就是一张面子。

  多面一用,多发生在急用或特用上。由于需求太大或太特殊,非众多的或特别的面子不足以满足时,就只能众人共同面对现实,才会有所作为。万众一心,共同对敌,说明敌人的强大和凶悍,只有团结一致,集中众人的面子才有可能将其抵挡;共同致富,也是号召大家都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否则,眼盯着彼此的伤痕,只晓得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只能越来越穷了;集体创作,也是大家面子的灵感结晶。

  有面子不用,原因很多。有的面子待价而沽,有的面子出污泥而不染,有的面子陷于囹圄,有的面子被流俗埋没……为保面子的圣洁,隐居不仕;为留面子的纯正,挂印辞官;为洗面子的屈辱,削发遁入空门。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21 23:49 |只看该作者


  不用大面子,怕盖住了自己的小面子;不用新面子,怕胜过自己的老面子……宁可百无一用,也不愿选贤任能!虽说金子永远是金子,埋在地下终究会发光,但那要等多久?秦汉时代埋在长安周围的金子不知有多少,现在偶尔挖出来一点儿,就是文物,不是货币了。虽讲墙里开花墙外香,但那墙若很高大,香还能透出去吗?

  武大郎开店式的用面子,虽比不用强,但造成的浪费谁能估算得清楚?特别是由此而造成的停滞和阴暗,不仅仅是武大郎和他的店的不幸,所有的面子都被污损和残破了。

  人都是自私的。对别人的面子往往能压小就压小,能不用就不用,能小用决不大用。相反,对自己的面子,能用多大就用多大,能用多久就用多久。像榨油一样,用尽用足面子,恐怕并非当今时代才有的个别现象吧!

  有时候,为了使用方便和有效,适时适量将面子分小或合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分小,会面面俱到,四处有面子;合大,会面对现实,同心同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古代的皇帝面子与江山一样大,不可谓不光彩,但管理难。因为,如此大的面子,与土地的荒芜一样,有许多“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面子盖不住。怎么办呢?

  派钦差大臣。

  这是把皇帝面子分小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

  钦差出巡,一切仪仗和接待与皇帝一样,享受皇帝面子的一切特权。人们看钦差面子,犹如看皇帝面子一样,若不敬照样要治罪。

  但钦差使用皇帝面子,是有严格限制的。一是有地域限制,限定用在什么地方,不能僭越;再则有时间限制,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过期就要收回。

  这也是古今分面子的通用原则。

  那与钦差大臣性质一样的“某某特派员”“某某特使”“某某代表”,不就是分小了的某某的面子吗?

  与大面子分小相同,小面子合大也是集众小面子以成大面子,办大面子才能办的事。

  像清光绪年间的“公车上书”,就是集中了一千三百多名进京赶考的举人的小面子,以办大面子才能办的“变法”。显然,这一千三百多名举人的小面子还真会聚成了不能小看的面子,才使戊戌变法得以开始。

  这就是典型的合面子。对于老百姓所关心的事,一个老百姓的面子太小了,想说没地方说,也无人听,十个、一百个也一样。那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老百姓的小面子相加就成了大面子,不看就不行了。因为成千上万老百姓的面子已经很大了,已经占去了原先覆盖天下众生的面子的相当一部分,若再不面对的话,那原先覆盖的面子就会出现大的残破和空缺,甚至有可能被这些老百姓的面子所取代,这正是当权者最害怕的。

  当然,面子的分小或合大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面子的使用很难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依然还是无规则游戏。

  有的面子,甘愿做铺地砖或被践踏的小草,用意是在增面子,因为垫高了大面子,自己也会水涨船高,分享出一部分面子。由于这样比含辛茹苦养面子容易得多,故古今吹捧、拍马术流行,虽为用面子的怪招,精通者却依然后继有人。

  面子怎样增值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21 23:50 |只看该作者


  面子如果暂时用不了,可以像存钱一样存起来。一点一滴积聚的面子,应当零存整取,以备大用;幸运降临或喜出望外而得到的面子,应当整存零取,慢慢分享;计划做几件大而有面子的事,应当整存整取,避免分散和流失;面子的使用情况很难准确预测,应当选择定活两便,不因面子大而造成浪费,也不为面子小而陷入困扰……不过,存面子的银行在哪里,并不是人人都能找得到的,尚须破译面子密码,找到信誉之门。

  特别应注意防止高利贷的诱惑。否则,原存的面子一点利息见不着,连本恐怕也会赔进去。

  面子如果又大又光彩,自己用不了,常常还可作为礼物馈赠他人。

  赠面子,上对下称为赏赐。古代,皇帝们常常赏赐臣下,无论赏官位、赐金银,还是赏御酒、赐黄马褂,都是天大的面子,必须感恩戴德,三呼万岁,甘愿效犬马之劳,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授官、授爵、颁奖,都是难得的赠面子。并不是人人有份,谁若能有幸得之,那不是格外的宠爱是什么?

  “可以以我的名义”“享受什么待遇”“应该挂名誉职务”等也是一种赠面子,自然应视若珍宝,倍加爱惜,更应当明白是谁给的面子。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那所赠的面子得不到,原有的面子也难保。

  与商品属性一样,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赠面子,也不会有天上掉下来的面子,只是共同的利益维系着面子的赠送关系。

  赠面子,说透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卖面子。因为赠面子者深知自己的大面子不会亏本,说不定还会有成倍成倍的赚头,故而总是待价而沽,力求面子利润最大化。作为买方,那些小面子只有依附于大面子才会有价值。否则,不懂“报答”之术,小面子还会有“小命”吗?

  就大面子拥有者而言,赠面子时已无所不有,并不需要金银珠宝、山珍海味之类的实物回报,而只有甜言蜜语的按摩,才能使面子倍感快慰。

  谁懂得这个奥秘,谁一辈子就会经常得到馈赠的面子。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文武百官为乾隆皇帝送礼,有的送金银,有的送珍宝,唯刘罗锅送了一桶生姜,而乾隆龙颜大悦,赏赐刘罗锅黄马褂一件,穿着煞是风光,似乎白得了面子。其实,刘罗锅并不是拍马有术,而是深知感恩之妙处。试想,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养这么多的官吏,并不是为搜刮天下财宝,而是为保爱新觉罗氏的江山,那“一统(桶)江(姜)山”才是他最要维护的面子,尤其是当着文武群臣、在众目睽睽之下,更要如此,若不赏赐刘罗锅,那不是真正的“昏君”吗?

  不过,感恩之法虽多,但极容易变成吹捧和拍马屁。自古拍马术很发达,原因就在这里。假感恩之名,为得面子之实者,古今通用无阻。什么感激涕零、万死不辞、万语千言难以诉说,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皆为拍马语言的精华警句,一次又一次被“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残酷事实所证明。

  面子相近或相同,向对方赠面子,同样是希望得到回报。

  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交战。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每舍30里,等于晋军一下子就后退了90里,退到了城濮。他嘴上说是为报答楚王曾允许他在楚地避难才这样做的,事实真相如何,那就只有天晓得了。此礼让给足了敌方面子,但楚军却并未理睬,依旧穷追不舍,结果在城濮中计大败。晋文公经此一战成为诸侯霸主。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22 01:26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奉行西和诸戎策略,七擒七放南中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一次又一次给他面子。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深感诸葛亮给足了他的面子,他发誓要回报诸葛亮,故而信誓旦旦地保证:“君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从军事争战开始,以面子交锋最终定输赢。

  赠面子者,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感激和回报,那就会“变脸”。 “给脸不要,那就别怪我不客气!”立即反目为仇。不识相,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就是不赏脸,不给面子,那还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赠面子反倒演变成了撕面子。

  知恩图报,为做人的基本“作业”之一。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别人送你礼你就得请他吃饭,别人帮你办事你就得为他解忧,这样,大家都有面子。否则,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子交换就难以为继。

  人们信奉无功不受禄,不吃嗟来之食,赠面子必须名正言顺,有能为对方接受的说辞和理由。不然,会以为是别有用心,不愿接受,给对方的面子赠不成,自己反而损伤了面子。

  赠面子,关键是要选择对“里子”。“里子”的回报能力,无疑是考核的重点。如果忽视了这一必要的条件,那赠出的面子,就会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回报。浪费了面子,又破灭了希望,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赠面子者,尽管面子又大又光彩,但也从来不会白送。恐怕在“心好利、口好味、目好色、耳好音”的滚滚红尘中,很难找出真正的无偿捐赠面子者。那些名义上捐赠了一些面子的,得到的回报,何止百倍、千倍、万倍?说赠面子一本万利,一点也不为过。

  面子更换法

  面子不好用或不能用,可以更换。

  改头换面,改换门庭,换的就是面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的是新面子比之旧面子更换了多少。鸟枪换炮,说明面子越换越大;凤凰落架不如鸡,虎落平阳被犬欺,表明面子越换越小。

  自我设计,就是自己为自己换面子。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能完全显露才能,面子无光,就设法调动或辞职。新的工作,乃为新的面子,全凭更换所得。下海,为的是将穷面子换成富面子,能在商海畅游者,面子自然换成了;那沉没者,面子就换不得;那呛几口水、回头上岸者,面子上也不会有多少光彩。

  自换面子,一凭自身的能力,二靠抓住机遇。像当年的知青族,初下乡,把面子换成了那时吃香的贫下中农。“战天斗地”“修地球”久了,就悄然刮起了回城风。恢复高考制度,对知青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那些“白天一身泥,晚上学文化”者,纷纷靠“老三届”的扎实基础,摇身踏入了大学校门。他们在校学习格外用功,一个个品学兼优,毕业后正赶上“文凭热”,在社会上多被重用。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更新,上大学换面子,换出了似锦前程,到了“人到中年”的年龄,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知青大款,是又一次换面子,靠自身的素质,抓住发财的机会,成功就有更多的机会和把握。

  汉奸,是一些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这些面子就换了,摇身一变,成了侵略者的帮凶,认贼作父,祸国殃民。但当胜利来临之际,他们中的许多人又纷纷变成了“地下军”“敌后英雄”,面子又光彩起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22 01:26 |只看该作者


  通过联姻改换门庭,旧貌变新颜,不失为一条换面子的捷径。古代的穷书生,若像《秦香莲》中的陈世美那样,当上了皇帝家的驸马,那面子就换得无与伦比了。不过,皇帝家的公主毕竟有限,不可能让天下的穷书生都用来换面子。

  攀龙附凤,目的为换面子;“黑五类”找“红五类”,图的是换面子……由于面子不等值,以小贴大,以黑沾红,悲剧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离婚,也是换面子。原来互相吸引,日思夜想,不愿分离,恨不能变为一张面子。但由于一方的面值发生了变化,原本很小的差异被拉大了。于是,另有所爱,把深情的凝视转移至了别的面子上。喜新厌旧,换面子只是时间问题。

  婚姻像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指头知道。有的面子,虽未公开解除一生相对的契约,但“第三者”的面子,实际上已取而代之了。或另筑香巢,养新面子以宠爱;或暗结连理,开花结果,偷光彩以遮羞;或互不照面,各走各的路,一切听之任之。这类事实上的换面子、形式上的保面子现象很普遍,反映出了在面子使用上普遍虚伪的一面。

  用面子的特性

  面子不像纸那样易破,不像石头那样易碎,面子是钢筋,既结实又有很强的韧性。

  岁月,磨白了头发,磨不烂面子。

  厚实的面子,往往被时光越磨越光彩。

  孔圣人乃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圣人在世时,周游列国,为挽救“礼崩乐坏”的时局而奔走呼号,为“克己复礼”而“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圣人虽提倡“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终生“郁郁乎”不得志。董仲舒把孔圣人从发黄的故纸堆里请出来,尊奉为支撑专制王权的一根大红柱子。从此,孔圣人的面子就像天下一样大了,不仅能与诸子百家相提并论,而且几千年备受皇朝恩宠成为专制主权“仁爱”的象征,孔圣人的后裔们也跟着这张大面子一个个都阔了起来。

  帝王们在“王政时代”最有面子。哪个地方出了皇帝,哪个地方的风水就最佳,龙脉就最旺;哪一姓有人坐了龙庭,哪一姓所有的面子都会放光。唐王朝是李姓的家天下,李姓在那个时代最尊贵,面子上沾着龙气,而李唐天子又自称为老子李耳之后,借老子的老面子为王朝的新面子添彩,以掩盖“蛮夷”的血统。宋朝为赵家的天下,赵姓被尊为国姓,以至于那时编的《百家姓》,就以赵姓开头。

  由此可见,面子不像衣服,越旧越无用;面子倒像文物,越古越有价值。

  “帝王酒家”“天子歌舞厅”“皇都大厦”“圣人家宴”“皇后发屋”“公主服饰”……凡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帝王面子,时下都用来发财了!殊不知,那恋恋不舍的帝王情绪是剧毒,几千年服用,贫病交加,痛苦难熬,现在又怎会产生奇效,带来滚滚财源呢?

  这些面子使用几千年了,仍在“古为今用”,足见其有多么坚韧。

  同样,老百姓的面子也很耐用。

  那武松只在景阳冈上喝醉了酒,打过一回老虎,那酒至今仍虎气十足,创造着无穷的效益。还有那些神秘兮兮的“祖传秘方”都能惠及子孙,也充分显示出老面子的韧性。

  面子,既有钢筋的坚韧,也有弹簧的弹性。延展能力往往能够超越时空。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22 01:27 |只看该作者


  “文化大革命”时有一位“反动学术权威”德高望重,在知识界很有面子,但经七斗八斗,深揭猛批,斗成了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罚其打扫厕所,让其在“触及灵魂”中脱胎换骨,似乎名声很臭,失去了本来光彩的大面子。但到了拨乱反正、平反昭雪之时,那失去的面子又被岁月弹回来了。经一番磨炼,学术权威的面子更大更光彩夺目。不过,这一人生的曲线运动,是以青春年华为代价的,反弹着几十年的血和泪。

  现在,那些已经“阔起来了”的“大款”不少曾做过囚徒,吃过官司,蹲过大牢。那时,做人的基本权利曾被剥夺,还能奢谈什么面子?等到刑满释放后,适逢经商热陡起,他们便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超常的毅力率先加入到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放弃了那时人们视为无价的空面子,而以能赚钱为最终目的。机遇带给他们的回报是,腰包鼓胀起来的同时,丢失的尊严也回来了。他们的面子,由暗灰而鲜艳,由渺小而庞大,也是由时光反弹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面子的弹性很强,弹力很大,一弹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个人的命运,也许会在这一弹间就决定了。而那潜心的努力,常常只是毫无价值的重复和浪费而已。

  古人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其中面子的变化,就是弹性。人们用弹性来美容,面子变化速度就加快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子的弹性更强。一个人,昨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工薪族成员,今天一见,已“鸟枪换炮”了。一副老板派头不说,出则有专车,入则坐老板椅,口中不离市场、效益之类时下使用率极高的词,仿佛与昨天那个“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干事判若两人。明天呢?明天,他又有什么变化呢?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面子,使面子的弹性应用更广泛、更有活力。

  但面子的弹性是有限的。像弹簧的弹性一样,面子的弹性也不能超强度使用。从这一点上来看,面子的物理属性也很明显。如果将弹簧超强度挤压或拉长,那弹簧就会失去原有的弹性,与普通的铁丝没有区别,也就不成其为弹簧了。面子也一样,如果使用过量过期,就会出现反弹或破损。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找人办事,就是典型的借面子。能找到办事的人,就说明有找办事人的路子,面子的弹性一般是允诺,一次这样,下一次就难说了。为什么呢?因没有及时对用过的面子进行维修和养护。具体做法如何呢?在事办成之后,应及时,切勿拖延,加以酬谢和报答。这样,已使用过一次的面子很快会恢复到以前良好的弹性,可以为下次备用,否则,会反弹为“牛气”“架子大”“不知好歹”,难以再使用了。当然,这期间依然要留一定的休闲时间,让时光冲淡对面子“用过了”的感觉。若再用起来,弹性自会良好如初。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两点。一是不要过量。如果一张面子的承受力为10斤的话,那最好不要超过这个限量。若硬要让它承受10斤以上,甚至几十斤的压力,那面子就会变色变形,直到破损、毁坏。另一点,特别应注意不要过时。如果一张面子的有效使用期为一年,那就不能超过一年。若过期后继续使用,就会使面子的弹性丧失。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