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色妞妞 于 2013-1-17 14:51 编辑
说起清末民初的知名人物,确实是灿若群星,仅福州的“三坊七巷”一地,就不知出过多少精英。比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长民(女儿林徽因)、林觉民、冰心、郁达夫、左宗棠等等,对于这些人物的功勋业绩,历史自有公论,俺就不写啥了,下面仅就1840年以来的国家大变革进程做个粗略回顾: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天朝上帮”开始意识到,关着门(闭关锁国)过自家滋润小日子的美梦就要破灭了,面对来自外邦的强大挑战,士大夫知识阶层急庙堂之所急,把注意力从简单的御民术研究,转向到避免亡国灭种的求索之路,此过程一直延续了百余年,照和尚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西方器物阶段,史称“洋务运动”。此运动因为只花银子,不涉国家政体,所以很快就轰轰烈烈实行起来,而且立见奇效。据1891年英国武备报报道,评选当时的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是第16。美国认定清朝陆军实力居世界前三,为此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在奏折中自豪写到:“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认为据此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谁知没过几年,被蕞尔小国的日本“甲午战争”一战而灭。
第二阶段:体制考量阶段。总结甲午战争的失败教训,认识到仅学西方器物是不行的,所以有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实力过于薄弱,根本不可能完成对封建主义政治与文化的全面、彻底革命,即使是小修小补、平缓过渡,也不被当时的保守势力所接受,最后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引发了“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极权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革命是成功的。
第二种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封建思想的精神堡垒依然深深的扎根在中华大地。所以不算成功。
象这类学术之争,很难有个定论,俺就不掺和了,但是“同志仍需努力”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经过袁世凯的复辟登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基本有了共识:如果植根于国民性中的封建帝制精神堡垒不摧毁,国家的真正强盛就很难实现。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说起来各种因素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文化基因。原来这种优秀文化基因仅为少数权贵把持就行,可后来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真理的阳光开始无可逆转的撒向普罗大众,咱们当时的精英们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中国的变革被推进到第三阶段:国民启蒙阶段。接下来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均属此阶段产物(后来还搞过很多运动,很多都与此意识有关)。
期间,集权统治的力度略有松动,所以今天的我们能直观的感觉到,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特别多,也特别活跃(国人聪明,给点阳光就灿烂),其中还有很多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尽管他们忧国忧民,努力奋战,但仍不足以完全消灭有两千多年道行的封建“老妖”,德、赛先生与封建残余的较量尚在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