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原创精华推荐22】中原印象
查看: 234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精华推荐22】中原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7-28 10: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海棠心结 于 2010-8-7 14:58 编辑

         



       从日本回来后,就匆匆忙忙踏上中原之行,虽然以前多次去过西安与洛阳,可每次都是匆促的,来不及细品就回家了,这次因为带了一个导游与我同行,我在想,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当一回游客了。


       阿乐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帅哥,我是看着他长大了,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我时,非常有礼貌的叫了我一声“姐姐”,(因广州的风俗,凡是没结婚的都叫姐姐,其实那个时候我都二十七、八了)那个时候他好象还在读小学,转眼之间大学都毕业了,再看看导游证自己的相片,那个曾经白皙清秀的女子,今天早已是满脸的沧桑,不由感叹岁月催人老。


      每次旅游回来虽然非常的累,可多年养成的习惯,不管多累,游记还是少不了,因为我知道我的粉丝们,一直在期待我的新游记,我会将我们一路上所见所闻与他们分享,每个城市有它不同的美,也有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我想,我会用我的文笔细细来描述这一切吧。

                 
                            一、开封城
       我们从郑州下飞机,直奔开封,我们当地的导游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小姑娘,虽然年龄不大,可在讲解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从她嘴中得知开封的历史,这个作为“七朝古都”开封古城,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想寻觅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期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旧影,除了看看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外,剩下的只有那直刺蓝天的铁塔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繁华旧梦。


       战乱、灾难是中原多难的原因,撇开战乱不说,黄河是悬在开封头上的另一把利剑,开封段的黄河在清代就有“悬河”之说,所谓“城在釜底,仰视黄河”。如今,开封段河床比堤外地面平均高3—10米以上,历史上,黄河水曾多次无情地冲向开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从导游嘴中了解历史,仿佛能体会到古人多次经历洪水之灾的酸楚。


       “开封”原名“启封”,本意是“开拓封疆”,在黄河这里却成了残酷的游戏,伴随着每一次堤开或是开封城的被埋,黄河像顽皮的孩子一遍又一遍用大量的泥沙水浆涂抹开封,开封也像倔强的孩子一样,洪水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冲垮一切,可当地的老百姓却从不服输,所以,今天的开封城地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古代城池,令人魂牵梦绕的东京城便静卧其中。“古城”实为“地下城”,六座相互叠压的“地下城”犹如六页厚重的泥书刻印了开封曾有的辉煌和悲壮。城墙下,有多少个令人叹惜的春华秋梦在无情的洪水中飘散,京华繁荣似锦的风光在沧桑中演绎各种不同的故事。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静静的来,静静的去,一层又一层的堆积如山,六座古城,无数沧海桑田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慢慢的堆积。
 
       开封,伟大的东京汴梁城,这可能是在现代资本主义诞生前,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最繁荣奢华的城市。生命起源于水,文明发端于河,河出图,洛出书,伏羲氏,列山氏,轩辕氏见河图,夏,商,周人因之,始有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在这儿生根发芽。


       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有经历过黄河的决口,单凭想象是无法知道当年的惨境,其实远在几千年前,开封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土地肥沃的景象。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密集的河网沟通了三大水系,融会了江河文明,四水饶汴州,一春又一秋,就这样造就了绝世的荣光,绝代的风华。


       北宋,常被历史学家称为“弱宋”,是指其军事和对外政策而言,其实,北宋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哲学、伦理,即广而化之的文明教化方面,都可说是中国历史的颠峰,是中华文化真正的形成期。张泽端的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叙述着正统史书未曾描绘的中华文明的另一面:书场、戏台、教坊、酒肆、集市、商铺,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和至今一脉相承的市民文化。


       汴梁城是兴于黄河,废于黄河,黄河就象暴君猛虎,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北宋以前,黄河流经今商丘的黄河故道,开封靠一条汴水沟通黄淮,形成黄金水系,造就一时繁华无两。然而,在靖康之耻后的第四年,黄河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玉碎的姿态彻底毁灭了她一手缔造的花都汴京,没有给金人留下一草一木!这河,比人有骨气啊!但,自此而后,黄河的泥沙淤死了汴水,黄河也改道流经开封,河床日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近千年来,开封城危如累卵,朝不虑夕,当然也就难以再现昔日风采。


  而实际上,一个被水淹过六次的地方早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走在开封街头,当年的汴京当然是想也不要想,就算现在一个大点的县城,恐怕也要比它漂亮一些。而今的开封,已经再也难以进行什么经济建设,你就往下挖吧,不管怎么挖,除了流沙还是流沙,地基都无从打起,六座古城都被这些流沙掩埋,只有那高高的铁塔默默地注视着这历史的沧桑变迁。


       我一直在想,开封人们之所以还不搬走,依然坚守在这里和这条河较劲,恐怕还是为着对那些地下往事的留恋吧。而今,在黄河的淫威下噤若寒蝉了快一千年的开封人民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因为黄河眼看就干了,呵呵,天大的讽刺,终于不再有水患,但这真能让人高兴么?恐怕心中这份悲哀比起昔日黄河的肆虐却更沉重的多啊。此时此刻听到导游讲解时,我不知道是悲还是喜,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婉。 
                  
                   二、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 
    没来洛阳之前,总觉得洛阳与一代女皇武则天分不开,其实早在武则天之前,洛阳早就是帝王将相之朝,洛阳有着华夏第一王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其中我们的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


       洛阳最著名的景点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伟大创举,古代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的确让人叹为观止。“龙门”原名伊阙,有伊河流过。石窟便是依伊河岸边沿山凿刻。我觉得伊河的名称很美,且河两岸垂柳依依,未曾枯萎。石窟的对岸是“白园”(白居易陵)。这伊河的确是有福气的。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景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参观完古迹之后,我们又来到了闻名中外的少林寺,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少林寺》,一首《牧羊曲》唱红了大江南北,又让人想起“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优美画面,少林寺周围武校非常多,不知道能否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武术的作用。少林寺是“佛”、“禅”、“武”之地。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侣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当我们走进少林寺时,一座高高的铁架凌空而起,武术学校的学生们正在紧张的进行亚运会的排练,少林寺的登峰武术学校,在国内大型活动中,都是少不了他们精彩的表演,他们也多次到国外表演,也为中国人争了不少脸。


            三、西

       接待我们的导游是西安师范大学的老师---薜先生,他是在大学教旅游的,每年利用暑假赚点外快,在我印象中,老师的工作是单调,可他却能将业务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这点方面我到是有点佩服他,正如他羡慕我,能在业务时间写点文章。

       我送给他一本我自己出版的新书《一路上有你》,当他递出名片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大学的老师,而且是专门教旅游系的,居然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尴尬的笑了笑,虽然从事旅游也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可在他面前,我不敢太放肆。他的讲解非常到位,对历史、对人文都有他特独的一面,应变能力非常的强,原本我们是直接从洛阳坐高铁直奔华山,在我们上高铁不久,他就打来电话告之,华山因连续几天的暴雨,出现塌方事件,整个华山全线封路,好多团队在山下无法进山,于是,我们两个在电话中临时商量,立马改变行程,直接向西安奔去,在这点方面,客人还算是比较理解与配合。

       有人曾经说过,中原的文化起源于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的导游说西安是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虽然这些话河南的导游也是这样说洛阳,但是,给我的感觉西安古城的韵味远远超过洛阳,我想,这与西安政府保护文物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古都西安的气候环境并不逊于广州。我们在西安游览了历史博物馆、秦俑馆、乾陵、华清池和大雁塔。所到之处,无不透露着一种信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辉煌的,沉淀的文化底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西安这座城市与杨贵妃有太多的故事,记得我曾经也写过一篇《自古红颜多溥命,怎堪红颜祸水名》,对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曾经深深的感叹中,他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从他们身上知道爱没有年龄之分,没有伦理之分,没有君臣之分,虽然结局凄凉,却是可歌可泣。

     “华清池”,那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及唐皇家族的沐浴之地。白居易有诗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极美地刻画出皇帝和宠妃优裕的生活。华清池正是古代帝王穷奢极欲的风月场所。风流的唐玄宗虽有六宫粉黛,却难挡贵妃的回眸一笑。白居易说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是对坚贞的爱情的歌颂,人们渐渐地也就淡忘了他们曾经的辈份关系,留给大家的只是他们美丽的爱情传说。

       客人一直跟随当地导游参观,我来过多次,于是,我带着乐乐一边参观,一边和他讲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我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但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也觉得有一丝欣慰的感觉,这孩子超懂事,学起东西起来也特别的快。


       离开华清池时,我回首远望立在山坡旁的贵妃的晾发亭,恍惚之间,往事越千年,心想沐浴之后的杨玉环在晾发亭里垂下飞瀑般的长发定是很美的一种形态。然而,在半山腰,还有一个亭子,那叫“兵谏亭”,毛主席当年要求叫作“捉蒋亭”。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被枪声惊醒,慌忙中便是隐身于此,最后老蒋还是在骊山半腰被抓。


    下午我们参观了兵马俑。1974年,西安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了一座举世罕见的秦代兵马俑坑。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勘探和研究,认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当年跟随秦始皇征战四方、统一六国的神勇之军。

    秦俑馆里所见到的恢宏气势和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也的确让我们为秦始皇以强悍的武力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而佩服,也为古人的聪明才智而折服。秦始皇造三千兵马俑再现了秦王点兵的盛大场面。这在当时所耗费的人、财、物力是巨大的,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秦俑的开发为今天的西安人却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临上飞机前,每次都习惯在机场购买一些历史、旅游之类的书,一本《谁是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深深的吸引了我,大家一直认为兵马俑就是秦始皇而所造,而一个叫做陈景元的教授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首先对兵马俑坑和秦始皇陵之间的距离提出质疑,而后又对俑坑中出土的战车、兵器和陶俑提出了与专家截然不同的意见。

    陈景元认为,从古代文献上看,秦始皇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统一天下思想的君王。秦始皇不仅规定衣服、旌旗皆尚黑,还在全国强制推行小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他把天子的符传、法冠、舆乘等所使用的数量规定为六。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秦始皇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然而,陈景元认为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与真车等大的车辆中,车的轮距并不统一,而在俑坑边上出土的铜车马坑,按照真车大小换算过来时,两辆车的轮距都与俑坑中车辆的轮距不一致。由此,陈景元推测铜车马也不是秦始皇的随葬。

     并且,陈景元还认为,在历代,数字都代表着身份贵贱的等级差别。在周早有天子驾六的记载,秦始皇自己颁布法令规定天子使用的数字为六,但铜车马所使用的马匹数是四,俑坑中车辆使用的马匹数也是四。他又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陪葬坑里使用低一级的数字呢?


      而这些令人困惑的细节正好证明了兵马俑坑的主人只能是秦宣太后,而不是秦始皇。文献中记载,宣太后死于秦昭王42年,秦始皇死于秦始皇37年,这两个年代之间差了55年,所以,陈景元认为,俑坑如果从吕不韦戈所处的年代往前推5060年,正好就推到宣太后去世的年份了。由此,陈景元推断,在兵马俑1号坑中出现的5个“吕不韦戈”应该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在焚毁俑坑之前带入俑坑,后来又不慎遗失在里面的。所以,在他看来,俑坑的真正主人只能是比秦始皇早逝55年的秦宣太后。


       专家认为,兵马俑属于秦始皇的陪葬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从1975年考古队进入西杨村进行考古发掘至今,不断有出土的文物和实地勘探报告可以证明这一点。


       虽然,兵马俑坑的考古工作至今还没结束,但相信,随着秦始皇陵周边的考古勘探工作不断推进,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笼罩在秦始皇陵上面的迷雾将逐渐淡去,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将是一段真实的秦国历史,一个恢宏的地下王国。

       不管兵马俑是谁的也好,当我们真正站在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坑前时,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构筑起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千军万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他们所感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气势。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7-28 10:33 |只看该作者
去了这么多地方呀,羡慕!
好久没见瑛子,抱一下:hug: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7-28 11:58 |只看该作者
随瑛子旅游,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7-28 11:59 |只看该作者
北宋,常被历史学家称为“弱宋”,是指其军事和对外政策而言,其实,北宋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哲学、伦理,即广而化之的文明教化方面,都可说是中国历史的颠峰,是中华文化真正的形成期。张泽端的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叙述着正统史书未曾描绘的中华文明的另一面:书场、戏台、教坊、酒肆、集市、商铺,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和至今一脉相承的市民文化。

  这的确是一解妙论,而且我以为然。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7-28 12:03 |只看该作者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似乎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这一课,美术教材上也有,怎不教我心向住之。。。。。。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7-28 12:07 |只看该作者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古都西安的气候环境并不逊于广州。我们在西安游览了历史博物馆、秦俑馆、乾陵、华清池和大雁塔。所到之处,无不透露着一种信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辉煌的,沉淀的文化底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我也认为西安的历史感应该更厚重一些。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7-28 12:08 |只看该作者
《谁是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深深的吸引了我,大家一直认为兵马俑就是秦始皇而所造,而一个叫做陈景元的教授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首先对兵马俑坑和秦始皇陵之间的距离提出质疑,而后又对俑坑中出土的战车、兵器和陶俑提出了与专家截然不同的意见。

  无论事实如何,陈景元敢于挑战专家,有自己的思考的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7-28 12:41 |只看该作者
城墙下,有多少个令人叹惜的春华秋梦在无情的洪水中飘散,京华繁荣似锦的风光在沧桑中演绎各种不同的故事。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静静的来,静静的去
——————————————————
在这几句话面前楞了许久。似水流年,如何安置,方为不虚度生命。
呵,看开了,心老了,放下了,我喜欢平淡的生,踏实的活。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7-28 12:47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曾经也写过一篇《自古红颜多溥命,怎堪红颜祸水名》,对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曾经深深的感叹中
————————————————————
能否给瑛子姐姐预约一下这篇文字呢?姐姐的文字有着女性少有的理性与拓达,期待。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7-29 00:21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六星像涅槃后的凤凰,正逐步展开绚丽的双翼。带着一丝异样的激动辗转几个板块,看到很多好帖子,学到很多好知识,领略好几位好写手的风采。真正的文化氛围正在悄然形成,我真是欣喜若狂了。
一篇好文字是一位好老师,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7-29 00:44 |只看该作者
居然从这里淘到这么一篇好文,一字一句的拜读了!谢楼主:victory: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7-29 15:15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各位网友的回帖,我从事旅游业,一直喜欢写一些游记,我也愿意与你们一起分享一路上的收获与感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原文化占了好大一个比例,喜欢中原文化的厚重,更喜欢她的人文历史。当我站在秦始皇兵马俑时,我由衷的感到自豪。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7-29 15:16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曾经也写过一篇《自古红颜多溥命,怎堪红颜祸水名》,对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曾经深深的感叹中
————————————————————
能否给瑛子姐姐预约一下这篇文字呢?姐姐的文字有着女性少有的理性与拓达,期待。


马上发上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7-31 08:49 |只看该作者
身为导游而每游必记,这可真了不起!
以二十年计,山川、人文、风俗、民情……无不了然于胸,几乎就是本活百科。瑛霞客将至矣。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8-7 14:17 |只看该作者
俺来评这个。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8-7 14:58 |只看该作者
原创精华推荐22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8-7 15:04 |只看该作者
很地道的好游记 {:1_89:}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8-21 10:17 |只看该作者
中原之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到中华文化,站在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秦俑前,我有一种自豪感,中华文化精华在中原,中原文化精华在西安,这个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城的“长安”,有太多的历史等我们浏览。建议大家有空一定要过去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