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1-10-18 10:00 编辑
“败”家讲堂:“遑论”鲁迅(14)
这个系列我已经有四个多月没有接续了,个中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是一些客观的情况造成的,八月初,我从南国厦门飞回大连的家中,心中偶尔想起的就是这个系列留下的尾巴,说实话,半途而废绝不是我的风格,所以,我一定要把这个系列完成,初衷不会变。
但是,回来后却赶上新房的装修,七七八八的事情,让我根本没有能静下心来,直至今日,所有的装修工作结束,也已经搬迁入住新家,总算松了一口气。
搬家的时候,邻人问我:你现在住的是一百二十五平的房子,你马上搬入的是不到八十平米的房子,你这不越住越小么?我笑了,其实与我而言,屋子大小都不是问题,可以遮风避雨足矣。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居陋室者心大足矣。所以,尽管房子小了许多,但是,我唯一不动摇的是我的书柜,我的书,所以,我宁愿在自己的房间里铺上一张单人床,也要把大多数空间留给我的藏书,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陋室大小无所谓,能遮风避雨足矣。
我是一个从来在生活上不算有啥“品味”的人,追求那些所谓的“高档的,有品味”的日子,总觉得与我这样的人不太搭界。所以,一直以来,我宁愿在工作之外,一个人静静的呆在家里看书写字,或者骑上单车,一口气尥上百十公里,哪怕是累得浑身臭汗,但是,心情舒坦。
我每次沿着旖旎的滨海路骑行的时候,尽管路狭窄,但是,看着一边无垠大海的万顷碧波,心情的大好程度几乎无法言喻。一个人,心情糟糕的时候站在大海边,吸纳一下大海的喘息,看着周而复始不惓不怠的浪花,心情想不好都难。滨海路有一段长长的坡路,大概有三四公里的样子,路面陡,弯路多,我每一次骑行到这里的时候,只要路面上没有多少车,我一定会把单车飚出最高的时速,五十三公里,那是一种很风驰电掣的感觉,虽然这个时间很短,却能让我体会到一种淋漓尽致。我曾经和朋友们交流过这种骑行速度其实是危险系数非常之高的,但是,偶尔飚一次,也算是体验极致吧。
此刻,我坐在新家我的居室里,继续着有关鲁迅先生的这个系列,其实,在先生一百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就应当动笔,无奈那几天实在太忙太乱。所以搬家,是因为儿子长大了,到了婚嫁的年龄,做父母的不能不为他想,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父母的情结吧。写着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写于一九一九年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这篇写于九十二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依然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穿透力和无限的张力。
鲁迅说,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自己的孩子“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应当说,这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愿望,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的愿望。
鲁迅认为,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要促成子女的发展,“开宗第一,便是理解”。中国人常将孩子误认为是“缩小的成人”,一切照成人的模式行事。“其实,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而不是把他们硬塞在祖先或自己为他们造就的模子中。鲁迅强调“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付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父母相传对待儿女的“成法”却“谬误甚多”。
鲁迅是一个能发现问题,并能指出问题病根的人,这大概与他曾经的从医经历或许有几分关联,鲁迅认为对待子女,最重要的心态便是“解放”二字。他提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子女是从“我”分离出来的,所以“我”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非我”,子女是人类中独立的一分子,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鲁迅特别反对流行的报恩观点。他指出“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是非常荒唐的,特别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就更其堕落。他认为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主要的不是“恩”,而是“爱”。“独有‘爱’是真的”。挚爱幼子是一切动物的天性,绝无利益之心。鲁迅说:“只要心思纯白,未尝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地能发现这一种天性。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绝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鲁迅强调指出:“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了乖剌的种子”。因为“恩”或“报恩”总是离不了利害交换的考量。 鲁迅痛批那些自以为曾对子女好,就是对子女有恩,就可以索要报偿的人,把他们比作《世说新语》所记载的、用“人乳喂猪”的王武子。鲁迅说王武子所以对猪如此之好,如此格外施恩,无非是要猪肉肥美,好献于王公贵族,为自己谋利。鲁迅的结论是:“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鲁迅认为中国历代“拼命劝孝”而孝子不多的原因,“便全在于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
从《狂人日记》假借狂人之口喊出的“救救孩子”,到先生笔下《我们如何做父亲》其实不难发现,鲁迅先生的人本思想,人性辉光闪耀其中的。中国式的父亲受着传统文化传种接代的影响甚重,也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其实,现在看来,这种传统确实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有一篇类似的演讲,是他2008年6月15日,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上帝使徒教堂的演讲。是2008年父亲节上的演讲。这篇演讲,集聚了温情、责任、道德、力量和希望。在这篇演讲中,他告诉我们:家庭是最重要的磐石。他告诉我们关于如何做父亲的三个教训:
【1】第一个教训是,给子女树立一个绝佳的榜样; 【2】第二个教训是,身为人父,应该传递给子女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价值观; 【3】最后一个教训,也是我们可以给子女最为贵重的礼物,就是希望;
很多年后,你开始明白了,这个生命的延续带给你的是生命的最真实的意义。你的那些成功和世俗的伟大,跟人类的生命长河的一环相比,或许真的不足挂齿。你终于把眼光投射到自己的圈外。你看见你的中心,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孩子的未来。
我终于开始想:我该给孩子做点什么,哪怕是进到绵薄之力。给他们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哪怕困难重重,哪怕工作艰苦,哪怕有生之年从未取得过大的进展。或许,这就是身为父母所应肩负的最大的责任:勇于尝试,怀有希望,竭尽全力把我们的房子建立在最坚硬的磐石之上。任凭风吹雨打。带领孩子们在暴风雨中穿过最黑暗的地方,走向更加美好的一天。
看看奥巴马的这篇演讲,再看看鲁迅先生写于九十二年前的这篇文章,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的。
榜样,责任,希望,这就是所有父亲必须面对的话题。
用了这许多篇幅来接续我的这个系列,并不是把话题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是在我看来,用今天的目光去解读鲁迅的时候,我们既不能盲目,又不可偏颇。其实,我一直认为,鲁迅就是一个普通人,就像我这个系列开篇所介绍的,出生江南水乡的鲁迅,少时的人生经历,青年时的蹉跎,中年时的变故,他站在交汇的点上,无论他出离的愤怒,或者他无奈的彷徨,都不奇怪,因为他是人不是神,至于后来人们非要神话他,为了需要把左一个定语,右一个修饰词汇强加给他,把他的文章生硬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塞进教科书,如今又要一脚踢出去,恨不得挫骨扬灰,那都是后人的事情,与鲁迅无关。
他是一个有着江南刀笔吏色彩的人,是一个心胸未必宽阔的人,也是一个接受了西化教育,带着新思维站在中国“最后封建王朝”大门外,弯弓拉箭的人,他始终用自己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我从来不认为他伟大,但是,至少我知道,身材瘦小的鲁迅,是一个有着能量的人,他的能量就是他的文字,他锋芒毕露的文字,后人称之为“匕首投枪”。
或许是吧!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