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载:
七 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971年9月后
这首诗是林彪死后,毛主席写的,大概意思是说:群山万壑,象起伏的波涛奔腾而赴荆门(群山万壑也向林彪元帅朝拜吗?此荆门应取“荆”为荆楚,代表湖北,即林彪的家乡?)林彪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吧?可是作为闻名天下的林彪却已经不在了,另人感叹。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大漠,黄昏,孤坟,这些都让人觉得凄凉,作为名动天下的大元帅,最后竟是这样的凄凉。
林彪元帅之死,对毛主席的触动是很大的。随即写下这首无限怀念之诗。
毛主席对部下写诗纪念就2次,一次是罗荣桓元帅(林彪的搭档),一次就是林彪元帅。
毛主席在罗荣桓逝世后写的诗句里有“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问可问谁”。可是他对林彪在书房里写诗纪念,无法公开。我想如果林彪是正常死亡的话,毛主席应该用比罗荣桓更高的评价的诗给林彪吧,更用不着在书房里偷偷的怀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写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这首诗毛主席只改了两个字,可是公认毛主席改过的比原来有气魄。可是毛主席对后面几句没做修改,而是舍弃,莫非毛主席欲言又止?
有人说毛主席的这首诗的确是改了杜甫的,这首诗可能是毛主席花费时间最少的,可是并不影响诗的意义。所以说毛主席改后的这首诗是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之一。
70年代,中国政坛扑朔迷离,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忠奸不分,真假难辨;又是谁说的“林彪自绝于人民”的呢?期待后人能还原历史,给蒙冤者一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