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天良 于 2012-10-6 16:33 编辑
闲不住的一对老知青 文/郑天良
位于扬州市文昌中路邮电局的西侧,有一个小巷子,走进去不到10米,有一家门朝东的小饭店。饭店里放着清一色四条长方桌,最多也只能容纳十几个人。 饭店大门上没有招牌,这是很少见的。露出半只黝黑的灶具,表明该店的经营性质。经营这家饭店的是一对老夫妻,二个老知青。 女的姓季,是玉荷的好朋友。我们随玉荷对她的称谓,喊她小季。男的姓邓,用他的话说,500年前与小平是一家。 每次上完舞蹈课后我们二家4人就会来到这家小饭店,先坐下喝茶聊天,无形之中也给饭店增加点人气,带来生意。虽说这里环境不是太好,却让人有一种回到家的温馨感觉。 老邓戴一个旧帽子,瘦个儿,很精干,他负责掌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听我说话像江南人口音,就用上海话与我对话,我差一点把他误认为“上海知青”了。原来他是地道的扬州人。对于他俩开的这家“夫妻店,”我有点不可思议,心想一定是经济不宽裕吧,否则谁愿意吃饱了撑的难受,来干这苦差使呢? 带着这种疑虑我问老邓,你俩应该都有一份退休工资吧!没想到老邓用这样的话回答我,要是为了钱,我早就不干这工作了。那么,他俩又为了什么呢?我真的想不通。我说,开个饭店起早摸黑是很辛苦的,不能在家歇歇,享享清福,何必自找苦吃?老邓说,我这人是个怪人,在家歇不得,歇了就会生病。我也没有其他爱好,天生就爱炒个菜烧个汤。我说,你一天忙下来累不累呀?老邓说,如果感觉累,我也早就不干了。 老邓每天清晨5点40起床,6点准时来开店门。他让老婆8点来,说来早了也没她的事。早上经营面条。中午炒菜,客人走后回家休息。晚上关门停业。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一开始老婆就坚决反对老头开这个小店的,但又拗不过他。后来见老头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老婆心疼他,只好来帮忙了。 我们今天中午是三菜一汤。一个汤是“重头戏”---鲢鱼头炖豆腐汤,满满一大盆盛不下,多余的又用一只大碗盛了端过来。小季时不时地走过来问我们,菜合口味吗?要不要再加个菜?我对玉荷说,若不是小季忙,真想叫她过来,与我们一道边吃边聊“知青岁月,”该多好! 进这样的饭店用餐,让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吃的往往不是美味佳肴,而是一种氛围。 我说,我有一个想法,想送给他们四个字。玉荷忙问,哪四个字?我说,“知青之家。”不贴在门外,贴在屋里。大家都说好。 临走时小季提来二包水面。说,这水面是专门加工的,下水再煮也不糊汤,拿回去吃吃看。吃了还有礼品带,弄的我们真不好意思。 走出店门,雨还在下。小季问我们,下周三还来吗?我们异口同声,来!一定来!我又补充一句,肥水不外流嘛!说的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江苏扬州市文昌东路158号康达公司 邮编225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