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莱子 于 2010-2-10 08:36 编辑
冲沙、童年游戏及其他(杂文)
东莱子
记忆里,故乡的小河始终流动着童年的欢乐。
夏日,每每山洪过后,溪水很快就平静了,清亮了。
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便是垒沙坝、冲沙山。
七、八个孩子分成两拨,一拨人多,垒坝,堵住溪流;另一拨人少,堆山。孩子们都知道,堵住一脉流动的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尽管那水柔柔细细,蜿蜒一带。
孩子们的呼叫洒满了河道。原本黑乎乎的小手、双臂被溪水、河沙淘洗得如同一根根藕节。等到沙坝从合龙时,溪水变得湍急了。此刻,连堆沙山的伙伴也加入了进来。虽说,两拨人属于游戏中相互对立的双方:完全冲垮沙山,为垒坝方胜;如沙山依然,则堆山者胜。
“一、二——走!”孩子们齐声呼叫着,一起推动着沙堆,完成沙坝的断流蓄水“工程”后,便开始巡视、加固、加高,直到形成一个小小的湖泊。等到沙坝确实忍受不住“湖水”的压力时,“孩子王”才发布命令:
“开始冲山——”
开闸的溪水确也有几分汹涌,直扑沙山而去。
至于,沙山是否冲得无影无踪,或者依旧岿然不动,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欢乐。
或许是童心未泯吧,我偶尔会想起童年的游戏和早年的欢乐,在网游的今天。
在童年的游戏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流动的水是很难堵住的。除非耗费巨资、动用现代工具,类似三峡大坝一样,创造出一个“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民意、舆论,亦如溪流,宜疏不宜堵。
最近,说贾平凹的《废都》解禁再版,云云。其实,禁与不禁,也只是个名义。我记得,我读那本书的时候,正是“禁”得紧时。我也知道,凡书,一经“禁”了,反而会“禁”名大躁,“火”得一塌糊涂,更加激起人们先睹为快的欲望。如《灵山》、《毛泽东身边的医生》等等。“禁”的直接受益者倒是那些专门从事盗版的书商们。何况,一个完全开放了的国度,“禁”之难行,则可想而知了。国内“禁”,境外畅通无阻,海关是很难关得住的。
于网络“社会”,亦然。我觉得,网络确实是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或者叫着现实社会的虚拟版。要想在网络社会里追求舆论一律,是很难的。况且,我们也在舆论一律上吃了太多的苦头。其实,表面上的舆论一律,又有多少价值?既不能作为决策参考,又不能当饭吃。正像马英九一样,一边被人骂着“混蛋”,一边主持救灾高层会议一样。
我们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网络民意,都在网络上与普通网民进行过交流。这是一种开放、开明的象征。或许,以网络的方式来表达民意,很可能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种方式。
是邪?非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