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简单故事
一条老街,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被打造出来,又总是把它和文化衔接,无非是希望这座城市表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按这种形式去打造,南充原来是很有条件的。
从模范街口进仪凤街再到十字街,这条大约600米长的青石板路,原来左右两边是一排绯红的木结构穿透式平方,多是民国末建筑。从平房进入,好多都像北京老城那样的单体四合院落。几户人家一起居住,共用一个坝子,古色古香,恬静大雅。红木柱立在院落四角,院中央一座小的假山,假山上也长着许多名贵的树草,那草上也开出各色鲜艳的花来,透出清凉和厚重的气息。摆几盏盖碗茶桌,刮得茶杯轻沙沙的响,蒲扇摇开-----一种乡土文化就出来了。
街道的地面原是用青石板镶的,那边上的石缝还长有青草。临街的屋,多是门面,红木排的那种,屋檐上挂着灯笼。现工会宿舍处,原是一口老井,各户人家都用井水烧茶做饭,那茶和饭带了井水甘甜的味。老街上,静中有闹,闹中有静。把川北凉粉、顺庆米粉、禽蛋、红白灯笼的卤菜、锅贴饺子、糖麻圆、文化宫的冲、拉面、打锅盔、刨耳朵、修脚、赵面人、川剧、木偶等南充的土文化摆上。用三国故事、张澜、三总(朱、邓、罗)名人衬托人文气息。一件一件做好,做细,做出品位。比得上南充在市中心修几十栋高楼好得多,带来的商机、交流、旅游丰富得多。现代人在时尚中开始需求回归,老文化是绝不可少的一种寄托。南来北往的客人,在这气氛里,感受川北民俗的味道。有好奇,想驻足,想挖掘,想寄托心思的心愿,都会源于老文化而来。老文化需要用心去领会,如陈寿和南充的故事;南充地貌和南充人是怎么回事,南充为什么出了这么些有本事的人,是不是这种文化从小就陶冶了他们?如果因为这种氛围,让很多能人异士出现。那么关于三国文化的讨论,关于名人与南充古文化的讨论就衔接起来了,也就会在这个地方不定期的进行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坐在老街的四合院,感受嘉陵江风徐徐吹来,在陈旧的老屋里,喝着大土碗的井水红薯稀饭,把脆甜的泡萝卜在嘴里嚼得“嘠吱嘠吱”的响,川北凉粉吃得辣豁辣豁的,啃着卤鸭子,摆着龙门阵,就是南充吃的文化,哪怕从西山坡上可以听得喝稀饭的小猪样的声响!
电梯公寓住久了,你就会倦怠,那里没有地气,没有外空间,没有唠嗑的邻居,一切都陌生得很,你就会惦记平房和平房的亲情来。
都住进洋房,你还在老屋;都开着洋车,你还在走着青石板路;都在金钱和铜臭里钻营,你还在慢慢的掀开待凉的盖碗茶。我愿是后种,我希望生活在清风和土坝子里。
现在的仪凤街凌乱不堪久了,当然也失去了老街的氛围,也不像城市的新街。
保存本地文化,向世界推广自己,南充失去了打造一条老街的机会,这个机会原来只是一种对陈旧的装饰和改造,投入很小收获大,却是完成了一种历史的继承,传统的继承,老文化的继承。这要比单纯搞什么旅游口号征集,劳民伤财的打造一些名不副实的东西好。实在得多,现实得多。
打造来打造去,目的是为了宣传,宣传南充是要大家知道南充,然后到南充来游玩,来投资、来安家。南充给人一个好印象,让这个印象传出去,是要传出它的历史和文化来,让坐落在西部这个偏远的小城火爆起来,让世人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南充现在的城市定位,文化沉淀,你怎么也看不出它的特色来,怎么也看不出让它走向未来的前景来。这些城市文化资源终于是被浪费和遗弃了,终于是没品位的政府必然打造出没品位的城市,没品位的城市必然被有品位的城市淘汰,就是硬道理。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