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0-3-19 19:48 编辑
尼采丢不下那根鞭子
尼采并不是仇恨女性才写出“回到你的女人身边,带上你的鞭子”这样看起来充满暴力和威胁的话。按照我的理解,人一旦进入所谓的“爱情状态”大都是心智不是很清醒的。相爱的人什么疯狂的山盟海誓都可以随意抛出,只要能打动对方,什么煽情,什么有蛊惑能力,就说什么。古代人如此,现代人亦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
尼采追求露.莎乐美的失败,其实就是他情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已,他这边烧火棍子一头滚烫,那边莎乐美小姐不屑的一吐珠唇:我们只是精神上的志同道合。得!就这一句话,弄出来柏拉图的“精神恋爱”来了。按照现在的分析,莎乐美其实很仰慕尼采的才华,而且聪明绝顶的莎乐美也看透了尼采将是她成功的一个很好的垫脚石。但是,其貌不扬的尼采,确实无法让青春貌美的莎乐美春心萌动。所以,后来她拒绝了尼采,而投向当时并不有名的,而且还是病恹恹的青年诗人里尔克的怀抱。当然,这莎乐美小姐绝不是“一般战士”,她不仅仅在精神上和尼采神交,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是很投缘。
现在回味尼采的这句名言,你会感受到一个失恋的男人的恶毒诅咒,或者是一种对女性的愤怒和煽动。大师柏拉图反复倡导的对主体的神性提升、超越肉体的精神恋爱这一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把他当成超凡脱俗的圣人去看待。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显然尼采不会接受柏拉图的劝告,他需要和莎乐美有肉体上的实质恋爱。你可以理解为尼采更渴望的是一种雄性的原始的占有和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没错。当然,只是把尼采当成精神愉悦对象的莎乐美小姐人家也没错。理想主义的圣人柏拉图,没办法让他的后辈们恪守“精神恋爱”的操守,这也毫不影响尼采成为哲学大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疯子。何况《理想国》那毕竟是柏拉图精神理念里的一个完全不着边际的东西,哪里有尼采来的更实际一些?
按照现当代人的恋爱观,尼采毫无疑问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而柏拉图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大约就和部分现代人倡导的“无性婚姻”有点象。有爱无性,真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欲望上的折磨啊。当然,现代人所谓的“网恋”有点柏拉图的意思,隔着千山万水,相对两台机器,用文字或者是图片交流着,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但是,现代人总是实际的多一些,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那网络可就不管用了。也就有了那么多五花八门网络恋爱引起的是是非非的故事。
现在要回到一个话题上,那就是尼采如果活着他会放下他的鞭子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尼采依然活着,面对今天这个嬗变的时代,他不仅仅不会放下他的鞭子,而甚至会握起防身、决斗、自卫的猎枪。莎乐美成就了尼采,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对尼采来说也算是失之桑榆,补之东蓠了。这个世界总是很公平,哪能让你尼采一个人“革命生产两不误”?
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麦田里,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麦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摘不到。”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这就是婚姻。”
可惜的是苏格拉底这么教育柏拉图,依然没把他从理想中拉回现实,倒是他们身后那个叫尼采的后辈来的更实际一些。他是看见饱满金黄的麦穗儿就毅然出手,采不到他就会严厉责怪自己,并忠告他人:下次到麦田的时候,记住啊,一定要带上锋利的采摘工具。
向切合实际的尼采同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