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八月十五 白露一过,当满塘的荷花逐渐谢去,河藕用它细纤的手高高地托起鼓满籽粒的莲蓬时;当绿森森的菱叶铺满小河沟汊,躲藏在菱叶下的四角小菱、两角凤菱露出鼓胀胀的胸脯时;当夜晚田头墙角下蟋蟀唱响欢快的秋风曲时;当院墙架上爬满的扁豆开出一串串白花、紫花时,中秋节便快步向我们走来了。 水乡人十分重视过中秋节,不仅它是丰收节,更因为它是个团圆节。远在他乡的游子每当中秋来临思乡心切,不管路远路近总得背起行囊匆匆赶在十五回家和家人团圆。记得有一年,也是中秋的前几天,那时镇上还未通汽车,我从南京转道县城再乘船赶回家过节,船未到码头,就看见小镇的轮船码头上黑压压地挤满了接客的人群,船一靠岸,船上船下互相呼喊,那种亲情的感人场面至今仍印记忆犹新。 每年中秋来临的前几天,镇上家家户户就忙碌开了,斩鱼圆包藕夹,杀鹅宰老鸭,烀菱角,驳年灶饼,男男女女忙得热热闹闹。老人们则要到卖藕的摊上挑上一枝每个节杈上有长小藕的“子孙藕”供放在家神柜前,寓意子孙满堂,家业兴旺。驳年灶饼也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传统,传说以前八月十五穷人家吃不起月饼,只得用糯米粉做成圆饼来代替敬菩萨敬月光。过去做年灶饼都是在老式锅灶上做,遇到高温的年份,做年灶饼的人往往会热得大汗淋漓,所以民间有中秋“穿夏布褂驳年灶饼”之说。 八月十五这天,中午的一顿饭比较简单,晚上的晚餐则是非常丰盛的,家家都要做上五六样菜,一家老小团坐在一起用餐,其乐融融一派祥和。傍晚时光,家家燃放鞭炮,点燃香斗,香斗的形状象宝塔,少的则九层,最多的有十几层,斗香上用各种彩色剪纸镂空装饰,每层的交接处用金纸镶边,上面还贴上“福、禄、寿、喜”字样。虽然是供祭祀燃料之用,可也称得上一件民间工艺品了。小镇上巷子纵横交错,最长的巷子有几十户人家,家家门前立有一柱香烟缭绕的斗香,也算是镇上的一道风景线。烧香斗寓意今后生活步步高升,节节高。此时,我们家乡流传了几百年的中秋“敬月光”礼仪习俗便开始了。每家每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放上一张小桌,桌子中间是一对点燃的红蜡烛和一只点燃清香的香炉,香烛周围摆满了时令鲜果,有地产的鲜藕、菱角、鸡头、莲子、石榴、梨子,柿子,后来交通发达市场流通了,又增加了苹果、桔子、香蕉、葡萄、哈蜜瓜、柚子等。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很快,返季节培育的微型西瓜、小香瓜,甚至还有一些洋水果也进入了供品行例。供桌摆好后,年纪大的会在佛象前燃香点烛合十祷告,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种田的年年丰收,做生意的财源茂盛,各家各户人人安康。 吃罢团圆饭,自然是赏月了,秋风吹拂,明月高挂,一家老小团坐在院子里,仰望长空中一轮明月,人人脸上露出由衷的喜悦,老人会给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桂花树的故事。听故事的孩子禁不住供桌上水果香味的引诱,伸出小手抓上一个就想吃,这时爷爷会拉住他悄悄地说:这是给亮月爹爹吃的,等他老人家吃完了,再给你吃。孩子听后会天真地反问:亮月爹爹在天上怎么吃得着呢?爷爷会笑呵呵地说,亮月爹爹肚子很大,但天下的人家千千万万,他只能每家吃上一点点,所以你是看不出来的。孩子似乎被这神话般的谎言说服了,下意识地点点头,将水果送回桌上。 中秋的晚上最开心的莫过是那些上了学的孩子,他们吃着月饼,手提彩灯结伴而行,跑东家奔西家,看看谁家的供品花色多,大街小巷里听到的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偶尔也有调皮的小孩偷偷地拿走人家一两样水果,主人家发现后也不计较。 有些年份,中秋晚上团圆饭吃完了,供品桌也摆好了,月亮却迟迟不肯出来,这可急坏了赏月的人们,心急的小伙子会爬到高高的草堆上去观测了望。记得有一年也是遇到这种情况,住在后墩上的三外公捋着山羊胡须笑呵呵地对大家说,别急别躁,亮月爹爹在化妆整理哩,马上就要登场哩!果然不出所料,这时,暗黑的东方出现一大块鱼鳞状的云团,云团间射出数道光线,紧接着,月亮露出了银白的一角,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哦!亮月爹爹出来了”大人小孩几乎同时发出欢呼声,情绪激动的人还燃放起了鞭炮。这时的月亮似乎被人们的激情所感动,它在云间不停地穿梭,好像给其它云彩打招呼,请它们暂时休息一下。顿时,天空万里无云,皓月当空如同白昼,月亮尽情将自已最靓丽的一面淋漓尽致展现给地上的人们,她将万缕银光洒向大地,连同无限祝福一起送给人们,似乎是在答谢人们的款款深情片片厚意。 哦,故乡的八月十五是那么传统,那么温馨,那么浪漫,在我的心中,家乡中秋的月亮永远是那样最明、最亮、最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