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桥上有嘉人 于 2012-7-9 19:22 编辑
致仕,夺情,这两个词应该都产自于明朝,就和多数产自于明朝的词汇一样,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出神马意思的。比如“东厂”“西厂”,绝对不是指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比如“锦衣卫”,绝对不是指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卫士,事实上他们工作的时候,都穿草鞋;比如“秉笔太监”,也绝对不是搞记录的秘书类太监,他们秉的是权,而不是笔。
这两个词也一样。
先来说“致仕”。
“致仕”看字面意思,似乎是说要去当官,可惜恰恰相反,它的真实意思是辞官。需要说明的,一是,这是个高级别的词。只有够品够极的国家要员才用得着,七品芝麻官辞官不干,还算不上“致仕”。二是,这是个虚假的动作,典型的欲擒却纵。也就是说,那些因为身体精力养老等原因真心决定脱离官场洗手不干的,不能叫致仕,只有那种因为想达到某种目的而以辞官相威胁的,才叫“致仕”。也就是说,你觉得这个国家没你不行,而皇帝对你又不够言听计从的时候,就可以拿这个来相威胁:你不听老子的,老子就搁挑子,看你怎么办!
当然,皇帝会再三挽留(真心实意的),致仕者会再三坚辞(虚情假意的),直到皇帝暗示可以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半推半就留下了。
一般来说,敢于“致仕”的人,都是自信自己在国家的地位那是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无人能替代的,所干的活那是谁也搞不定的,皇帝离了他就玩不转的。所以,致仕这种事,十有九次致不成,皇帝离不开他嘛,所以一听他要走,就得想方设法挽留,为此满足他的一些要求也是值得的,——只要这些要求不至于太过份。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张璁。
要说这张璁,一无才二无德,没上过大学,也不是科班出身,没提出过什么利国利民的对策,也没实施过什么雷历风行的改革。只不过通过“大礼议”论述了一下皇帝应该认谁当爹的问题,靠着溜须拍马把准了政治的脉站对了队一步登天,成了嘉靖朝的第一位首辅。这位同学上台后,既不忧国忧民,又不想着给皇帝分忧,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说,还天天打压这个打压那个,给皇帝添了不少堵。看他实在没有治国之能,皇帝无奈之下搞了个年轻气盛的夏言进来想将其培养为张班长的接班人,不料张班长做事不行,整人在行。从夏言进来就一直给穿小鞋,可惜夏言也不是吃素的,不仅没被他整倒,还越爬越高。于是,张璁同学就有了危机感,以致仕为胁,要求皇帝砍掉夏言。
没想到这一下倒正中皇帝下怀,他一致仕,皇帝连走形式挽留他都没有,直接批准了。张璁这下傻了眼,但又不好没皮没貅地反悔,于是就真回了老家,寄希望于皇帝离了他玩不转再来请他回去。张同学信心满满地等待皇帝来请他回去,不料等啊等啊,没下文了。张璁同学实在等不上了,一下子从内阁首辅成了平民百姓,虽然是他自找的,但这滋味估计也不好受,于是就派人去打听打听朝堂里乱成神马样子了。不料朝堂里是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比他在时候还井井有条。
张璁那个悔啊!
其实,我挺佩服张璁的,当到这么大的官,居然还能这么天真。不要说你无才无能,就算你才华横溢,又能要胁到谁?讲私情,也许皇帝有可能挽留你一下让你不至于走得那么没面子,但如果你连私情都不顾了,皇帝凭啥留着你?
记住,地球不是你张璁推着转起来了的,离开任何人都照转不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