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个过于精明的昏君,这一点在他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中很明显的可以体现出来。
在平定大小金川时的苗民叛乱时,苗民和云贵的盟友修了一种很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碉楼细长瘦高,有射击孔,可以储存大量的弹药和物资,不怕围困,难以攀登,因为大小金川碉楼林立,有上千座之多,导致清军在碉楼面前损失惨重,不仅损失了上万的士兵,而且两次平定大小金川耗费军费7000万两。最后还为此培养了善于攀登的健步营......。
那么问题来了,即便是在康熙评定吴三桂叛乱的战斗中,双方都已经使用了威力强大的可以轰开城墙的大炮,碉楼作为一种固定的,瘦高的建筑,就照着中底部用大炮猛轰,一个碉楼根本扛不住太多的连续炮轰,那完全是死靶子。甚至于,在当时清朝的武器库里,还有戴梓为评定三番发明的开花炮,用这些装备打碉楼,怎么都不可能耗资7000万两白银。即便是乾隆皇帝当时从外国购买威力更强大的火炮,也比靠冷兵器加无法撼动碉楼的小炮要划算的多。
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更不可能算不明白帐,可是他宁可花冤枉钱,耗损国库也用原始方法打仗,为什么?
我觉得他就是怕科技带动民智,民智带动汉人的民族觉醒,从而彻底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在发过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以后,乾隆皇帝深受触动,大开历史倒车,对教育实施大规模的减少私塾策略,强力推行愚民政策,甚至打仗都不用先进武器,可叹不到100年的时间,让强大的大清变得积弱不堪,饱受列强欺凌,甚至被弹丸小国扶桑肆虐了14年,可叹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