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安贫隐士”陶渊明
查看: 35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贫隐士”陶渊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3-26 1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读过《五柳先生传》的人应该都知道那就是作者陶渊明自己的自传,很短的篇幅,却生动的展现了一个有着高洁志趣和独立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叛逆性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形象。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一方太守,可以说,祖辈的业绩和名望曾经显赫卓越。可遗憾的是,陶渊明8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寡母为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四年后也病逝。家道自父辈起逐渐衰退,从少年时代开始,陶渊明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孟嘉家中藏书很多,为年少的陶渊明创造了很好的读书环境。他在那个期间获得了很多知识,不但读了当时士大夫必读的书籍,还接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等。在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影响下,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由于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和主导,所以他以后在冰火两极的慨然出仕和淡泊归隐中能进退自如安然若素。   

  公元393年,28岁的陶渊明怀着挽国势以及重振家风的美好愿望正式踏上仕途,去江州祭酒。有诗为证:“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翥。”由此可见,青年的陶渊明是如何迫切的希翼能走上理想的仕途,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   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东晋后期,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日益尖锐,可以说,美好的意图济苍生的愿望在萌芽之际,除了狠狠地被扼杀在封建主力的的摇篮中,别无他法。门阀观念的板结和顽固,官场的黑暗和阴险,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突,让陶渊明感到个人力量显得那样薄弱。于是,相应的,萌生了“解绶归田”想法,并不久付诸现实。   

  可以说,在陶渊明日后五次出仕皆不利而退的境况中,其实是儒家和道家一开始不和谐的冲突。传统儒家的进步进取因素和道家冲淡自然永远不可能同时实现。所以,陶渊明在官场沉浮翻滚几次,经历了种种不堪,思想上日趋成熟,最终选择全身而退独善其身是正确的。以他那样不随波逐流不逢迎变通的性格,在勾心斗角污龊黑暗的官场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可以说,他在辞去彭泽县令时就有了退隐田园的想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篇脍炙人口的《归去来辞》无异于他对官场的诀别书。通篇言辞深切,没一丝一毫留恋,对曾经宦海浮沉放逐的深刻自责和对此刻及时觉醒的欢欣,都深深地蕴藏在字里行间。那种急切的想抛离尘杂,返归自然的心态一览无余。   

  可以说,就文学造诣来说,陶渊明离开官场退隐田园是正确的,因为那些读来让人口齿余香的作品大多作于后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权力争夺相互勾结和奔走钻营,诗人的心纯净而淡远。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千百年来醉了多少读书人啊!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逍遥至西荆……怀役不遑寐,中宵上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对仕途彻底的厌恶之心和对田园与生俱来的皈依情结,42岁那年,陶渊明彻底和经济仕途断绝。从此“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但他直至晚年也并没放弃正统的家族儒家文化,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在《读山海经》的组诗中,通过对神话人物夸父、精卫、刑天等形象不甘淫威压迫,拼命反抗的精神高度赞扬和歌颂,来表达自己其实心存刚毅,致死也不改初衷的悲愤不屈之情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关于陶渊明三番五次的入世与出世及最后的彻隐,后世皆争议不休。窃以为,也就是当时严酷的现实所迫,包括自己真性情的主观控制。不同于那些沽名钓誉的假隐之辈,他是真隐。隐其身,隐其文才但留其精气神。因为他的安然归隐,就是对当时黑暗官场政治的一种反抗,一种背离和深痛恶极。后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让人看到陶渊明的清高和铮铮的骨气。   

  以现代经济价值和个人效应价值来说,陶渊明其实也就百无一用之书生。官场不趋炎附势倒还能博得喝彩连连,可归隐田园却不是侍耕能手让人叹息。因为出生书香,没稼穑经验,一家人一直过得很贫困。在他44那年,一场大火将茅草屋和有限的家当烧得干干净净,雪上加霜,从此他们一家生活更是艰难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极其贫苦的生活让诗人对原始生活那种友好无争,衣食自给,没现实的压迫和纷扰的简单怡然的美好情景充满憧憬。所以后来有了名篇《桃花源记》。   
  
  不可否认,陶渊明的气节和才华受到了很多名家的敬仰和崇拜。孟浩然、李白、欧阳修、苏轼、白居易等都盛赞之。尤其白居易赞其品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苏轼评说其诗作: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余以为千言万语皆假词,独白公与苏公之语妙绝。细品此两句,千载之下,仍然令人怀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1-3-26 17:24 |只看该作者
没人理我自己坐沙发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3-26 21:15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梅苔儿。近来写作风格有些变化哈。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3-28 09:09 |只看该作者
很文化的文章.但我以为.他非安贫,而是被安贫.
也许,正是他的不安贫才成就了他独特的体会,才有他的文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3-28 21:58 |只看该作者
再读一遍,还是喜欢梅苔儿的这组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