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位所办的培训中心,位于紫藤花园。
小区因一株苍虬的古藤而得名。
与朋友常常谈起,其实历史很公平的。比如给了宿迁一株两千年的古槐,同样给了沭阳这株灵性十足的繁藤。
说它是繁藤,是因为每每到它面前,都会从心底最深处慢慢升起繁华这个词。偌大的空间一下子盛开,再仔细打量,就会有四溅的绿色。
一株历经近三百年的紫藤,能够缠绕出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着实让我惊叹。
只是在宿迁,古槐被三进院落紧紧地护着,安静地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这株盘绕的藤,却被院子里的孩子攀爬着,有时候还被无辜地荡着秋千。
袁公当初栽下它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它还有如此功能了。
二
初识袁公,还是在中学的课本里。
袁公幼年家贫,买不起书,只得借书来看。至今还记得《黄生借书说》里的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也成了以后常挂嘴边的读书之语。
后来因为工作的变化,从宿迁来到沭阳。听说在县政府的院子里,有一株袁公所植的古藤。只是府深院紧,一直无缘得见,几成憾事。好在城北公园里,也种植了极多的紫藤。常常手握一本喜欢的书,或夏或秋,在或香或凉的藤下读书,成了当时不多的快事之一。
知道了县政府被卖给了开发商以后,心中竟有了隐隐地痛。我相信那时出售的不仅仅是一块地皮了。
开发商却知道古藤的价值,直接用其做了小区的名字。
只是后来小区建成,沭阳城却传出了紫藤花园有一只极富灵性的狐狸,惹得没人敢买。
三
如果沭阳搞县树评选,我一定首推紫藤。
紫藤特别容易栽植。随手剪下一截,插在松软的泥中,来年就有一棵弱弱小藤了。我所知道的老实小中就有很多紫藤,许多实小学生毕业多年,还会怀念那紫色的花雨。而沭阳的很多小区,都会建起或长或短的长廊,无一例外地都是栽了紫藤。
我不知道当初袁公为什么会选择栽植紫藤而不是其他,比如竹子。或许,三百年前的沭阳,紫藤应该是算随处可见俯手可得的吧。这与袁公飘逸的个性似乎可以联系上。
袁公是浙江钱塘人,曾刻过一私章,取唐诗“钱塘苏小是乡亲”一句。某天,呈诗给某位尚书,在诗上盖有此印。因苏小小出身太低,让这位尚书大人非常不满。开始时袁枚还能耐着性子听,后来实在也受不了,反唇相讥说:你是一品高官,苏小小是出身卑微。但百年以后,人们只知有苏小小,而不知有您大人了。
一个有坚硬脊梁的袁公,才会说出如此铁骨铮铮而已极富性情的话了。
四
深秋的某个上午,带着孩子们来到袁公手植藤前。
天瑟叶黄,往日勃勃而绕的紫藤似乎平静了许多。孩子们对紫藤边上长着红色浆果的不知名的小树更有兴趣,摘下红果,奔跑打闹。
我轻轻地用手抚摸着粗糙的藤,心中出奇地安宁。我不知道在这三百年里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瞻仰过它,但我相信,像我一样爱它爱袁公的人,却是大有人在的。
老藤攀着一株早已死去的硕大国槐夺势而上,甚至可以看到断了的半截树段,晃晃地晕着视线。不远处,顺着老根新生的紫藤也早已长大,纠缠得更加揪心。
一个学生大喊道,老师,紫藤像狮子。回头一望,竟然是如此地相像。狮头向北,高仰长啸,极富动感。狮尾朝南,茂密着这株沧桑的古藤。
五
《沭阳县志》记载,袁枚在任3年沭阳知县时,“体恤民情,关心民生”,亲率县民筑塘堰,教众民植树、饲蚕,发展经济。
老百姓很朴素,他们对于这样的官,是发自内心拥护的。所以,袁公工作调动后,沭阳人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对这株紫藤长久保护。怕其孤单,还在紫藤下做了台木水车来陪着它。只是水车下的那个台子被坐成了元宝形状,感觉怪怪的。
带孩子们去的时候,恰好遇到了两位老人坐在紫藤下水车边择菜。
菜是小青菜。两位老人的动作很慢,几乎是半天才会剥下一片叶子。孩子们玩得有些兴奋,银铃般的笑声一遍遍地经过他们。但她们似乎对孩子们的出现没有任何反应,仍然用着方言你一句我一句地慢聊着。只是偶尔会有一两片发黄的紫藤叶子飘在她们的发梢或衣服上,每每这时,就会看到有一个老人颤颤而起,轻轻为对方拂去落叶。
我想,他们经过岁月沉淀,早已去除了浮华,守得住平静了。就像这紫藤一样,无论寒来冬往,都会在夏天的某个时候,一夜之间潮水般地开出紫色的花,灿烂着一生中又一个美好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