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魔皇2011 于 2011-4-27 10:46 编辑
我在看电影《投名状》时,在赵二虎劝降苏州守军那一场时,突然画外飘来两段昆曲的唱腔,妩媚雅致,荡气回肠,很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后来百度知道是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段。自此我对戏剧多了一份兴趣,也坚信她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绝不会在这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年代长久的沉沦。
西方文化中无论是政治理念还是艺术创造,秉承古希腊的科学精神,譬如绘画雕塑,务求逼真肖似,却不知遥远的东方艺术,却能以抽象的思维和笔法,将世间并不存在的佛陀鬼怪描画的妙到毫巅。罗丹雕塑一只手,一再打磨抛光,力求与真人形似,却不知敦煌里一只只菩萨的手,明明世间不可能存在,却被描绘的丰腴匀称,完美无瑕。米开朗琪罗奋力用大凿子雕刻大卫,却不知刚猛遒劲解衣磅礴的艺术境界,凭一管柔软的毛笔就能够办到,颜真卿《刘中使书》往往渴笔到底,疾若奔马,《祭侄文稿》自始至终,大开大阖,气贯长虹。等到莫奈进艺术学院被告知初期画石膏时,他对同学说我们走吧,这里不说实话,艺术是共通的,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能透风,听惯了西洋乐器急管繁弦,暮然回首,发现中华古曲单纯的音符大音希声往往表达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传统民族戏剧,所谓“唱念做打”大可归为“唱”和“做”两类,但服装、扮相可作为第三类“饰”,其最严重的弊端是忽视故事情节,观众主要是来“听”戏,至于剧情则完全是浮云,造成的结果是剧情僵化老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人唱老戏,加上人心浮躁,创作人才的匮乏,九十年前徐志摩就哀叹:我们文章永远是短文,诗永远是小诗,相比西方那些大部头的诗篇我只能喘气。民国时就是如此,何况我们如今的年代?所以几百年来永远在那些古装戏里打滚,在人们饱饫了美国大片、清宫电视、日韩偶像剧的今天,始终无力促成戏剧的复兴。说到电影,正所谓成也科技,败也科技,使观众仅仅停留于感官的满足,对于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只能靠“演”来表达,远不如戏剧用台词(歌词)、旋律直抒胸臆来的直接,更富有感染力,所以我坚信酷爱戏剧的同道中人,能够沉潜下来,致力于戏剧的变革和剧目的创作,复兴戏剧不是没有可能,届时相比曾经辉煌的影视,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将走在一条重返心灵的坦途。
2011-4-27于方州巷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