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3| 7
|
放一种美德随波逐流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6-14 13:15 编辑
2287年前,三闾大夫屈原带着满腔幽怨自沉于汨罗,他那凌空的一跳,惊艳的同时,也让水承载了千年的重量,从此在每年的这一天,一种文化便如流水滔滔而来。 我读屈原,总会思考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水而不是上吊? 水对屈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为何对水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要去拥抱水,而不去选择其它的方式。 在《怀沙赋》中,屈原似乎给自己说出了投水的理由,他之所以抱着必死的决心,怀石而投江,就是想要把灵魂寄托水魂,让它们带他随波逐流。 在《史记》他的传记中,他自己这样解释:我宁愿投身长流的江水,而葬身江鱼的腹中,而不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他要把清白放逐于水中,让他们自由的流淌。 那么“水者,何也?”让屈原如此可以托身,水乃“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先人早就明了于心。 其实屈原投江,并不仅止是在消灭自己的肉体,让自己的魂灵有个干净的去处,还有最最重要的一层:让自己高贵的品质像水一样浸润万物、万古流淌,让一种高贵的品质如水一般穿越时空、光灿日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这句话是说具有最高尚的道德的人好像流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流到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可以来体现一个人的高尚人格的,它柔弱,但“自古柔仁伏暴强”;它总是流向最低的地方,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它滋润万物而不争,这种柔弱兼下,就是一种道性,一种高尚的品格。 因此,屈原托身与水,应有此中深意在焉。 老子在第八章中接着说了“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即一个人的行为应该象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象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象水一样准平有信;为政要象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象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象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 其实老子最后关于水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这是水之为水的最基本的原则与精神,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么就可以顺生(张中行《顺生论》)。 屈原生前是一直在争的,但却屡争屡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也许他最后选择水作为归宿,在其身后,是不是把一种反思留在了里面,让后来者去破解呢? 想起了太史公的感慨:屈老夫子啊,你如果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给你口饭吃呢,何致如此啊! 何致如此呢?我想,他就是要留一种忠诚镜如水面吧,就是要放一种美德随波逐流,就是要让一种“上善”如水般奔涌向前。 100614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总是编辑不好,这是六星最烦人的地方!选择好了字号,结果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怎么修改都修改不过来,大的大,小的小。
| |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