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 by 夜深
查看: 4941|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 by 夜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13 0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面对孩子出类拔萃的天赋,她拒绝培养“神童”;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世界,她要做“狠心”的妈妈。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痛苦,她认为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孩子偶尔撒谎,她说,撒谎未必是消极的,而父母的信任肯定是积极的。用共情与欣赏的心,呵护和发扬孩子天性中自有的优美,是她给孩子最好的爱;从厨房到书房、琴房,从20、30到40,她一步步走入丰美、从容、舒展的生活,是她为孩子、为自己所做的最好的事。她笃信,学会爱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是父母必需的修行。她期待,有一天孩子展翅高飞,成为一个精神自由、内心快乐、灵魂幸福的人。

序 理智的母爱

  文/卢元锴

  每当人们提及“母爱”这个词时,总是和“伟大”“无私”“崇高”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与“母爱”有关的形象,是在大地震中,母亲用脊梁和臂膀支撑出一个空间,保护了孩子,并用手机给孩子留下临终遗言;在泥石流突然到来时,母亲把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自己却淹没在泥石流中;在2011年《感动中国》中,年轻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接住从十层楼上掉下来的别人的孩子——然而,这些都是在极端条件下,刹那间迸发出来的“母爱”的闪光。

  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一亿多个的家庭,在和平环境中过着波澜不惊的平常日子,父母上班工作,孩子上学念书,家里面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小事,伟大的“母爱”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养”是什么?那就是“十月怀胎”“父忧母难”“移干就湿”“含辛茹苦”,这些是所有父母都要经历的,共性大于个性。而“育”可就千差万别了。某些“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有完美的家庭、优越的条件,上名校、请家教,却总是惹出各种各样的“祸”来,有的让父母丢“官”,有的让父母丢“脸”。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这个“育”上了。他们的家庭“硬件”可能是令人羡慕的,但他们的教育“软件”是令人无法恭维的。

  《爱孩子,是父母的修行》(以下称为《爱孩子》)一书,非常感人地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平凡家庭中,是如何实现“育”孩子的?书中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将作者和她的儿子北北之间15年来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细腻的情感,智慧的交流,幸福的体验,充分体现了一个母亲理智的母爱。

  作者说,婚姻错了,还可以选择离婚,但孩子无论如何不能换、不能退。是的,孩子不是家庭的“产品”,正像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一样,因为一旦使用了“产品”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应该实行“三包”制度。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的是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的是高质量的情感氛围和细腻理智的母爱。《爱孩子》的作者是一个单亲妈妈,她很好地处理了自己和孩子的爸爸的关系,并让孩子在无法与父亲经常相处的情况下充分感受到父爱。他们母子曾过着“北漂”的生活,租房子住,北北借读,上最普通的小学。但是,北北是幸福的,他享受到了一份坚强的、细腻的、理智的母爱,他在这份母爱的呵护之下,健康而茁壮地成长,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我一直以各种渠道申明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全是两回事。

  有的教育著作中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个观点把学校和家长都大大地误导了一把:一方面,学校把自己该干的事,或者没干完的事,推给了家庭,让家长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却认为,我们实在太忙,我们就不做这个“延伸”了,全都“拜托”给你们学校好了,我们就不用管了。“孩子要五块钱,我都给他十块了,还要我怎么管?”这是25年以前,我当校长时,一位家长同我讲的一句话,对此我感到七分无奈、三分悲哀。我想对持有“延伸论”观点的人问一句:“人类是先有学校,还是先有家庭?”你们先把历史整明白了,再写书,好不好?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1-13 06:03 |只看该作者
 一个完整的人,通常必须接受三种教育:接受家庭教育,做一个好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做一个好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做一个好公民。

  家庭教育是做人的基础。我有一个观点,“一个孩子,就是家长的名片”。你看一个孩子在公众场合干了讨人厌的事儿,周围的人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家教?”绝对没有指责班主任的,更没有去指责思想品德课老师的。

  什么是家庭教育?那就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在日常家庭生活和学习当中,以学会如何做人为主要内容的,以潜移默化和榜样引领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有意识、无意识及潜意识的教育。它不同于学校那种有课程、有教学计划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可以说天天无大事,但事事有教育,教育的机会可能是随机出现的,就看父母有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智慧和能力去把握它和运用它。《爱孩子》一书的作者做得很好,她发掘了北北的同情心、好奇心、善良心,培养了他的勤劳、自立、抗挫折的能力,建立了他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环保意识,形成了他诚实、友善、幽默的良好人品。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孩子的好习惯、好品德是家长教出来的,相反,孩子的坏习惯、坏品德是家长惯出来的”。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明白这个道理,等到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迁怒,是因为大人帮他在别的东西上撒了气;有的孩子从小就懒惰,是因为事事大人都替他干好了;有的孩子从小就贪婪,是因为大人的占有欲在孩子身上被“放大”了;有的孩子从小就极端自私,是因为大人总是在说“这年月,有便宜不占白不占”;有的孩子从小就有暴力倾向,是因为大人在家庭中就有暴力行为;有的孩子从小就放纵而不知节制,是因为大人溺爱的结果。

  《爱孩子》这本书不仅生动地讲述了作者15年中与孩子之间共同成长的经历,并且在书中对当前教育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比如“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孩子“富养、穷养”的问题,“狼爸、鹰爸”教育模式的问题,早恋的问题,网络游戏的问题,择校的问题,课外班的问题,“神童”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共同来思考和解决。

  《爱孩子》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准备做父母的人应该读,已经做了父母的人应该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读。

  (卢元锴,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3 06:03 |只看该作者

  第1章 女性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可能不是嫁人,而是做妈妈

  在女性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大的事情?

  过去,民间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俗语,将女性生命中的两件大事,嫁人和吃饭,颇有意味地联系在了一起——女性嫁人,基本上等于谋生。

  到了张爱玲的民国时代,女性发生了爱的觉醒,嫁人被赋予了“谋爱的期待”,谋生与谋爱之间便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有时候甚至尖锐的矛盾。但不管怎样,谋生与谋爱,开始成为女性生命中的重大事情,尤其是每每面临决断的时刻,常令女性有一生之荣衰尽在这一“博”(赌博的博)的肃穆悲壮之感。

  然而,似乎很少有女性将做妈妈看成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有的女性把生孩子当做婚姻的自然连带反应。不考虑经济上能否承担、心理上能否承受、教育上能否胜任,先生了再说。连猫狗都会生儿育女,咱们做人的终究也不能差到哪去。

  有的女性把生孩子当做疏导母性的渠道。这是一些天生具有强烈母性的女性,从小时候抱着布娃娃开始,就在练习做母亲,现在有了婚姻作为依托,梦想可以成真了,岂能不生。

  有的女性把生孩子当做拴住男人、巩固婚姻的手段。没有什么比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更能扯住男人的衣角了,如果可能的话,生他三五个,看男人还有心思和精力在外面招蜂引蝶不?

  关于女性与生育,还有一种说法,大意是:如果一个女性实在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就生养一个孩子吧,再卑微的女性,都可以在做母亲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

  当然,在现代社会里,也有那么一小部分女性,在对待生孩子的问题上,十分自我、十分理性、十分谨慎,却又十分矛盾: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到底是有孩子更充实,还是没孩子更快乐?我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我看来,女性决定做母亲,是比决定嫁人更重大的事情。如果嫁错了人,你还可以反悔、“退货”;生错了孩子的话,你却不能反悔,不能把孩子退回去。由此看来,最后一种女性倒是有一种严肃的责任感——不轻易承诺,是因为不愿意失信。

  生错了孩子,不是指生的孩子不称心如意,而是指你自作主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又没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人们习惯在文字中将母亲和母爱捧得很高,伟大、崇高、无私、牺牲,这些词

  用在母亲身上,我们一般不会觉得肉麻。但是,身为母亲的我,对这些词却真的不感冒,感觉它们煽情又矫情。做一个称职的母亲,这是我应尽的职责,是我自作主张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时候,应对他/她做出的百分百的承诺。我想,作为母亲,称职已经足够了,已经很不容易了。

  事实上,我经常有些心虚地自省:我做母亲是否足够称职?有时候,我甚至还会想:做母亲,是不是应该“持证上岗”呢?

  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意识的提升,将来真的会出现做母亲之前的培训考核呢。至少,生理、心理、心智的成熟,经济条件的许可,这些都应作为考虑的因素吧。而我们这些已然无证上岗的母亲,就只能边做边学了。

  养育孩子确实是个不一般的辛苦活儿,它需要我们有一种庄重的责任感,还要有一颗充满爱的谦卑的心。

  1.做好准备再怀孕——母亲的责任从怀孕前就已开始

  28岁的那年春天,蠢蠢欲动的母性使我没有坚定的决心做“丁克”。既然早晚要生,28岁也不小了,筹备吧。一位非常热心的女同事听说我准备怀孕,便送了一本书给我,介绍如何科学计算最佳怀孕时间,选择一个父母双方在智力、体力综合值最高的时间,这样,胎儿更聪明健康。这正好符合我喜欢什么事情都有计划、有准备的性格,便按照书中的介绍,计算了一个最佳的怀孕时间。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3 06:04 |只看该作者
现在想来,年轻真是好,身体完全成熟了,机能又正旺盛,怀孕真是小case。按照我计算的最佳怀孕时间,就那么一次,一个小生命就着床了。

  早孕36天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医院做检查,看到单子上的“阳性”符号,我没有特别惊喜,因为都在我意料之中。打电话告诉北北的爸爸,他也没有特别惊喜,却不忘习惯性地调侃我:“你行,你能。”

  真是奇怪,一旦身体中真实地孕育了生命,此前想象的那些恐惧、尴尬都不见了,关注的东西也开始变化。最有意思的是,从前出门的时候专喜欢看那些身姿窈窕的姑娘,怀孕之后再出门,竟满眼都是孕妇,也不再觉得她们那臃肿的身形、蹒跚的步态奇丑无比了。

  通常把怀孕3个月之前的孕期称为孕早期,大多女性在孕早期会有比较明显的身体反应,最常见的当然是恶心呕吐,其实,除了身体上的早孕反应,还有容易被忽视的心理上的早孕反应,比如恐慌、怀疑、矛盾、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上的种种早孕反应,大都指向同一个原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怀孕心理准备。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地、有计划地去怀孕,大多女性都会在孕早期被诸如此类的负面情绪困扰,这不仅会加重生理反应,更可怕的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所谓“母子连心”,在胎儿的孕育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应验了。有的女性在孕早期因为恐慌和矛盾,还可能患上抑郁症,天天以泪洗面,甚至潜意识中期待发生流产。有研究说明,母亲的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会传递给胎儿,严重的还可能真的导致胎儿“自杀”——流产或者胎死腹中。

  在无计划的怀孕中,还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怀孕之时恰好烟酒过度(尤其是母亲),甚至服用了某些容易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比如感冒药等)。这样,在要还是不要这个孩子的矛盾中,在是否会严重影响胎儿发育的担忧中,女性在孕早期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困扰,甚至在整个孕期,这种担忧的情绪都挥之不去。

  所以,从母子的健康出发,怀孕前应该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好按计划进行。

  话题1 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

  10多年前我生孩子时,顺产还是剖宫产,大都由客观情况决定,在这个问题上,产妇本人基本没有什么主动要求,一切听医生的。如果产前检查有胎儿脐带绕颈或者胎儿过大等情况,医生通常建议直接进行剖宫产。还有个别产妇,在顺产过程中出现紧急意外情况,为了安全起见,可能会中途改为施行剖宫产。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大多产妇还是采取顺产。

  近年,主动选择剖宫产的女性越来越多,大致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缩短产程,减少痛苦;二是保护阴道和会阴。

  在没有特殊情况发生的前提下,到底选择顺产好还是选择剖宫产好?即使在医学界也是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顺产是最自然的过程,胎儿经过产道,是一次有益的锻炼,而剖宫产毕竟是手术,对母子都是非自然的过程。有观点则正好相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3 06:04 |只看该作者
 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胎儿产前没有任何特殊情况,就不妨顺其自然地采取顺产。虽然顺产的产程要长一些,痛苦要多一些,但是一旦将孩子生下来,疼痛马上就消失了。而剖宫产手术之后,至少有一周的时间要承受伤口愈合的疼痛,而且几乎不能下床行动,很难照料婴儿。此外,术后还会留下疤痕,万一愈合不好的话,挺影响美观的。

  有的女性还有一个私密的担心:顺产的话,生完孩子之后,阴道会被撑得松弛,影响以后的性生活。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因人而异,顺产过程确实会使阴道变得比从前稍微松弛一些,如果生产之前在性生活中就发现阴道不够紧,可以考虑采用剖宫产。如果生产之前阴道很紧,则采用顺产就不必有什么担心。

  妻子是否应该要求丈夫陪同生产

  现在,国内有一部分医院允许丈夫在产房中陪同妻子生产。对于很多对生育过程十分恐惧、依赖心理比较重的女性,这是一个福音。

  据调查,产妇分娩时,丈夫在一旁陪同、抚慰,可减轻产妇的恐惧心理,有助于缩短产程。妻子在阵痛时,如果丈夫能帮助进行按摩,可减轻阵痛的不适感,并有助于妻子放松紧张的心情。妻子感到疼痛难忍时,丈夫还可以提醒妻子做深呼吸,以及怀孕时练习的分娩辅助动作。而且,丈夫亲眼目睹妻子为孩子的诞生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之后,也会更加疼爱妻子。

  不过,事情有时候也会有另一面。对普通人来说,生产过程是血腥、恐怖的,尤其是当孩子从产道娩出的时候,若亲眼目睹妻子的下体,有的男性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有的甚至会留下阴影。我熟悉的人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丈夫因为陪同生产,承受不了血腥和恐怖,几乎瘫软在产房中,生产后很长时间无法进行正常的夫妻生活。据说因为陪同生产,亲见妻子下体的丈夫中,在以后的夫妻生活中出现障碍的,并非特例。

  那么,尝试这样的冒险是否是值得的呢?这就因人而异了,每个女性都应对此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衡量。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最忌讳的是引入道德化评价。

  有的女性希望丈夫陪产,出于两个心理:一是想让丈夫分担痛苦和恐惧,二是想让丈夫亲眼目睹自己承受的痛苦,从而对自己怀有感恩心理,会更爱自己。当她们听说有的丈夫因为陪产而在以后的夫妻生活中出现障碍的时候,立马变得愤怒,认为这是男人的没良心、不道德。

  这种道德化评价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够公正的。性感觉与感恩、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联系。性感觉主要是源于美感(当然心灵的交融也有利于促进性的感觉),也就是说,丈夫陪产之后,的确应该对妻子怀有一份感恩,但是感恩心理可能并不能抵消他在美感方面所受的损害,从而影响到对妻子的性感觉,严重的甚至从此ED。

  所以,到底是否要丈夫陪产,女性应客观、理性地去衡量、掂量,而不应举着道德大棒意气用事。
  也有人建议,丈夫陪产的时候,始终坐在妻子头部的方向,避免看到妻子的下身。这也算是一个实用的好建议。

  从个人角度,我是不喜欢丈夫陪产的。第一,我相信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已经足够,丈夫不具备专业医护知识,如果性格中再缺乏足够的镇定和稳重,反而有可能给妻子增添烦乱。第二,我是个特别爱美、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即使是丈夫,我也不希望他看到我作为“母兽”那个时刻的血腥与恐怖。万一真的影响了他的性感觉呢?那可就没法弥补了。给他描述一下就足够了,何必让他亲眼目睹,跟着多遭一份罪?我相信,真正爱妻子的好男人,听听描述就足够对妻子感恩了,而妻子的坚强、担当和对他的体谅,还可能使他对妻子更添一份爱呢。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3 06:04 |只看该作者
第2章 出生~6个月——感谢孩子带我们回归爱与美

  北北出生后的第三天上午,我们早早办好了出院手续。烟台的冬天多雪,正是寒冬腊月,连续多日的大雪使交通很成问题。北北的爸爸叫了出租车,在医院门口等候。我母亲用北北奶奶生前给做好的小棉被,把北北一层层包好,抱起来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就这样出了病房,出了楼,走到了阳光底下。

  只三天时间,恍惚有隔世之感,我已经是一个母亲了。我把那个小小的婴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我没有征得他的同意,我对他的一切负有完全的责任,我就是他的世界。

  我感到了沉重,也感到了这种沉重中的神圣,并隐约有一种预感,这沉重将回馈我某种救赎,生命的某种甜蜜与饱满——我偷偷地流泪了,这是女文青变身为母亲之后所特有的罗曼蒂克吗?

  有多少人将罗曼蒂克视为不切实际,但又有多少人曾领悟到,在很多时候,罗曼蒂克可以为我们的人生罩上一圈光晕,这光晕能够过滤世俗的烦恼,使我们更好地伸展各种感官的触角,去探测生命的深处。当然,我说的罗曼蒂克,不是指男欢女爱的风花雪月,而是一种整体的人生态度,它的骨子里是乐观主义的。

  在养育北北的过程中,尤其是他一两岁之前,有很多心力交瘁的时刻,我都用这样的罗曼蒂克精神支撑着自己。

  1.哺乳之难——月子产妇最需要家人同心同力

  北北出生那天是阴历的腊月二十,烟台的年味儿已经很浓郁了。北北的诞生,使我们一大家人的这个年,顺理成章地改变了原来的方式。当时,妹妹的孩子刚刚两个多月,也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所以母亲干脆将我们都集中到了一起。这样,我的月子跟全家人的年汇合到了一起,我在学校里所住的三间平房,就成了三代九口人的聚居地。

  这种混乱的状态,跟我的期待当然相去甚远。本来就好静的我,只有力求心静。坐月子期间,为母婴创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非常重要,作为母亲,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这一点。有时候并非没有办法,而是意识不到位,或者碍于这样那样的心理顾忌。比如,当年我就是顾忌父母的观念和喜好,顾忌一家人凑热闹过年的所谓大局。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3 06:05 |只看该作者
在医院的三天,虽然已经开始涨乳,但是没有人帮忙,试了几次给北北哺乳,都不成功,索性回家再说。回家之后,发现麻烦来了:一方面涨乳很厉害,硬得像石头,乳头也肿得好大好扁,另一方面孩子吸半天吸不出来,急得直哭。用吸奶器吸,疼得我撕心裂肺的;改用手挤,也照样疼,而且很慢。母亲也傻眼了,说我喂了三个孩子,哪有像你这样的,奇怪了,有奶还能吃不上!没办法,我只好那样费事扒拉地用手挤,初乳的颜色就像蛋黄一样,而且非常浓稠,营养极高,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怎舍得浪费掉?装进奶瓶中,热好了,再给孩子喂下去。

  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所以还是要锲而不舍地引导孩子吸奶。可怜的孩子经常白出力、吸不到,急得哇哇哭。孩子一哭我的心要碎掉了,也跟着掉眼泪。大年初一的早晨,又上演这么一出,北北的爸爸在旁边看着,突然来了火,朝我吼了几嗓子,扭身出门消气儿去了。

  我父母都愣住了。我知道父母会是什么心情,自己的女儿刚刚从产床上下来,脆弱又无助,连续5天被孩子缠得几乎没有睡眠……所以我意识到,如果这个时候我情绪崩溃了,这个摊子就要大乱了,就不好收拾了。

  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把眼泪忍了回去。我一遍遍告诫自己: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眼前这个婴儿,其余的都可以放下,你一定要闯过这一关。

  就这样,我依旧坚持给孩子吸奶,因为乳房几乎总是处于肿胀的状态,所以躺着给孩子喂更不可能,只能坐起来抱着孩子喂,半夜也如此,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一边忍着疲惫和乳房的疼痛,一边心疼孩子。后来,发现右边乳房竟从乳晕处被撕裂了……

  直到孩子满月,哺乳的问题才算解决了,我和孩子都轻松了很多。满月那天,母亲将北北裹在红包袱里,系好疙瘩,然后拿来老家那种大杆秤,秤钩往包袱疙瘩里一钩,将北北从炕上提拎起来。北北的小脸已经圆圆的了,不哭不叫,只是静静地盯着妈妈和姥姥,好奇我们这是在折腾啥。

  母亲戴上花镜,仔细看了秤星,说:“正好10斤!去掉包袱皮和尿布,至少有9斤半,天天吃奶把俺们孩子气得哭,一个月还长了3斤,不错!”

  月子里孩子长3斤,算比较可观的数字了,看来我的奶水质量还不错,我的心踏实了很多,信心大增。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3 06:05 |只看该作者
 第3章 6个月~2岁

  ——保持心的警醒与柔软,体察孩子的真实需求

  婴儿一旦与妈妈的身体分离,从黑暗的子宫降落凡间,犹如从一个蒙昧无明的世界突然来到一个到处是“镜子”的奇异空间——他的感官所接触的信息,均对他产生“镜子”的作用,面对“镜子”,婴幼儿的直接反射就是模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最客观的镜像,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


  既然人生是从模仿开始的,父母能为婴幼儿提供一面什么样的“镜子”就非常重要。这需要父母保持心的警醒,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省,自我觉察、及时调整。

  在哺乳阶段,母亲对婴儿有一种发自本能的清醒关注,甚至在婴儿还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前,母亲就已经感应到婴儿体内的一些变化。即使母亲睡得很熟,婴儿一哭一叫甚至一哼哼,母亲就会自然醒来,而平时比这更大的声音可能都不会打断她的睡眠。也就是说,在母子身体分离的最初阶段,母亲能够比较灵敏地接收孩子发出的每一个重要信号。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母亲对孩子这种发自本能的共情能力就会逐渐减弱,这时候,母亲要充分体察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就需要自觉保持心的柔软,保持与孩子情绪、情感的链接。

  1.断奶,别断掉情感抚慰——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北北从两个半月开始就排斥奶粉,每次补充奶粉,都要跟他进行一番推推拒拒、进进退退的“心理战”,最后,他不得不认输,张开小嘴。虽然最终我总会获胜,内心却并无胜利者的喜悦,而是被内疚感咬噬着。我仿佛听到北北无奈的叹息:好吧,妈妈,我喝。

  从5个月开始,北北彻底拒绝奶粉,只吃母乳。这时候,由于已经开始加主食,母乳搭配着主食,基本还可以维持。坚持到7个半月的时候,母乳量明显减少,我跟母亲商量,断了母乳,断了北北的想头,逼他接受奶粉,母亲同意。

  于是,那年暑假结束之前的半个月,我正式给北北断奶。按照母亲的指示,我们采取了“玩失踪”的方式——我彻底隐蔽起来,躲在一间屋里不露面,将北北交给了姥姥和姥爷。

  我躲在屋里,心不在焉地看着书。一天下来,没有听到北北哭闹,我心里却不能轻松,想象着孩子的心里也在煎熬,只是不会表达而已。母亲偷偷过来,向我汇报:一天下来,坚决抵制奶粉,一口没喝;只喝水、吃水果、吃饭。我急了,母亲劝我:要有决心,明天继续喂奶粉,小家伙总有屈服的时候。

  晚饭之后,姥姥和姥爷陪北北在炕上玩。我悄悄出了屋,走到院子里。院子里黑,屋子里亮,所以屋内的人不会注意到我,我却可以将屋内看得清清楚楚。隔着窗玻璃,我看到北北穿着罩衫,坐在炕上,乖乖地玩着一个镜子。他把镜子一会儿推倒,一会儿又立起来,每次镜子扑通倒在炕上,他就高兴地有节奏地晃悠身子。后来,他好像忽然发现了镜子里的自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然后伸手去抓镜子里的人,最后就变成了小手在镜面上无奈地划拉——为什么抓不到呀?他坐好了,重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盯了一会儿,兀自笑了起来。

  姥姥可能是担心北北把镜子打破,将镜子从北北手里拿走,挂回了墙上,然后将北北抱起来,跟姥爷聊着天。几位邻居进了门,我赶紧示意,让他们别声张、别暴露我。姥姥的炕上热闹起来,几位邻里东家长李家短地聊开了。北北在姥姥的怀里不声不响,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然后似乎陷入了沉思,呆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3 06:05 |只看该作者
孩子找不到那个最亲爱的人了,在受着煎熬呀——我真想过去把他从姥姥怀里夺过来。

  第二天中午,母亲向我汇报:北北还是坚决抵制奶粉。

  我快要崩溃了,躲在屋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听父亲进了门,我赶紧嘱咐了他两句。没承想,北北听到了我的声音,立刻警觉起来,一边叫,一边把身子往我屋子这边扭。姥爷看大事不妙,赶紧抱着他又出了门。

  我真的崩溃了,眼泪哗哗下来。我告诉母亲,我不能在家里继续待了,受不了了,我干脆回烟台,等北北过几天接受了奶粉,再把他送回烟台去。

  一直到我开学的前一天,姥姥姥爷才抱着北北回了烟台。在车站,远远地看到我的北北趴在姥姥怀里,大绿裤子小红鞋,一看就知道是姥姥的手艺,我又想笑又心酸。我伸出胳膊,做出抱的样子。北北静静看着我,好像在搜索记忆:“这是谁呢?”我叫他:“北北,妈妈抱呀。”北北才恍然,向我伸出了胳膊。

  母亲跟我自夸她的顽强精神:“这小家伙,太倔了,一直坚持到第十一天,才接受了奶粉。我呀,天天一手抱着他,一手拿着奶瓶,得空儿就凑到他嘴边,他就把头一扭,不搭理我。街坊都劝我别挺了,算了,我就是不服。这小家伙,到第十一天终于屈服啦。奶粉一喝就是200毫升,这多畅快呀,这么小,光吃饭可不行。”

  然后,母亲又汇报北北的吃饭情况:刚开始断奶的那些天,因为不喝奶粉,饭量吓人,大饺子一气吃了7个,还要,姥姥不敢给了,怕吃得太凶,撑坏了。

  晚上,给北北冲好奶粉,让他躺在床上,我给他举着奶瓶喝。他的右手顺势也放到奶瓶上,扶住了。左手却举起来,好像是想要摸我的脸。我于是在他旁边躺下,侧脸看着他。他的左手便伸到我脸上,轻轻抚摸着,目光侧过来看着我,小嘴咕咚咕咚喝得很畅快。喝、看、摸,三个动作同时配合进行——我明白了他的需求,既要有奶喝,还要有情感抚慰呀。

  我这才意识到,给孩子断了奶,本来就是残忍的,同时把吃奶时建立起来的情感抚慰模式也掐断,不是残忍上加残忍吗?因为当妈的太粗心,我的北北,就这样经受了半个月的情感折磨。

  此后,每次给北北喝奶粉,我都在旁边陪着他,喝、看、摸三个动作同时进行,孩子得到了足够的情感抚慰。这样,大约一直到10个月,北北开始双手抱着奶瓶自己喝,不再需要我的陪同了。

  给孩子断奶,千万不要采用妈妈“玩失踪”的方式,那是对孩子情感的加倍伤害,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是我后来悟出的,也是我的教训。作为母亲,应该保持内心的柔软与警醒,深切体察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幼儿时期的心理安全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3 06:06 |只看该作者
第4章 2岁~3岁——培养规则意识,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3岁之前的教育非常关键,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得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心智健全、习惯良好、纯真快乐、省心省事的孩子,接下来的教育也就会事半功倍。
  问题是,孩子在3岁之前,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现在有不少早教理论,在极力挖掘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有一些商业机构受利益的驱使,在早教领域煽风点火、连吆喝带忽悠,为家长们创造出眼花缭乱的学习需求。而不少家长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喜欢一味跟风,将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变成了学这学那的小木头人。

  北北两三岁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将学习“知识”作为教育他的重要任务,而是注意保护和引导他的好奇心、求知欲。这个阶段,我在他身上有意识地下工夫的,是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3.“妈妈给我讲个道理吧”——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

  北北在1岁之前,基本上还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但是,自从学会走路之后,问题就来了,他太淘气了,在家里到处乱跑乱撞乱动搞破坏,更成问题的是,不管我怎么喊叫劝说,他总是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对我爱搭不理的,一意孤行。这样一直持续到将近2岁,我感到束手无策,说什么都不听,总不能用巴掌教训吧。

  有一次,要好的女同事到我家玩,我正忙着给北北喂饭。刚吃了两口,北北就哧溜滑下椅子,从餐桌下面钻了出去,任我喊叫劝说也不搭理我。我只好放下碗,去把他抓回来,重新按到椅子上。吃了一会儿,他故伎重演,又逃跑了。

  女同事感叹:“男孩到底就是淘气!”

  孩子不听我的,我觉得有点没面子了。

  女同事转而说:“其实女孩也一样,总之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不会让你太省心的。”

  接着,她向我密授经验:给他讲道理。

  我说你看他根本不听、不搭理我。

  女同事说:“甭管他听不听,你就要一个劲儿地讲,耐心地讲,娓娓动听循循善诱地讲。”

  我说:“真能管用?”

  女同事说:“管用,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肯定会引起他的重视的。”

  于是,每当北北做了错事,我便在他旁边按照同事的秘诀开始“讲道理”,开篇语通常是这样的:“北北,妈妈给你讲个道理呀——”

  一开始,北北依旧是充耳不闻,根本不搭理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的开篇语刚讲完,他便有了反应,抬起头,瞪着眼睛又认真又好奇地看着我。

  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讲道理”已经成了我们娘儿俩之间的功课,而且一个讲得越来越从容,一个听得越来越认真。这种良性循环的沟通建立起来之后,孩子的教育就变成了一件乐事。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盛好饭,叫北北到餐桌前坐了下来,他却迟迟不肯动手。我催促他:“北北赶紧吃饭呀。”他面露忧愁,弱弱地对我说:“妈妈,你给我讲个道理吧。”

  我恍然大悟,笑问他:“为什么呀?吃饭不用讲道理呀。”

  他晃晃大脑袋,说:“因为我不想吃。”

  “是真的不想吃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13 06:06 |只看该作者
“嗯。”

  “是不饿吗?还是肚子不舒服呀?”

  “我也不知道,就是现在不想吃。”

  “那就先不吃了,先去玩吧,想吃的时候告诉妈妈。”

  “妈妈不讲道理了吗?”

  “现在是北北有道理,北北给妈妈讲道理了呀。”

  北北心满意足,开心地接着玩去了。

  其实,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真理也需要重复一千遍,才能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烙印。

  不过,既然是讲道理,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向好、向真,而不是为了给孩子“洗脑”,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如果我确信北北确实不想吃饭(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又何必用“讲道理”的办法来威逼利诱他呢?

  Ok,确实不想吃饭的时候,就先玩去吧!

  4.变“求孩子吃饭”为“孩子求吃饭”——读懂孩子,坚持原则,不被要挟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求孩子吃饭”成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一道独特风景。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场面: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手端着饭碗,一手举着勺子,近乎谄媚地哄诱着孩子:“来来,宝贝儿,再吃一口,再吃一口!”孩子扭着身子爱答不理,继续玩自己的,或者哇哇惨叫、反抗:“不吃不吃,就是不吃!”

  “再吃点嘛,再吃点就是乖孩子。再吃点,奶奶带你出去买雪糕去。”

  “你骗人,冬天没有雪糕!”

  “有的有的,奶奶不骗你啦。”

  “那你说话要算数!”

  “好好,奶奶说话算数。”

  “那我就吃一口!”

  “吃三口吃三口,再吃三口就差不多了。”

  “就吃一口!”

  “好好,一口。”

  孩子咽下一口饭,拽着奶奶去买雪糕。奶奶意识到被敲诈了,想耍赖:“那你把剩下的饭都吃了才行。”

  孩子一听,扭头跑了。奶奶举着勺子在后面追,一边继续哄诱:“哎哟哟,宝贝儿真聪明,咱们一边跑一边吃!”

  凡此种种,为了给孩子多喂几口饭,不但要“鞠躬尽瘁”,而且常常反被孩子要挟。

  何不转换一下思维,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吃饭?

  第一,孩子零食吃多了,饮料喝多了,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感;

  第二,孩子身体不适,胃口不好,不想吃;

  第三,做的饭不合口味,太难吃,孩子吃不下;

  第四,孩子捣蛋,故意跟大人作对;

  第五,孩子故意用“不吃饭”要挟大人。

  我想,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不外乎就这么几种可能。那么,为什么大人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一味固执地哄诱孩子吃饭呢?将心比心,如果属于前三种情况,换了你,明明吃不下,却有人非要威逼利诱你吃的时候,你会不会反感,甚至愤怒?只是孩子有时候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理由,或者即使表达了,大人也不愿意相信,而宁愿相信孩子不吃饭是因为故意调皮捣蛋,跟大人作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13 06:06 |只看该作者
正常情况下,孩子如果有饥饿感、有食欲,怎么舍得用“不吃饭”的方式跟大人作对呢?但是,当大人一次次地不相信孩子不吃饭的正当理由,而是固执己见地对孩子进行威逼利诱之后,孩子却可能真的发现了秘密:自己掌握着一个要挟大人的“杀手锏”——用“不吃饭”逼迫大人就范。

  如此,恶性循环就真正地形成了。而其实这个恶之源不在孩子,而是在大人,是源于大人的不察、固执与控制欲。

  解决的办法并不复杂,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第二,狠下心来,必要的时候废除零食和饮料,甚至废除水果,让孩子体验到饥饿感。

  比如,当北北不愿意吃饭,请求我给讲个道理的时候,我确信他是没有饥饿感或者胃口不适,那么,我就尊重他的真实意愿,不吃就不吃,等你想吃了再来吃。

  如果我进一步分析判断,确信他之所以不饿,是因为饭前吃了过多的零食和饮料的话,那么我接下来就会断绝他的此类供应,而且即使他有了饥饿感,要求吃东西,我也要狠下心来,待挨到饭点的时候让他吃饭。那时候,就不是“求孩子吃饭”,而是“孩子求吃饭”了。

  很多大人,其实就是坚持不了这样两个简单的原则,而陷入“求孩子吃饭”的恶性循环。

  北北三四岁的时候,办公室里女同事之间谈论起孩子的吃饭问题,就有妈妈痛苦万分地抱怨:“饭点的时候不好好吃饭,中间又喜欢吃零食、喝饮料,哎呀,现在瘦得肋骨都一根一根的。”我说:“掐掉她的零食和饮料,直到饿得她跟你讨要饭吃。”女同事马上说:“哎哟,那让孩子饿着多可怜呀,当妈的哪狠得下心呀。”我无语。

  所谓狠心,其实就是坚持点原则而已。一点点狠心都下不了,一点点原则都无决心贯彻,真的很难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好习性。

  有些时候,我是个比较狠心的妈妈,我承认。

  话题6 从16岁博士张炘炀的成长看早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暧昧而阴险的洗脑广告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谁最早说出来的,大概无法考证了,但可以想见的是,最喜欢这句话的肯定是那些五花八门、无孔不入的早教培训机构。这些机构熟谙教育消费心理学,将家长的心理软肋摸得很透。经过他们的“洗脑”宣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众多家长教育焦虑症的祸根。一些家长在巨大的焦虑情绪的压迫下,恨不能孩子一生下来就给他/她手里塞进铅笔,让他/她开始学这个、学那个。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句似是而非语焉不详的话,一句十分暧昧而又阴险的话,其中隐含着多个疑问:起跑线是指哪方面而言?起跑线是谁画的?起跑线应该从哪儿开始画?赢在起跑线有多大的意义、能决定最后的输赢吗?“输赢”的具体所指又应该是什么?

  我们可怜的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家长深刻的焦虑和望子成龙的沉重,被培训成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小木头人。而家长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变成了为孩子鞠躬尽瘁的大木头人,不但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读。如此,他们一边做着害孩子的事情,一边快速耗损着自己的人生,因而更有理由将对自己人生的不满转变为控制孩子、替孩子设计人生。于是,家长与早教机构成了一起压榨孩子的合谋。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13 06:07 |只看该作者
肯定有家长会反对我这么激进的言论:“我们这么又花钱又卖命,难道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而是为了害他吗?多学点东西难道不是好事吗?”

  好吧,先看看你们的孩子都学了些什么?3岁之前的孩子,不就是背几十首古诗、认几千个字、说几百个英语单词吗?不就是提前两年会算1+2=3吗?或者还有一些推崇幼儿国学教育的时尚人士,不就是让幼儿磕磕绊绊地背背《三字经》《弟子规》吗?这些所谓的知识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你们让3岁的孩子累死累活地死记硬背这些8岁时可以轻松学会的东西,就为了早早起跑吗?早早起跑到底能决定什么?

  再看看你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本应无忧无虑色彩斑斓的童年因为充斥了学习任务而变得灰暗了,本应充足香甜的睡眠被你们选择的遥远的“名园”而毁掉了,对世界的好奇、对学习的兴趣被机械的学习任务破坏了,活跃的创造力也被厌倦的情绪扼杀了,甚至,心理疾病也开始出现了。

  如此,就算你们的孩子通过多背了几十首古诗,多认了几百个字,能弹两下琴跳两下舞,而赢在了起跑线上又怎样,他有足够的后劲和弹性赢到最后吗?

  北北3岁之前,我没有给他任何学习任务,其实一直到他6岁半上学之前,我都没有给他规定任何学习任务。直到上学,他背过的古诗没有几首,英语单词一个不会,认的千把字也基本是靠他自己的兴趣不经意间完成的。此外,北北上幼儿园不但没有选择什么名园,而且由于我考研的原因,他大部分时间跟着姥姥,上幼儿园的时间顶多1/2。北北的小学,一直上的是北京最普通的学校,用我同事的话说,是东城区“最烂的”。

  但是,我从没担心北北“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身心健康、天真烂漫、活泼快乐,充满好奇和想象力,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相信他在浑然地、完整地成长,他的心智没有被胡乱塞进的所谓知识堵塞,相比那些已经被各种课外班压榨到“失血”的孩子,他将来会有更大的潜力和弹性。到目前为止(初二)的事实已经证明,我并非盲目自信。

  而我所说的潜力和弹性,绝不仅仅指分数而言。拥有健全的心智与人格,相比分数更重要。以分数为标准的“赢”,就像以金钱为标准的世俗成功学一样,反映出的都是对成功人生的简化甚至歪曲。

  如果我承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个“起跑线”应该是指孩子的人格、创造力、习性、习惯,而绝不是认识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死记硬背多少个英文单词!

  当然,有人肯定会摆出“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环境”等种种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我都承认,但是,我们做父母的难道就是主观能动性为零的木偶吗?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和信心对这种大环境进行一下反抗,而是一窝蜂地跟着起哄架秧子?教育环境的恶化,难道没有我们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不是学校的,不是老师的,更不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机构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13 06:07 |只看该作者
如果父母都能够有决心、有信心,不受急功近利的“世俗成功学”的影响,用更好的方式,真正地去爱护孩子、尊重孩子,现在恶劣的教育环境很快就会有所改观。如果父母本身就急功近利,就是“世俗成功学”的崇拜者,当然就会理直气壮地去害自己的孩子。如此,父母其实正是教育环境恶化的捧臭脚者,甚至合谋者。

  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16岁的张炘炀,就是一个早教“成功”的典型。
  张炘炀的父亲是辽宁盘锦市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认为自己的人生非常平淡,希望将儿子张炘炀培养成为一个成功者,也为自己的平淡人生带来精彩。天资聪颖的小炘炀从2岁开始,就被父亲24小时“监控”,唯一的事情就是学习。这种高强度的早教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小炘炀3岁就能读报纸,4岁就入学。父亲倾注了全部心血,继续高强度地培育他,小炘炀9岁上高三,10岁参加高考,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这可不是一般的赢在了起跑线上,小炘炀成了光彩夺目的“明星”,父亲还因此出了书。
  接着,炘炀13岁读硕士,16岁又考上了博士。

  谈到炘炀的教育,父亲说:一切就是为了孩子,为了使他尽快达到成功的目标。
  张炘炀没有童年。他从2岁开始就在父亲的监督下高强度地学习,没有伙伴、没有娱乐,父亲发现他看《西游记》,就马上给他藏了起来,张炘炀说这是一种“冷暴力,精神摧残”。而与此同时,张炘炀的父母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为孩子活着,十五六年来,他们从不看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甚至从没在家中待过客。
  这种追求成功的方式,不但使孩子失去了童年,而且逐渐暴露出其他巨大的弊端。用张炘炀自己的话说:他从小在巨大的压力中成长,必然在某个时间要“反弹”。事实上,在读硕士期间,他曾经决定用自杀的方式逃避压力。张炘炀对于父亲栽培自己的方式越来越持否定态度,他说:“我父亲创造了一个梦想,强加到我的头上。”
  与此同时,张炘炀因为一直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所有世俗的聒噪,他的心理和观念也深受影响,他在考上博士之后,要求父母在北京给自己全款买房,否则就不读了。当问到原因的时候,他回答:“我想要成为王者,要成为最好的,这是我父亲从小就给我定的目标。”
  张炘炀这个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的教育成功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他不仅失去了童年,不仅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留下了心理的隐患,不仅承受了超出他年龄的世俗压力,不仅对父母充满怨恨,而且将世俗成功学作为了人生的目标。

  看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我一直在为这个天资聪颖、性情真挚的孩子而心疼、心痛。我也一直在嘀咕:16岁读博士比25岁读博士提前了9年,看似多么伟大的成果,可我想问,提前9年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吗?是为了制造吉尼斯纪录吗?还是节约了生命?而孩子成长过程中被剥夺的东西,却再也弥补不上了。
  我宁愿北北16岁的时候,过着16岁少年应该过的平凡生活——所有他的年龄应该体验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应该享受的自然而然的快乐,我都不能把它剥夺。

  什么是成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健全的人格与心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成功。如果没有了这些,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又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又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13 06:08 |只看该作者
第5章 3岁~4岁:妈妈考研,北北监督——让孩子积极参与家中大事

  天下母亲的心,本来极为相似。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去付出我们的爱。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受着这样那样的干扰,而变得迟钝、粗糙、躁乱,我们无法倾听孩子真实的需要,我们对孩子的爱也随之变形、扭曲、专横、自以为是。

  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但是,会爱孩子却需要学习,而保持心的柔软与谦卑,贴近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并经常对自己的所为自省自察,可能是学习和实施所有具体教育方法的基础。

  1.同上幼儿园,为什么北北高兴、乐乐哭闹——提前做足功课,积极暗示很管用

  乐乐和北北同岁,是我妹妹的孩子。3岁生日之后,北北和乐乐都准备上幼儿园了。乐乐妈妈那时候在小学当老师,说干脆就去她们小学里的幼儿园吧,照应孩子方便点,北北和乐乐还可以继续在一起。

  我们根本没有挑选“名园”的念头,觉得上幼儿园就是跟更多孩子接触,适应一下集体生活,为上学做做准备而已。

  因为知道很多孩子对去幼儿园很抗拒,还有个别的孩子始终不能适应,所以,提前半个月,我就开始给北北做“思想渗透”工作。睡前躺在床上讲完两个故事,北北还是不睡,我趁机给他讲讲幼儿园。

  “北北,你3岁了,是大小孩了。”

  “妈妈,我真的很大了吗?”

  “是呀,小孩长到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大事情了。”

  “什么是大事情呢?”

  “比如,他们要开始上幼儿园了。”

  “幼儿园在哪儿,远吗?”

  “不远,爸爸妈妈会接送你的。”

  “那妈妈不去吗?”

  “妈妈只能送你去,不能在里面待着,因为幼儿园是专门为小朋友们开的。”

  “那,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见不到妈妈了。”

  “是呀,妈妈要上班工作,北北到幼儿园就跟妈妈一样,早晨去,下午回家。妈妈去单位上班,北北去幼儿园上班,这样有意思呀!”

  “嗯。在幼儿园都干什么?允许玩儿吗?”

  “当然了,去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找到更多伙伴,一起玩,玩得花样更多,更开心。”

  “那我可以带着卡布达和奥特曼吗?”

  “可以啊,但是你要把它们保护好,别弄丢了。”

  “嗯。”

  类似的谈话进行了好多次,北北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了向往。我并没有说假话欺骗孩子,只是从积极的角度,用轻松的方式,将实情传递给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13 06:08 |只看该作者
不过,第一天送北北去幼儿园的早晨,我还是有点担心,孩子会不会临时变卦呢?一大早给他穿戴好,吃过早饭,我抱着他下楼,然后,牵着他手往幼儿园走。一边走,一边说说话、唱唱歌。

  高高兴兴地到了幼儿园门口,却正遇到有小朋友在哭闹。这场面的负面信息可不妙,我抱起北北赶紧走进去,跟老师交代了一下,然后跟他再见。

  北北一派天真,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很高兴地跟我招手再见。我出了园门,倒是掉起泪来,想象着孩子这一天会不会想家、想妈妈,会不会着急、困惑,心里空落落地疼。联想起母亲经常提起我小时候断奶的事。母亲养育了三个女儿,每个哺乳两年。所以我断奶的时候,是两周岁,已经懂事了。母亲采用的也是古老的“玩失踪”办法,把我送到姥姥家,连哄带骗的,最后我很开心地跟母亲说再见:“妈妈,你走吧,我跟姨去捉大蚂蚱。”母亲放心地走了,却哭了十几里山路。

  天下母亲的心,原是十分相似呀。

  下午4点,我去幼儿园接北北。小班里的孩子已经被接走了一大半,看来家长都担心孩子们等得太苦,早早接回家了。北北看到我,立刻向我跑过来,我一边说着“小心”,一边眼看着他摔了一跤。他满不在乎地爬起来,伸着两只胳膊,向我扑过来。

  “北北想妈妈了吗?”

  “想了。”

  “怎样想的呀?”

  “坐着想。”

  “怎样坐着想呀?”

  “坐着看小朋友玩,我就想你。”

  “那你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吗?”

  “玩。乐乐哭了,找妈妈,我就想你。”

  我心里咯噔一下,看来,乐乐在幼儿园表现不佳,影响到了北北的情绪。

  吃完晚饭,我给妹妹打电话,询问情况。妹妹抱怨孩子不听话,在幼儿园哭闹,老师给她打了两次电话,让她去哄一哄,害得影响了她给学生上课,午饭也没顾上吃。我说你事先怎么没给乐乐积极渗透一下呀?妹妹说:“你以为每个孩子都跟北北一样?你以为你的办法对所有孩子都管用啊?咱俩换换孩子,我也能把北北带好。”

  妹妹说的并非毫无道理,孩子跟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样的,比如北北和乐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天性的不同,北北心宽、乐乐心重,北北专注、乐乐好动,北北安静、乐乐活泼,所以,同样的方法确实不一定能够收到同样的效果。不过,妹妹的性格容易急躁,肯定也有原因。我还是相信,积极的暗示对每个孩子都是有益的,只是,有的孩子需要更用心而已。

  第二天,依旧比较顺利地送北北去了幼儿园。晚上接回来之后,却发现情况糟糕了。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了。”北北趴在我腿上,慢腾腾地跟我说。

  “为什么呀?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多热闹呀。”

  “乐乐又哭了,找妈妈。”

  “呃……”看来又是乐乐带来了负面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13 06:08 |只看该作者
“二姨来看乐乐,走了,又来了,就把乐乐抱走了。”

  啊,原来如此!我心里有点慌了。

  吃完晚饭,我又给妹妹打电话了解情况,妹妹说受不了乐乐这个折腾劲儿,干脆再让保姆在家里看几天,缓缓劲儿吧。我说那也好,省得老影响北北。

  第三天,送北北去幼儿园的路上,真正的麻烦来了。北北不哭也不闹,只是一边走一边咕哝:“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他咕哝得我心烦意乱,我又心疼他,于是继续积极暗示,正面引导。

  “妈妈,你蹲下,我跟你说个话。”北北来了个新招。

  我蹲下身,北北搂着我脖子,对在我耳边小声说:“妈妈,我就是不想去幼儿园。”我顺势把他抱起来,往前走了一段,再放下。没走几步,他又来了:“妈妈,你蹲下,我跟你说个话。”不急不躁不恼,就是坚持,真让我心里又乱又疼。

  这样反复几次。我说:“北北呀,我们得赶紧走,不能老这样,要不然,天都要黑了。”

  没想到,北北立刻接过话茬:“天黑了,妈妈,那正好我们回家吧!”

  我哭笑不得,真想抱起他调头回家算了。但是,接下来怎么办呢?问题总要面对,才能解决。我抱起北北,大步往幼儿园走。30多斤的大胖娃,真把我累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基本是同样的过程重复。好在,那几天乐乐没去,北北的情绪也平复了。这样坚持着,折腾着,半个月后,北北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乐乐呢,还是时不时地闹一闹,不过也慢慢适应了。他们班里有个小女孩,每天早晨哭闹不止,大病了一场,父母干脆放弃了。后来,这个小女孩一直没有上幼儿园。我想,这种情况固然跟孩子的天性有关系,但是如此极端的表现,说明她十分缺乏安全感,对于家之外的人和环境十分排斥、畏惧,也说明她3岁之前的教育,一定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的。

  5.“妈妈你真棒,蹲下来让我亲亲你”——追梦的路上,孩子是妈妈最好的见证者,妈妈是孩子无形的榜样

  我考研的两年,因为忙于看书学习,对北北的照顾肯定少了一些,尤其是考前冲刺的两个月,几乎将他完全托付给了母亲。想起来,难免对孩子有些歉疚。不过,换个角度,这对北北也不全是坏事。

  一开始,我就经常给北北灌输这样的思想:“妈妈要考大学,要看书学习,北北要支持妈妈呀。”逐渐地,“考大学”的意识深入北北心中,而看书学习在他心目中也成为一件很重要、很庄重的事情。小姨逗北北:“北北,你说你妈妈最喜欢做什么?”北北毫不犹豫地回答:“看书呗!”

  耳濡目染,北北也喜欢安静地看书。从四五岁开始,他就经常自己翻着故事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大人怎么念。有时候,捧着一本书,在床上一坐就是一个小时。

  2002年3月,考研成绩出来之后,我上网查看自己的分数。当我把5门课的分数加在一起,得出389分的时候,我心跳过速了。百感交集,我对着电脑屏幕放声大哭了一场。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13 06:09 |只看该作者
我家的阳台与房间是打通的,下午的阳光从阳台直接晒到半边床上。我躺在那片阳光里,彻底放松地睡了过去。

  2年的折腾,只有考过研的人,才知道个中滋味,才明白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够坚持到最后。更别说,我有孩子又有工作,还是跨学科。

  一觉醒来,竟然已经太阳西斜,看了下表,该去幼儿园接北北了。我收拾了一下,赶紧出门。

  初春时节,万物萌发。我走在春风里,感觉身心轻盈地像要飞起来。感动与喜悦汹涌在胸口,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冲出来。

  整整两年的时间,我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独立地为自己的人生设立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奋斗,最终获得成功。

  我从小就是标准的好孩子、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又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可我却从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也从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主。高二的时候,我想去美术班,学我酷爱的绘画,父母不同意,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不得不去学那些“旁门左道”,我默认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想报中文,班主任不同意,认为学中文没出息,将来顶多像他那样当个语文老师,建议我填报热门的经济专业,我默认了;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想留在省城,父母说人生地不熟,没有亲友,还是回烟台吧,我想了想,又默认了。

  直到考研,我才真正体会了自己做主的滋味,从考研的决定到专业的选定、学校的选定,我不受任何世俗价值观的干扰,也没有任何人来干涉我。当然,即使有人干涉,我也不会再动摇。因此,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它给了我完整的自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自信,按照自己的梦想去改变生活、驾驭生活的自信。

  我就那样,几乎在半晕乎的状态中走到了北北的幼儿园。北北看到我,高兴地朝我跑来,跑到近前,依旧很真诚、很认真地夸我:“妈妈,你来得真早。”这一天,我确实挺早的,还有不少孩子没有被接走。我牵着北北的手往外走,刚走出幼儿园的大门,便忍不住告诉北北:“北北,妈妈考上大学了,可能还是第一名呢!”后来得知我不是第一,而是第二,第一名是399分,小我11岁的同姓的小妹妹,我们在北师大成为忘年好姐妹。这是后话了。

  北北开心地说:“真的吗,妈妈?你考了第一名吗?妈妈你真棒,蹲下来让我亲亲你!”

  我蹲下身,北北搂着我的脖子,小嘴在我脸上连亲了三下。

  每当回忆起这一幕,我总是忍不住掉眼泪。那幸福的一刻,我终生难忘。

  我说:“北北高兴吗?”

  北北说:“高兴!”

  “妈妈要感谢北北,知道吗?”

  “妈妈你为什么要感谢我呢?”

  “因为呀,北北支持妈妈学习,不捣乱,跟姥姥回老家的时候也很听话。还有啊,北北还监督妈妈看书呢。所以,妈妈考上大学北北也立了大功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13 06:09 |只看该作者

  “妈妈,我真有那么棒吗,妈妈,我跟你一样棒吗?”

  “当然,北北很棒,北北将来比我妈妈还要棒。”

  “妈妈那我们拉个钩吧。”

  北北和妈妈一起伸出小拇指,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育省心的孩子,做轻松的母亲

  我们传统中的标准母亲形象,通常是勤劳勇敢、辛苦操劳、全身心奉献、焦躁烦乱,却没有自我。

  如今,在我们身边,仍不乏的这样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快节奏而又交通不便的大都市,一个职业女性,再加上一个母亲身份,基本就约等于焦头烂额。大多三口之家,若没有专职主妇或专职保姆,也没有老人倾力帮忙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焦躁烦乱的生活状态。

  自北北出生14年来,除了中间的4年我没有在他身边之外,可以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带他,北北的爸爸在家的时间少,而且即使在家他也很少能够减轻我的负担。从2006年北北到北京上学以后,就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带他了。

  作为母亲,我也很符合勤劳勇敢的标准,能够像我一样雷打不动地每天早晨6点起床给孩子正经做早餐的妈妈,估计不是很多。但是,我却并没有全身心奉献给孩子,我自己的工作、爱好,一点儿都没有耽误。我和北北过的不是一种焦躁烦乱的日子,而是一种轻松、温馨、宁静的日子。

  之所以如此,除了我本身比较能干(我一直大言不惭地自称天生具备贤妻良母的素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培养了一个十分省心的孩子。

  所谓省心的孩子,不外乎这么几方面:少生病,少跑医院;不缠人、不磨人,能够专注,能够自得其乐;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能主动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陪读。

  而这几方面,都跟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关系。少生病跟我坚持母乳喂养有一定关系;少跑医院跟我粗线条对待小病小灾有一定关系;孩子能够专注、自得其乐,跟我的引导有一定关系;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不需要家长陪读,更是我有意培养的结果。

  2004年的暑假,我有任务在身,忙着翻译一本书。我和6岁半的北北经常一张书桌“同学”。我翻译我的书,北北在旁边看他的故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偶尔打断我,请教一下。我的一位老同学打电话来,听说我在翻译书,非常吃惊:“那你怎么带孩子呀?”

  我见过她跟孩子相处的情景,那是须臾不可走神,必须时时刻刻紧跟在孩子后面,一天到晚全身心奉献。

  北北的作业,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只看看大概,字迹是否正规,态度是否认真,也曾经因为他写得潦草而让他重写过几次。但是我从不去干涉什么对错,更不越粗代庖去给他批改作业,对错是他自己的事情、老师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到北京以后,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北北做完作业之后让我签字,我一般是让他自己对照一下,确认都做完了,我直接签个名。从初中开始,北北的课本是什么样子的,我都不清楚了。
  学是学生的责任,教是老师的责任。作为母亲,我不去参与这些具体的事情,我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观念、认识、心理、习性这些方向性的问题。

  培养一个省心的孩子,争做一个轻松的母亲,一直是我有意识的追求。轻松的母亲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积极而充实,这本身就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参照。身边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比起母亲唠叨千万遍干巴的道理,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1-13 06:09 |只看该作者
第6章 4岁~6岁——拒绝打造“神童”,培育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

  2002年4月,我去北师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和面试,顺利通过。2002年6月,收到了北师大文学院的入学通知书,然后开始办理一系列的手续。这意味着,我将与工作了10年的原单位彻底脱离关系,以一个新生的身份,重新进入校园,3年后,重新寻找工作。

  此前,不少同事朋友劝我,保留与原单位的关系,争取带工资读书,既有经济保障,又有就业安全。但我从决定考研那天起,心里就打定了主意,要离开这个一眼看到了头的单位,甚至,我可能会从此离开烟台这座小城。这美丽清新的海边小城,很适宜生活和居住,但我渴望未知生活的心,不想一辈子羁留在这里。

  这一年我33岁,3年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将36岁。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境况呢?我知道,诸多不确定的未知因素在前面等待着我。

  7月中,我与原单位办理好了所有脱离关系的手续,正好暑假也开始了。成功实现目标的兴奋,逐渐平稳下来,我开始担忧此后3年北北的生活。这时候,北北4岁半,再过两年就该上学了,上学之前这两年的教育至关重要,完全将他托付给父母能行吗?上学之后呢?是在烟台上,还是我带到北京上?我有能力在北京带着他上学吗?

  这些还都是未知,但我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了。所有问题,总会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到时候一个个去面对吧。虽然我个性里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但本质上,我其实是一个乐观的人——所有事情,且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3小年夜路遇拾荒老人

  ——给孩子创造机会,感受同情与爱

  腊月二十是北北的阴历生日。我给北北订了生日蛋糕,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为他唱了生日歌,并送给他亲手织的帽子和围巾作为生日礼物。

  北北的爸爸在出差中,我们娘儿俩的家却并不冷清,有着单纯、快乐、温馨、宁静的氛围。

  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按照烟台的风俗,这一天是小年。天气晴好,我跟北北商量一下,吃过午饭之后,就带他去了公园。公园里很安静,大冬天的,又临近过年,没有几个人,我们娘儿俩在里面疯疯跑跑了一下午。

  后来,北北提议回家:“妈妈,我们回家吧,我累得都快死机了。”

  他将刚刚学到的计算机术语用上了。

  “妈妈带你去吃晚饭吧,在外面吃完我们再回家。”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13 06:10 |只看该作者
在“东方饺子王”要了几种饺子,几样小菜,我们娘儿俩慢条斯理地吃了,北北照样不忘先看菜单、读菜单,菜单上已经基本没有他不认识的字了。

  吃完饭,我知道北北已经累了,但我喜欢在夜色中走走,体验一下大年将至的特有的味道。为了成全妈妈的小情调,北北陪着我慢慢地在街上走,一边走一边嘟囔:“妈妈,我累了,难道你不累吗?”我承诺,上了大马路后就打车回家。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和明明灭灭的灯火中,我们娘儿俩晃晃荡荡地穿过一条寂静的大街。街边一个黑乎乎的巨大的垃圾桶后忽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吓了我一跳。近处没有灯光,远处的灯光经过复杂的折射,到此已经十分微弱。

  我天生胆大,一把抱起北北,站住、观察。这时候,一个佝偻的身影从垃圾桶后立起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拾荒的老人,估摸有70多岁的老太太,瘦瘦的身板裹在一身黑色棉衣裤中,但收拾得很利索。老人可能意识到我们娘儿俩有点受了惊,站在那儿,和善地望向我们。

  我跟这位老人之间立刻发生了情感上的链接,意识到我可以和北北一起做点什么。我把北北放到地上,小声对他说:“北北,你看路边那里有个老奶奶,这么又黑又冷的天,她还在外面捡垃圾,可能还没有吃饭呢,咱们过去看看她好吗?”北北说:“看什么呢?”我说:“妈妈给你10块钱,你过去送给老奶奶,让她买盘饺子吃,好不好?”北北点头答应了。我掏出10块钱塞进北北手里,然后拉着他一起走向老人。

  我跟老人打个招呼:“大妈,今天是小年,您还在忙活呀。”老人朝我点头笑着,估计没想到我会跟她打招呼,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北北这时走到老人身边,递上了钱:“老奶奶,妈妈说给你这个买饺子吃。”老人看到了北北手里的钱,连连摆手:“不要不要,我不是乞讨的,你看姑娘,我不要人家的钱。”老人一边说,一边指着脚边的大黑袋子,向我示意。

  我说:“大妈,我知道您是自食其力的,就当小孩子的心意,您拿着吧。”

  老人一边夸北北乖、好看,一边还是摆手。

  我从北北手里拿过钱,对老人说:“大妈,我估计您还没吃晚饭呢,今天是小年,天又这么冷,您拿着,一会儿去买盘热乎饺子吃了。您别介意,别多想,这是我和孩子的小心意。”

  老人家推辞再三,看出我的诚意,收了钱。10块钱不能改变老人的生活,我只是想给她传递一点温暖。我跟老人闲聊了一会儿,得知她是安徽来的,跟老伴儿一起出来拾荒。我问她为什么还不回去过年,她说到年根了,拾荒的人差不多都回老家了,他们趁机多赚点,腊月二十八再回老家。

  告辞了老人,我和北北继续往前走,很快就走上了大马路,站在路边打车。

  北北问我:“妈妈你为什给老奶奶钱?你又不认识她。”

  “妈妈觉得老奶奶大冷天在外面捡垃圾,生活太艰难了,妈妈同情她,就想帮帮她呀。北北看到老奶奶拿着钱,心里是不是很高兴呀?”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3 06:10 |只看该作者

  “嗯。”

  “你知道你为什么高兴吗?”

  “不知道。”

  “因为你能帮助别人呀。”

  “为什么帮助别人,就高兴?”

  “因为那就是爱呀。”

  “为什么爱就高兴?”

  “你爱别人,就会感到高兴。你现在太小了,等你长大之后,自己就慢慢明白了。”

  “那好吧。”北北很干脆地说。

  其实,通过对北北的观察,我发现,他天性并不是一个感情丰富、同情心丰富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注意创造一些机会,将他带入情境,让他亲自去体会同情和爱的感觉,让他亲自去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我希望这对他天性的不足,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我是个天性中同情心、共情心丰富的人,受某些世故观念的影响,我曾经想改变这一点,但后来发现,那是愚蠢的。天性中的美好,不但不需要改变,而且应该保护,应该顺应。

  北北1岁半那年的夏天,我忙着装修房子。最后,拆下来的旧暖气片需要从6楼搬到楼下,还有一些零碎的纸板、木料要清理。我跟邻居家学着,也去楼下找个收垃圾的人上来,给点钱,直接搬走。我找来的是一位60多岁的健壮老人,看了看我家门口的几样“货色”,他要价10块钱。还没等我应允,帮助我装修的两位亲戚抢先发言,嫌老人乱要价。他们之间经过一番争执,确定了5块钱的价。我一时不好再说什么,给了老人5块钱。看着老人扛着旧暖气片走下楼,后背上透出泥汗,我心里很歉疚。这件事过去好久,我心里依旧放不下,走到楼下的时候,经常注意一下,希望能再次遇见那个收垃圾的老人。大约是在我住进装修好的房子一年之后,有一天,我还真遇见了他。我赶紧掏出10块钱,走到老人面前,塞到他手中:“大叔,这是我以前欠您的钱,您收着。”老人很茫然,不知所以。我说:“这是我欠您的,您收着就好了,不用多问了。”担心老人尴尬,说完这话我就赶紧走了。

  “上天给了你比较好的天赋,是你的幸运,你不应该为此自高自大,而是应该感恩,因为你什么都没有付出就得到了这些,而有的孩子却不具备同样的天赋,这是先天的不公平。你应该好好利用你的天赋,将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帮助那些天赋不够好的孩子,让他们过得更好一些。这样,你才能对得起你‘不劳而获’的天赋,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这是北北13岁的时候,跟我讨论天赋与公平问题时,我给他的回答。这个回答中,依旧寄寓了我对他的引导,希望他有一颗懂得同情与爱的心。我想,等北北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对此会理解得更加深入。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13 06:10 |只看该作者



  第7章 6岁~10岁:在最普通的小学,在单亲家庭,北北健康成长

  ——快乐和幸福是最重要的能力

  有个美国心理治疗师洛里?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好父母成祸害》,我看过之后深有同感。

  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人人都知道,坏父母是祸害,他们的冷漠、暴力或者强烈的控制欲,会给孩子带来深深伤害,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但最新研究却发现,注重给孩子营造“完美童年”的那些“完美父母”,也会使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陷入迷茫和抑郁。

  做父母可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成了影响孩子人生的“祸害”。是的,教育孩子需要智慧,不管什么教育理念都不应走极端,一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就可能趋同——同样成为“祸害”。

  现在,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迷信“民主自由”,并且将“快乐和幸福”设定为孩子人生的唯一绝对追求。他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竭尽全力扮演“完美父母”,经营“完美婚姻”,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不让孩子受一点点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委屈,为孩子屏蔽一切可能的挫折和伤害。

  拥有这种“完美童年”的孩子,长大之后是否一定会快乐和幸福呢?洛里?戈特利布的文章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因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人生绝不可能只有真善美,而没有假恶丑,绝不可能只有快乐和幸福,而没有挫折和痛苦。在“完美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由于父母刻意的、过度的保护,而缺乏对人生全面、正确认识,缺乏应对挫折和痛苦的能力,成年之后面对真实的、多面的世界时,反而更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冷漠、暴力、控制的父母当然不是好父母;而致力于给孩子营造一个无菌的、完美的童话世界的“完美父母”,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好父母。

  引导孩子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完美真相,鼓励孩子去亲历人生的各种况味,包括挫折和痛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做这样的父母,当然需要更高的智慧。

  是的,快乐和幸福,不是父母能够直接赐给孩子的礼物,而是孩子从不完美的人生中获取的一种能力。

  8.关于“单亲家庭”和“离婚”的对话——不隐瞒不欺骗,直面孩子的担忧

  虽然我跟北北的爸爸一直没有大吵大闹,看起来风平浪静的,但孩子的聪明总是超出我们大人的预料。有一次,去坐地铁的路上,北北指着我的影子说“有人会询问你的婚姻状况的”,我心里咯噔一下,猜测北北小小的心灵中,也许已经感知到父母关系的微妙。

  2006年冬天,在石景山永乐东区逼仄的小屋里,我和不到9岁的北北进行了两次对话,一次是关于“单亲家庭”的,一次是关于“离婚”的。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里做着晚饭,北北走过来,似乎不经意地说:“妈妈,我们班有好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家庭”,我心里打了个哆嗦,意识到北北可能是想要试探我。

  “你知道什么是单亲家庭吗?”我抬起头,微笑地看着他的小脸问。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13 06:11 |只看该作者

  “就是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的家庭吧。”

  “嗯,更准确点说,就是小孩跟妈妈或者爸爸生活在一起,而妈妈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

  “妈妈你跟我说的不是一样吗?”

  “不太一样。总之,单亲家庭的小孩,也一样有爸爸妈妈,只不过,爸爸和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了而已。”

  “哦——”

  “那北北觉得你们班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跟你们是不是没什么不同呀?”

  “没看出来。”

  “就是呀,大家都一样有爸爸妈妈爱,没什么不同。来,帮妈妈拿筷子,开饭啦!”

  关于“单亲家庭”的对话,就这样浅尝辄止了。但我有了思想准备,我知道,某一天我要面对北北更为直接的询问的。

  果然,这一天没过多久就来了。

  一天晚上,北北做完作业之后,洗漱完毕,自己钻到了被子里。我到床边坐下,隔着被子拍了他几下,他闭着眼笑眯眯地,准备睡了。我出了卧室,到洗手间接着洗衣服。洗了一会儿,我以为北北已经睡着了,却忽然听到他在床上喊我。

  “妈妈,我问你个问题。”

  “什么问题呀,宝贝?妈妈以为你已经睡了呢。”

  “妈妈,你说离婚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种类呢?”

  这一次,北北单刀直入了,而且提问得还挺专业的,竟然要我分类说明。其实,孩子用清澈甜美的童音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心里酸酸的、软软的。

  我格外温柔、耐心地回答:“宝贝稍等,妈妈把衣服拧干晾上,就过去跟你好好说,好吗?”

  “好的,妈妈,我等着你。”

  我三把两把拧好衣服、晾上。这个过程里,我已经让自己平静下来,理顺了情绪和思路。

  我走到床边,打算坐下,北北却掀开被子说:“妈妈你也躺下。”我便和衣在床边躺下。

  “离婚呀,是发生在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情,简单说呢,就是爸爸妈妈不想在一起生活了,决定分开,然后各自重新寻找各自的另一半。”

  “那孩孩呢?孩孩怎么办呀?”

  “孩子由妈妈带着,或者由爸爸带着,跟妈妈或爸爸在一起生活。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会跟着妈妈,因为妈妈照顾孩子细心、周到。爸爸呢,会给孩子钱,供孩子生活、上学。”

  “那,所有的离婚都一样吗?”

  “不一样呀,你不是要妈妈分类说明吗?妈妈就给你说说一些不同的情况。”

  “那好吧。”

  “有的爸爸妈妈呢,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

  “就像你们学校里的同学,有的同学玩不到一起,就会吵嘴、打架一样呀。”

  “可我们是小孩,爸爸妈妈都是大人呀。”

  “是呀,大人也有大人的烦恼呢,而且呀,有的大人只是年龄长大了,其实头脑还没有真正长大,还没有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处理矛盾,所以就容易吵嘴、打架。”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3 06:11 |只看该作者

  “吵嘴、打架,就要离婚吗?”

  “那也不一定,关键看他们是不是还有信心继续在一起,继续这样的生活。有的爸爸妈妈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法容忍,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就下定决心离婚了。”

  “呃——”

  “也有的爸爸妈妈,看起来并不吵嘴打架,不过呢,心离得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爱对方了。”

  “开始爱,后来又不爱了吗?”

  “可能是开始爱,后来又不爱了,也可能是开始就不爱,但是并不清楚,糊里糊涂地在一起了,后来发现在一起生活不幸福了。”

  “真复杂呀!”

  “是呀,大人之间的事情就是很复杂的。”

  “那,爸爸妈妈也会开始爱孩孩,后来又不爱了吗?”

  “噢,那当然不会!爸爸妈妈爱孩子是不会变的,是永远不会变的,因为孩子和爸爸妈妈是天生有血缘关系的。而爸爸妈妈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听明白了吗?”

  “嗯,爸爸妈妈会永远爱孩孩是吗?”

  “当然,一定的!而且,离婚之后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爸爸妈妈离婚之后,就像仇人一样,横眉冷对甚至相互说对方的坏话,这样呢,孩子就会很难过,因为孩子希望爸爸妈妈都是好人,孩子最不愿意听人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好了,对吗?”

  “嗯。”

  “也有的爸爸妈妈离婚之后,还会像朋友一样,客客气气的,互相尊重、理解,更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孩子可以跟妈妈在一起,也可以跟爸爸在一起,不会受什么影响,只是,爸爸妈妈不再住在一起了而已。”

  “呃——”

  北北长舒了一口气,似乎有点踏实了。但我不想就此罢休,既然扯开了这个话头,不如就将它好好深入下去,说透。因为只有说透了,北北的恐惧与担忧才会真正解除。就像他3岁的时候我告诉他输液扎针会疼一样,告诉他真相,然后才能帮助他消除对真相的困惑与恐惧。这时候,我觉得我需要把北北最重要的担忧直接挑开了。北北为什么关心单亲家庭、离婚这些事情,不就是在为父母的婚姻、为自己的生活担忧吗?那么现在,是我跟他一起直面这个问题的最好时机了。

  “北北,你是不是担心爸爸妈妈离婚呀?”

  “嗯。”

  “那妈妈告诉你,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不能保证永远不离婚,你的爸爸妈妈也一样不能保证,也就是说,你的爸爸妈妈也有离婚的可能,这是不可能按照某一个人的意愿决定的事情,明白吗?”

  北北轻轻点点头,眼神有点黯淡。我心里很疼,但是我忍着,我必须让他接受不完美的、非童话的现实。不过,我知道到这里还不能结束,我必须更深地切入他的担忧,才能扭转他的黯淡。

  “你为什么担心爸爸妈妈离婚,是因为害怕爸爸或者妈妈离开你、不爱你了,是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13 06:12 |只看该作者

  “嗯。”

  我在他圆鼓鼓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然后拉起他的手说:“宝贝你记住,这一点,你永远不要担心。妈妈向你保证,不管爸爸妈妈是否在一起,爸爸妈妈都不会离开你,都会一直爱你,永远不会变。记住了吗?”

  北北使劲点头。

  “来,咱们拉个钩吧?”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北北欣然与我拉钩,做了约定。

  我趁热打铁,继续给他将离婚这件事情具体化:“如果爸爸妈妈真的离婚了,也肯定不会变成仇人,而是会像朋友一样。北北还是像现在这样,跟着妈妈在北京上学,天天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爸爸呢,也还是像现在这样,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爸爸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嘛,你从小爸爸就这样对不对?爸爸有时间的时候,就过来看你,你放假的时候也可以去找爸爸,让他带着你玩,还跟以前一样,是不是?”

  “是呀。妈妈,可是你为什么要跟爸爸离婚呢?”

  看,我已经将北北不知不觉地带入了情境。

  “大人的事情很复杂,你现在太小了,还不能完全理解,等你长大了,妈妈再跟你好好说,好吗?”

  “那好吧。”

  “你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妈妈会找别的男人结婚吗?”

  “要是妈妈离婚了,妈妈带着你肯定会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不一定要另找一个男人结婚。万一有合适的,很喜欢妈妈,也很喜欢你,妈妈可能会考虑结婚。”

  “那样,我就又有一个爸爸了吗?”

  “哈,是呀,那样你就有两个爸爸了,有意思吧?要是你跟坏人打架,就有两个爸爸帮你了。”

  “嘿!”

  “不过呢,妈妈一般不会再结婚了,妈妈想带着你,过两个人的小日子,就跟现在一样,天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这样很幸福是吧?”

  “嗯,妈妈,我觉得我跟着你很幸福!”

  “妈妈带着北北,也觉得很幸福。看着你一天天长大,妈妈很有成就感,等再过些年,你会长成大小伙子,还会长出小胡子呢。”

  “哈哈,小胡子小胡子!”

  “那时候,你就是男子汉了,比妈妈高,比妈妈壮,又聪明又幽默,妈妈多骄傲呀。”

  北北从被子里伸出两只胳膊,在头顶上挥舞,表达骄傲之情。

  “现在不担心什么了吧?”

  “嗯。”

  “有担心的时候,就跟妈妈说,好吗?”

  “好的。”

  “那,现在可以睡了吧?”

  “嗯。”

  我从被子里抽身出来,给北北掖好被角,隔着被子拍拍他。半分钟工夫,就听到他香甜的呼吸,睡着了。

  就我所知,不少做父母的,本来已经同床异梦,都有了离婚的念头,但就是过不了孩子这一关。为什么?因为孩子不同意啊。

  可是他们没有弄明白两点:第一,父母离婚虽然肯定要考虑孩子的安置、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并不需要孩子批准,做父母的应该有勇气将这样的现实呈示给孩子;第二,孩子为什么恐惧父母离婚?因为做父母的没有跟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保证,保证什么?不是保证不离婚,而是保证他/她不会因此失去爸爸或妈妈,不会因此失去爸爸或妈妈的爱,不会因此而影响成长。
  如果父母自己就没有能力将离婚的事情处理妥当,将离婚看做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甚至在孩子面前哭天喊地、互相侮辱谩骂,孩子怎么会不受到负面的暗示呢?

  正因为这样,当他们的孩子就像北北那样询问离婚问题的时候,他们肯定没有勇气像我这样来处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采取糊弄、哄骗、回避的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宝贝不要担心,爸爸妈妈向你保证,肯定不会离婚的!”

  他们不敢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是将问题掩盖起来,然后在垂死的婚姻中挣扎,并声称是“为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知道真相之后,他/她是否会感激父母做出的“牺牲”?

  未必!换了我,会因为自己成为父母追求幸福的绊脚石而感觉很苦涩,会因为父母将“为了你没离婚”作为道德绑架,要求我永远感激他们、永远服从他们而感觉很恼火。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13 06:12 |只看该作者

  第8章 青春前期:从拧巴冲突到幽默和解

  ——共情与欣赏,让孩子成为优美的自己

  北北10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之后,我们坐在沙发上闲聊、吃水果。北北忽然撒娇说:“妈妈,你很久没抱我了,你抱抱我吧。”我一想,真的大约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将孩子像小时候那样抱在怀里了,他已经块头太大了。于是,我很费力地将他像小时候那样侧抱在怀里。

  姥姥在旁边笑着说:“怎么看都不像那么回事儿了。”

  北北说:“那你再背我试试。”

  我站起身,将沙发上的北北背起来,往卧室走,而北北的腿都快耷拉到地上了。三个人都忍不住笑。我和北北一起摔倒在床上。

  我意识到,我的孩子长大了。做妈妈的心情,这时候既有欣慰,也有失落。而对于我这个单亲妈妈来说,随着北北的长大,我知道我将面对更大的责任,需要给予他更有力量的爱。

  一直到北北11岁之前,在所有的亲人长辈当中,我是北北最崇拜和信服的一个,我在北北心目中的权威性从未遭遇怀疑和挑战,我与北北之间的交流以及我对他的引导也是畅通无阻的。虽然北北的主要个性和习性特点早已经显现,比如理性、冷静、忍耐、执著、心宽、不拘小节、丢三落四、慢性子,其中有些方面与我自己的特点正好相反,有些方面并不令我非常满意,甚至令我挺无奈的,但是我大都采取模糊处理,或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母子之间没有正面冲突过。

  从北北五年级的那年冬天,也就是11岁前后开始,他仿佛突然之间一改“乖宝贝”的形象,对我的权威表现出蔑视和挑战,母子之间的拧巴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最初我感到愕然、愤怒、困惑,后来意识到这是他青春前期的征兆,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不乏夸张的表达,是他强烈个性的一种不乏乖张的展现,他在用这种方式向我宣示:他长大了,他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了。

  几次拧巴和冲突之后,我不断反省和调整自己,改变沟通方式,最终与他达成了幽默和解,建立起一种近似朋友的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宽松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13 06:12 |只看该作者

  北北青春前期的“叛乱”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疏导,而真正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之间的“近似朋友关系”变得更加稳固与深厚,和风细雨的氛围中,“叛乱”再无从生起。

  1.做作业到半夜,妈妈心疼又愤怒——放下偏执,为孩子的坚韧与执著而喝彩

  我不像有些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地趴在桌子上,吭哧吭哧地做作业,会觉得特欣慰、特开心——孩子多刻苦呀,多坐得住呀。我最欣慰、最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三下五除二早早将作业做完,然后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玩玩游戏,胡涂乱画,看看课外书,都好。

  要是看到北北坐在那儿吭哧吭哧没完没了地做作业,我就会产生烦躁情绪——要不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要不就是他做作业的效率太低了,总之两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

  “提高做作业的效率,节省下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我经常提醒北北的一点。每当他抱怨作业多的时候,我一般这样说:“对于好学生来说,作业多通常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好学生有最大的法宝,就是提高效率,妈妈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抓得紧,作业也多,但是再怎么多,我总能节省下时间,用来自由支配。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有种可自我解放的成就感。当然,据我观察,你们的作业算不上多,提高效率有很大的空间。”

  不过,因为作文是北北的弱项,一旦非周末时间的家庭作业中有作文一项,对于北北来说,强调提高效率就基本失灵了。北北有个特点,作文构思不成熟的时候绝不下笔,就一直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他不着急,我先急了,有时候忍不住帮他出谋划策。

  北北五年级的那个秋天,有一天晚上的语文家庭作业中竟然有两篇作文,一篇是命题作文,还有一篇是续写“蓝精灵”的童话故事。

  晚饭之后,北北就一直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别的作业都写完之后,已经8点半了。两篇作文还一字没动呢,这不明摆着要熬夜了吗?我心绪有点烦乱,忍不住催促他抓紧写作文。北北不吭声,既不反对我,也不响应我,瞅着作业本冥思苦想。大约10点半,命题作文总算写好了。我觉得这个时间,孩子早应该睡觉了,于是劝他干脆不要写蓝精灵那篇了。北北很断然:“不可能。”我有点赌气:“那你自己写吧,我要先睡了。”北北说:“行。”

  我洗漱躺下。因为那时候我的书桌放在主卧室,我和北北上网、看书都是用这同一张书桌,所以北北一动不动的后背正对着我,令我心烦意乱,怎能安心睡去。

  躺了一会儿,我坐起身。北北听见动静,转身问我:“妈妈,你知道蓝精灵的故事吗?”

  “有点印象,好像是妈妈上中学的时候,有个蓝精灵的动画片,不过具体是什么情节我也不清楚。既然你要续写,那就必须先弄清原来的故事,算了,这都快11点了,先睡吧,明天我跟老师说说情况。”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13 06:13 |只看该作者


  “那不行。”北北说。一副没有商量余地的口气。

  “那你怎么办?今晚不睡了?明天怎么上课?”

  “反正我要写出来。我先上网查查蓝精灵的故事,再写。”

  真犟!

  我重新躺下,想到明天工作上还有一堆事情,我逼自己狠心撒手不管了,睡!

  一觉醒来,睁眼一看,北北的后背还在对着我。一看表,12点半了。我的火腾地上来了。

  “12点半了,同学,还没写完?你真打算熬通宵了?”

  我的口气显然很不动听,北北不理我。

  “蓝精灵的故事查到了没?看完了没?”

  “查到了,看完了,才开始续写。”

  我很无奈地叹口气,重新睡去。

  又一觉醒来的时候,北北的后背还在对着我,我一看表,1点半——我要崩溃了。

  “1点半了,同学,快写完了没有?”

  “快了,结尾了。”北北很淡然地小声说。

  我下床,走到北北身边,看到了本子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字,心里的火气顿时被感动取代了。

  北北有点不好意思让我看,一边写着,左手在本子上遮遮掩掩的,我便不再继续看。

  “喝不喝水?妈妈去给你倒水。”我换了温柔的语调。

  北北听出了我态度的变化,也换了语气说:“嗯,喝。妈妈,我还饿了呢。”

  “给你煎两个鸡蛋好不好?”

  “好!”

  我煎好了鸡蛋,北北也终于写完了。吃完了煎鸡蛋,洗漱完毕,北北一头扎进被子里,呼呼大睡。第二天早晨,我实在不忍心喊醒北北,索性给自己请了一上午假,然后又给北北请了一上午假,当然都撒了谎。

  上午11点,我将北北从熟睡中喊醒,告诉他已经给他请了假,下午再去学校。北北问:“妈妈,你怎么跟老师说的?”

  “我说你感冒了,有点发烧。”

  “妈妈你说谎了。”

  “嗯,是呀,妈妈说谎了,要是妈妈说你因为写作文到半夜两点才睡,我担心你没面子呀。”

  “呃——”

  “你可不能出卖妈妈呀,记住了,老师问你,你也要说你感冒了,有点发烧,千万千万不要露馅呀。”我换了恶作剧的口气。

  “说谎”这个事实的负面效应被我弱化了,北北也调皮起来,冲我做了个鬼脸,答应了。

  在家里吃完了午饭,我和北北一起出门,我去上班,他去上学。

  晚上回家,我问北北有没有露馅。北北说:“老师摸了摸我额头,说看来确实退烧了。”

  我们娘儿俩同时朝对方做了个鬼脸。

  吃晚饭的时候,我顺便做了一个总结:“昨晚上的事情,妈妈一开始的态度不对,主要是因为心疼你睡得太晚了,所以心里有火儿。后来,妈妈意识到,你不做完作业决不罢休的精神,很值得表扬,这叫执著、坚韧,妈妈看到你本子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字,特别感动。今天上午妈妈给你请假在家补觉,是觉得即便你去上课也会困得听不进去,没有意义。妈妈对老师说谎呢,是因为如果说实话的话,不但你没面子,而且老师恐怕也不会准假。不过,不管怎样,说谎不是体面的事情,你为妈妈保密这一次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13 06:13 |只看该作者

  话题12 共情与欣赏,让孩子成为优美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很严肃地对你说:“妈妈,其实我并不总是很幸福,有时候我也觉得痛苦。”你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惊愕?会不会恐惧?甚或,会不会愤怒?

  当我听到北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不但有惊愕,而且立刻有一种清晰的挫败感。怎么回事?我不是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过得很幸福吗?我不是一直排斥世俗成功学,而崇尚快乐教育吗?我那天真烂漫的孩子,突然之间告诉我他也会有痛苦的感觉,这不是对我的无情否定和沉重打击吗?

  惊愕与挫败的感觉之后,我让自己静下来,慢慢思索,到底哪儿出了问题。结论是:哪儿也没出问题。

  如果说有问题的话,问题不在孩子那儿,而是在父母那儿——是父母犯了一厢情愿的幼稚病。

  我们习惯上,想当然地以为,婴幼儿和儿童就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没有任何生命之沉重和痛苦的。我们做父母的为他们辛苦操劳,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他们创造真善美的童话世界,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拥有纯粹的快乐和幸福吗?

  可是,现在我突然领悟,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

  从来就不存在只有快乐和幸福,而没有悲伤与痛苦的人生,即使是婴幼儿,也要不断体验欲望不能立时得到满足的痛苦,饿了、渴了、冷了、热了、疼了等,并由此而产生焦虑和恐惧。

  弘一法师圆寂之前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大智者对人生之本原至为朴素的描绘。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本就是紧密交织、同体共生的。

  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竟然以为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只有快乐和幸福,没有任何悲伤和痛苦的童话世界?

  这说明,我们做父母的,常常自以为是、自作多情、自欺欺人,而不能看清孩子的内在真实,不能与孩子真正达到共情。

  共情,本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术语,也译为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等。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强大的共情能力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难道做父母也需要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吗?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可以这么说,称职的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能力。能够看清孩子内心的真实图景,才能进而找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方法。做父母跟做心理咨询师当然不是完全一样的,我借用“共情”,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感同身受、设身处地,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个人的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靠一种时刻警醒的自觉意识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遭遇挫折,大都源于这一点——不能与孩子真正达到共情。孩子想的是A,你认为的却是B,怎么能够不冲突呢?

  北北6岁的时候拒绝跟乐乐一起玩五子棋,不是因为姥姥以为的不求上进,而可能只是因为要面子;北北带5条红领巾去学校,分送给同学使用,不是姥姥以为的欺骗大人,而可能只是积极意义上的说谎;北北不听妈妈的劝阻非要写作文到半夜,不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对抗,而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坚韧与执著的精神;北北丢了英语课本却表现出不在乎,不是因为真的那么厚脸皮,而可能只是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北北拒绝背《新概念英语2》的课文,不是因为真的那么懒惰,而可能只是出于对“背课文”三个字的恐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