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丹江诺儿 于 2011-6-7 08:20 编辑
儿子说,妈,买点粽子吧,都过端午节了。
我这才恍若一梦醒来。哦,又至端午,一年又快半。箭步赶往街头,街边的花儿开着,红艳艳的,冷不丁的把夏天打扮的很随意。柳树的叶子,绿,绿得能冒出油。护城河边有工人在清污,哗哗的流淌一池清水,街上的节日气氛较为隆重。
卖粽子的不多。偶尔几个大妈拎着篮子,里边放些扁扁的三角形的粽子。大妈们很积极地打招呼,要粽子吗?一块钱一个。我摇头,轻叹,这不是我想要的粽子。边走,边拾,淡淡的,发黄的记忆。
在我们那旮旯,穷乡僻壤,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当然,我也是读书以后才知道。端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节日,和中秋节,阳历年差不多。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改善生活的日子。
我们家乡,端午分两个的,五月初五小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具体为什么而来,不得而知。而我们小时候过端午也不吃粽子,只有煮熟的大蒜,和鸡蛋。初五和十五一样,相对而言,十五更为隆重些。表现在大蒜和鸡蛋的数量上。
在我的记忆里。真正意义过端午,吃粽子,还是在遥远的江南,江浙一带。在那里,我见识了端午节的过法,知道了龙舟的样子,更为神奇的是粽子,原来是菱形的,而且可以是多味的,甜的、咸的、包肉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记得刚到浙江的第一年。三四月份,就看到好多宗祠里,已经开始制作龙舟。最初,我不知道一个一个,两头尖尖,雕画得非常漂亮的小船是干啥的,龙头威风,龙尾高跷。我们租房的房主阿婆告诉我,那是龙舟,端午节要赛龙舟的。我很认真的想,在宗祠里边制作龙舟,应该是非常神圣,不容亵渎的了!
尽管我仍然一知半解。但是阿婆的态度已经告诉我,那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场面。阿婆是浙江本地人,她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得懂我说话。端午前几天,她就开始在一个漆得黄橙橙的木桶里泡糯米。用棒槌捶,糯米泡得细白发涨,她用青色的叶子包起来,然后白色的细线绑,好几个粽子绑在一起,形成一堆。我惊奇地看着阿婆的一举一动,她用牙齿咬着细线的一头,然后用力地绑,她的额头涌漫出密密匝匝的汗水。
阿婆卖粽子的时候,也是拎着筐,搬个小凳子坐在街头,她不停地问来来往往的人。说粽子,好兮好,好兮好,五毛钱一个。有人买的时候,阿婆用剪刀把绳子剪断。一小堆一小堆的粽子,在阿婆的笑脸下,逐个减少。
端午节那天,很早,就能听见炮竹啪啪的响,烟火啾一声啾一声飞向高空。各个村,各个宗祠的龙舟都被抬到河面上。着装统一的水手挨个登上龙舟。我曾仔细的数过,每条龙舟上大约有三十名左右水手,包括船头的喊号子的,和船尾打鼓的、敲锣的,以及中间的旗手。
伴随着号子声,锣鼓声,龙舟嗖一声离开了岸。各村,各宗祠都有自己的拉拉队,大家跟着岸边跑,拼命地喊着,最先到达目的地的为胜者。
令人敬佩的是,在很多的龙舟水手中,会惊奇地发现,偶尔一条凤头凤尾的尖舟,划桨的是统一装饰的女子。她们在飞箭般的龙舟赛事中,一点不逊色于彪悍的男士。她们喊号子的声音,和男士一样浑厚有力。水花声、号子声、锣鼓声、鞭炮声,以及两岸千万观众的加油声,把端午节闹得热气腾腾。
如今,回故乡了,隔壁的阿婆,菱形的粽子,尖尖的龙舟,都成了过往,偶尔想起,心头泛出甜蜜。和粽子一样,糯糯甜甜!
地域不同,习俗不同,过节的形式也不同,但是通过,过端午节的各种方式,不正是表现出各地人民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爱戴和崇敬。我想,也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