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花祭 于 2009-12-15 15:31 编辑
点灯熬油地看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前传——之汉代
风云人物》,掩卷叹服易先生之对历史了解的全面透彻,语
言运用的通俗流畅。令我这对历史走向始终处于懵懂模糊状
态的小女子也对昔日群雄的逐鹿中原及大汉王朝的建立有了
明晰的印象。
易先生称大汉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话我信,
总体上感觉,无论是刘邦、项羽还是韩信、张良……都一直
在以英雄的大号而流芳百世。然而,只就两个代表人物刘邦
和项羽来说,细细想来,无论是审时度势、擅于用人、终成
大业的刘邦,还是力能扛鼎、重情重义、谥于乌江的项羽,
他们离英雄的美名都有一段距离。
这是小女子看完此书的一丁点儿感慨。
先说刘邦,一个少时连名字都没有的地方小混混,生性
喜酒及色,他在做沛县亭长的时候,该县县令曾有一次办喜
事大摆宴席。分文皆无的刘邦只是跑到县令家门口空喊了一
句“我送红包一万”就被请到了大堂之上,高谈阔论,旁若
无人。仅此小事,就可见其脸皮有多厚。在天下大乱的秦朝末
年,48岁起兵的刘邦,56岁就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间,固然离不开大批奇人、异才
对他的奇助。不过,“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天性使然,想来
对他的成就大业应该不无作用。天不怕、地不怕,见风使舵,
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心狠手辣,披露在他身上的这些特质,
都是有据可查,每每令他在危难时刻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小女子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其一,彭城弃子。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国都,刘邦趁
项羽去平定齐国之乱而进入该城,在城中大摆筵宴,酒肉士
兵。项羽闻讯气急,领精兵杀回,将刘邦打得落花流水,10
万具将士的尸体整整封堵了一条河。落荒而逃的刘邦在逃命
途中为减轻车的负担,三次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推至车下,都
被车夫夏侯婴救回。俗话说“虎犊不食子”,为了自己求生,
不顾骨肉的死活,欲三次将他们弃于乱军之中,此等父亲真
可谓心狠手狠,天下无二。
其二,鸿沟违约。本来刘邦项羽已在此讲和,鸿沟以
西归汉,以东为楚,即有名的楚河汉界。和平协议达成,项
羽也把俘获的刘邦的父亲及妻子送还给了刘邦,带着自己的
人马回到沟东。然而,刘邦此时却接受张良、陈平的建议通
过封官许愿联合了韩信、彭越,出尔反尔置协议于不顾,越
鸿沟东进,最终使项羽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
境地,使其赐死虞姬,自刎乌江,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一统江
山之鸿愿。 如此不择手段,置仁义于漠然,实乃无赖之本
性。刘邦,虽创立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但其不可正视
的创业过往,怎擎得起“英雄”二字?
再说项羽,人称西楚霸王,出身贵族。然而他的出身也
注定了他的孤傲自负,刚愎自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说
是随叔叔项梁逃难至吴中,但其贵族气始终没有被消磨掉。
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但他也是一个
和刘邦一样不喜读书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又差,遇事不冷静,
又是个直肠子,轻信又多疑,最终导致了他人生的失败。也
说其二事。一、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是国人用来形
容日本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的,不过用在项羽身上也不觉不妥。
原因就是他的屠城政策。项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实行的是
三光政策,降军他也要集体活埋,就连城中的老百姓,不论
大人还是小孩,一律杀光,不留一个活口,敌方的宫殿,无
论多么辉煌壮丽,也要付之一炬。如此残忍、决绝,滥杀无
辜,令人心生恐惧。
其二,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项羽已是四面楚歌的时候,
他不想如何反击,如何激起将士们的斗志,却只惦记着两件
事:一个是他的乌骓马,一个是他的虞姬。在此紧要关头,
他设宴摆酒,拔剑起舞,挥泪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
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说,
一军之首,在这样的时刻儿女情长,他不是缺心眼,就是在
做秀吧。如此,外强中干,只一副好皮囊,又喜涂炭生灵的
莽夫又怎配称英雄呢。
国人向来都是同情弱者,所以,项羽在史上一直都是占
据着英雄的位置,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影象,包括电影、戏
曲都歌颂过他的这一悲情的结局。就连绝代才女李清照也写
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也定是被他的情意
打动吧。
需要一提的是,辅佐刘邦成就帝王大业的张良,他奇遇
黄石老人得到的奇书《太公兵法》主张:绝去礼学,兼弃仁
义。而刘邦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是这部兵法原理的再
现和演义。如此看来,《太公兵法》可堪与《厚黑学》相媲
美了。
中国人历来都有英雄情结。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如对
方为女子则是英雄救美;囊中羞涩,身无分文,则是一分钱
难倒英雄汉;人生低谷,人前低头,则叫英雄落难。纵观历
史沟壑,除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终极解读,又有谁能担
当得起这“英雄”二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