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10-8 10:36 编辑
第六节:变革 毛泽东主席不是说:“穷则思变”吗,的确这是不可颠破的真理,因为谁又愿意一辈子守着穷日子过呢。但该何变?这里就存不同的理念。大跃进的基本动机还是想变好,但弄的更穷。任何事物是离不开了科学性和客观规律,否则将事与愿为。多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把人搞的精疲力竭,计划经济的绳索,把生产力捆绑得死死的,这怎能变好呢。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终于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了。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不少阻力。 酿酒与吃饭的争论
一九七八年,一有些乡镇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酿造些粮食白干酒。这件现在看来十分小的一件事,但在当时的确成了各级党政关注的非常事情。首先省烟酒专卖局就拿出上方宝剑,认为未经他们批准,实属非法酿造,该立即清查关闭。继而粮食管理部门又惊慌地高叫,把粮食用来酿酒了,群众饿肚子怎么办?但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却认为这是正当经营,农民要致富,不搞多种经营不行。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各部门联席会上,讨论了这个问题,各方争的面红耳赤。最后才免强通过:凡完成统购任务的乡,就放宽点。 农民工
淮海战役胜利后,开国元帅陈毅说过一句耐人寻思的话:“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里指的群众,当然是指解放区的翻身农民,因为城市里的人是不会推小车的。
改革开放后,一座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阰邻相望,一条条公路延伸,一片片美景收入眼底,一个个财富不断增加,这些无不渗透农民工的汗水。
在武装革命时期,中国的农民是主力军,在建设时期,他们仍然是生力军。当然我不是否认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抹煞科技工作者的功勋。但许许多多基础设施建设,是少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就是机械化作业也是如此。在这许多一天天膨胀的大小城市中,主力军基本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你每天接触的出卖劳动力的,无论是家政服务员,清扫马路工,疏通下水道工,送水工,建筑工,修理工,保安工……等等。凡是又累又脏的体力活,基本全是农民工包揽,当然不是全部。我有时真的在憨想,要是那一天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突然撤退了,我们这个城市也许会变的静悄悄,毫无生机。
他们的子女成了留守农村的孤儿,他们承包田地的沉重劳动,抛给了年迈父母。
就是这样一批新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收入却最低微,有时还被昧了良心的中介机构诈骗,被包工头,黑心老板卷款而逃。 农民工在为新兴城市或各行各业经济腾飞中,也增加了收入,走上逐步富裕的道路。但在过去,农民外出属于非法,经济建设需要动用农村劳动,必须经地区以上计划部门审批调拨。 喜在中央不仅准许农民工进城务工,而且越来越重视关心这个弱势群体,为他们培训技能,追讨应得而未拿到的工资,为她们的子女入学提供条件,为他们办理了社保,还有城市务工人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能在最高权力机构反映农民工的心声。
朋友们,让我们给农民工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吧!向农民工致敬!
寒冬的早上
白茫茫的晨霜铺盖着枯黄的落叶,阵阵北风摇拽着光秃秃的树枝,雾沉沉的天空灰蒙阴暗,路边的路灯发出淡淡的青光。狗儿倦缩在窝里,懒得起身欢跳。繁华的都市停止了午夜的喧哗,街旁的高楼只有稀落的灯光。
路上车辆行人很少很少。我想许多人这时一定在温暖的被窝里,或许有的人正在甜蜜的梦中微笑。
但就在这时,头戴桔黄色遮檐帽,身着反光条背心的城市美容师------清洁工,忙碌地在道路上打掃。虽然宽大的口罩遮着了她们的脸,但挥动的双臂,仍显婀娜多姣。口中的热气,透过层层口罩,在眼眉和帽沿,结下洁白洁白的霜道。
送牛奶与送早报的工人,骑着电瓶车,包着头巾或戴着棉帽,手套里的双手紧紧抓着车把,低头弯腰顶风奔跑。
我真诚地向各个劳动群体,说声谢谢道声好!城市的靓丽,有你们的辛劳;没有你们的汗水,那有我们早歺桌上新鮮的饮料;报纸没有你们早早地分发投递,城市的新闻我怎能即时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