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几篇读后感
查看: 65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篇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18 1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5-9-19 07:59 编辑


只读过的几篇,草率写几段读后感,自知写得不好,说得不准,自忖几个作者会海涵,也就不好拂小城的雅意,好歹作个评。至于推荐么,实在难以定夺。25,27,29,33,35好花已经迷我眼,要么都推荐,要么都不推荐,反正我是说不准。



昨天傍晚朋友催我一起去听琴,读后感越写越短,而且没有推荐。早饭时又作如是想:

优点则人所共读
而我所指的缺点很可能是我个人的偏好甚至偏见。记得前两年六星征文里有一篇写村厕的小说,获高赞高奖,我当时以为叙事不可信,其视角与《台风如果来临》同出一辙。以此我知道很多人包括写小说的都不认同我的看法。

所以说,虽然不合规则,考虑一再三,我还是同时推荐5篇:25+27+29+33+3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18 18:59 |只看该作者





21《弈心剑谱》读后感

“武”,很难用文字描写。古人写武艺,一般会写“力,象,气,义,神”六个维度。略摘数段,对照可知《弈心剑谱》飘浮于语言,未能见力,亦不及气象,更难求义与神。

《史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水浒》:“洪教头吐个门户,唤作‘把火烧天势’;林冲也吐个门户,唤作‘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虬髯客》:“一道士与刘文静弈,虬髯客入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哉。救无路矣。’罢弈请去。既出,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

《三国演义》:“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聊斋》:“沙回子得铁布衫大力法,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曾在仇公子彭三家,悬木于空,遣两健仆极力撑去,猛反之,沙裸腹受木,砰然一声,木去远矣。”

《史记》:“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遂伏剑自杀。”


《阅微记》:“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遂厚赠遣之。”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18 19:00 |只看该作者




25 《二舅》读后感

我,二舅,王叔,舅姥爷,几个人若能共晤一室,围炉话桑麻,稍加裁剪,便可称好小说。现在只是我复述二舅的话,是街谈巷语,是小说素材,还称不上小说。《二舅》篇有些古人笔记小说的影子,皆以街谈巷语为引子。然而笔记小说如《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一旦引入正题,立刻隐去街谈巷语的语气,完全进入史传的氛围。

二舅这个人,人品高尚,事迹感人。若论形象,则不够饱满,盖因作者匆匆成文,尚未谋小说之布局耶?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18 19:01 |只看该作者





27,《吃席》

这也是个听来的故事。故事是听来的,不论几百里之外,不论几十年之内,听来的故事都可以融汇在一篇之中。虽然在一篇之中,却往往又隔一层墙,总能感觉这个故事是隔墙听来的,或者隔马路听来的。

为了解决这个隔阂,小说家往往会把“听”改成“看”,把听来的故事写成好像某人亲眼看见。不管在什么场合发生什么事儿,总要写成某人在现场亲眼看到一样。此时就需要一个或几个“视角”。

“丹丹看着冒着热气的碗,抽动下鼻子,苦香苦香的”

这句话是誰的视角?因为能闻“苦香苦香的”,常识以论必定是丹丹亲眼所见;然而“妈妈可没这么热情过,眼皮也从不对她撩起,碗菜往桌上一放,谁也不说话,两个人就你一口我一口的吃喝起来,谁也不会给对方夹一口,今天的热情让丹丹有了些警惕”,接下来的这段话却又不全是丹丹的视角。

“妈妈见女儿看着那带颜色的水发呆”,又改成妈妈的视角。

举这几句话说明,这篇小说的视角是混乱的。小说里,主要有作者全知视角,次有常军视角,还有其他零碎视角,如丹丹妈妈,如村委妇女主任,如丹丹后妈,这些视角统合于作者的全知视角。这种统一是抽象的,实际上是分散化的视角,极易抹平事情本该具有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使故事不再饱满甚至流水账化。我不会写小说,偶尔写一篇也常有正在说的种种情况,现在借机再反思,也不知对不对。

略过上述猜测之言,但论听来的故事,本篇确实很充实,饱含悲悯。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18 19:02 |只看该作者




29,台风如果来临

看见这篇小说题目,想起一篇美国短篇小说来,32开本有二三十页,按照中国分类也算是中篇。开篇读前,滚鼠标看见很长,担心自己读不完。结果是一口气读下来,发现与我读不懂的那篇美国小说完全相反,顺畅,明快,充实。但是很遗憾,本篇有一个大毛病。

“午夜十二点……他决定再次去巡查。  当走到办公大楼正面观赏鱼池边时,他突然看到办公楼三楼楼梯间,立着一个人影。”

“再不放,你只有死路一条了。这么大的风,谁都听不见,谁都不会来救你!”

从“午夜十二点”到结尾“他轻轻地说了一句:‘台风终于来临啦’”,都是不可信的叙事。通篇是卫小兵的视角,而卫小兵已遭刺杀。“这么大的风,谁都听不见”,然则作者从哪里获悉此事而赋成小说耶?

与此类似的叙事玄学在《左传》里已出现,详见鉏麑刺赵盾。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本篇视角表面看非常简洁,却意外中断,于是不得不再次提及《左传》:鉏麑触槐而亡而赵盾一直蒙在鼓里,则刺客事如何活灵活现地传入左丘明笔下?以我好高骛远的眼光看,还看不准,也说不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18 19:02 |只看该作者
写好中文离不开《史记》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18 19:03 |只看该作者




33,阿祥的故事

杨逍很谦虚,直接以“故事”自题。这篇确实是故事,很紧凑,很充实,通篇以意行文,又自有一种义气。可是缺少一个街谈巷语的传小话的人,所以还不能说是小说。我冒昧提个意见:

把嫉妒阿霞的某个姑娘阿彩设置成阿祥常去喝酒打牌的门店的服务员,街上发生的事情都由她来蒐集去传播,故事里的事都是出自她的口与眼。杨逍可否隐隐约约地写及阿彩追阿祥,嫉妒阿霞,撺掇阿强追阿霞,以便得意于阿祥,于是铺垫最后的场面?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18 19:06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18 18:59
21《弈心剑谱》读后感

“武”,很难用文字描写。古人写武艺,一般会写“力,象,气,义,神” ...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18 19:12 |只看该作者





35,愤怒的母亲

前五段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聊斋之趣味。后两段则类似“异史氏曰”也者。

这篇颇有厚味。只是秦夫子笔意也厚,缺些文人的放荡耳。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18 19:32 |只看该作者
段子的评,总会有一种奇特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荐与评,荐是结果,评是过程,推荐的结果,心中早已有评。限制推选的篇数,是为了后面的工作量不至于那么大,当然,无法割舍的文章,可以多入选,篇数可以做弹性增加或减少。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9-19 07:28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18 19:00
25 《二舅》读后感

我,二舅,王叔,舅姥爷,几个人若能共晤一室,围炉话桑麻,稍加裁剪,便可 ...

  谢谢段教授,能读此篇并诚恳指出不足!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9-19 08:02 |只看该作者
秦川梦回 发表于 2025-9-18 19:02
写好中文离不开《史记》




前四史都好

旧唐书也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9-19 08: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18 19:03
33,阿祥的故事

杨逍很谦虚,直接以“故事”自题。这篇确实是故事,很紧凑,很充实,通篇以意行 ...



   通过它人叙述,因视角问题,很多细节没法展示。

   阿强那晚故意找茬,想压制或降伏阿祥,他当然知道二人关系。小地痞就这样,打老太婆是为炫耀残暴和武力,杀鸡吓猴,一般人都会害怕屈服;偏偏阿祥不怕,一是天生的正义善良,二为了增加阿祥出手动机,前文还设置他看到老太婆想起了奶奶,因此更见不得老太婆受欺负。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9-19 09:02 |只看该作者
嘿,果然前后呼应了。
给你点很多很多赞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9-19 09:08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18 19:12
35,愤怒的母亲

前五段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聊斋之趣味。后两段则类似“异史氏曰”也者。

许久不见,岁月静好。

多谢指正——2000年之前我的很多练笔习作,模仿痕迹凿凿,一些还是四不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