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25年初冬,东都洛阳城内,尚有几片暮秋的残叶,散落在斜阳巷陌之间。傍晚,天色阴霾,冬云低垂,飘起了雪花,开元2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些。。。。
唐代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人相约到洛阳城东最有名的旗亭酒楼小聚。
三人找了个僻静所在,刚刚坐定,听的门廊一阵喧闹,原来东都洛阳官家乐府——梨园的官员带着一众弟子登楼宴饮。三位诗人围着火炉,且听他们有何举动,少顷,环佩响处,见四名美艳妖冶的美眉,抱着琴瑟琵琶,款款而来,此皆东都当红歌姬,如花团锦簇,体态丰盈、摇曳多姿,貌美如花,顾盼生辉。。。。。。(把醉笑看呆了)。
王之涣提议:咱们三个在诗坛齐名,一时难分高下,今日却是个巧遇的良机,我有个计较:等会他们唱起歌来,谁的诗被唱的最多,谁拔头筹,何如?王昌龄、高适抚掌称妙:如此最好。
乐曲声起,第一位歌女婉如莺啼:“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喝彩声中,王昌龄不疾不徐的伸出手指在身后的墙壁上画了一道:我的,七绝一首。又一歌女出场,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微颔,伸手画壁:我的,一首五绝。
第三个歌女随即唱来:“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未及唱完,王昌龄故意拉长了声音:我~~的,回手又画下一道:两首七绝,眼睛却一直盯着王之涣,心中暗道,小王,你也忒没面子了,号称咱三人齐名,怎么你的诗一首也没有啊?
王之涣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心说不至于啊?我的诗有那么差吗?颇不以为然,抓起个鸡爪子啃了一口,吐出一块鸭子骨头来,嘴一撇:瞧着这仨土了吧唧的丫头,也就配唱你们俩那“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最后出场的才是最漂亮美眉,这叫压轴,懂吗?下一支曲子唱的还不是我王之涣的,从此弃行,再不跟你们混了!
话音未落,歌声骤起:“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得意之极,一拍桌子,叫了个“好”!三人开怀大笑。
把唱歌的美眉吓了一跳:这几位爷这是怎么了?砸场子的?随即走下台来,低声询问:几位爷,是不是嫌奴家的曲子唱的不好啊?三位诗人自知失态,连忙道歉,说明原委。
四个歌女一听是倾慕已久的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位大诗人,喜出望外,连连下拜,请三人上座,把酒言欢,一夜笙歌。
后记: 这个故事,载于唐*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王之涣旗亭画壁”。
跟“贾岛推敲遇韩愈”一样,野史趣闻,不可当真。三位诗人齐名于当世,多有交际;诗作广为流传,是历史原貌,但因年龄,地位及诗作年代不符,旗亭画壁一段美谈,则前人早已证伪。
事属传奇,虽不足信,但可以了解一点当时的社会风貌。
此三人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每有新诗问世,即谱乐曲,广为传唱。在传媒手段极其原始的古代,诗词新作流传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足以让当今的文化传媒赦然羞愧,自叹弗如。
这种现象在唐宋两代的普遍存在,可见诗人词人在当世的名气之大,亦可知唐诗宋词何以能如此繁荣——当时社会文化氛围之浓郁,文学土壤之丰厚,民众对诗词及作者竟推崇如斯,感叹之余,怎不令人为之神
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