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星期。教材是发了,教参是去年的。至于指导丛书——即练习册——就杳无音讯。初时以为是教务繁忙,给耽搁了;后来风闻,这学期原就没有此物。
不免愕然:教材与练习册,向来如影随形,怎么说没便没了?
未几,一纸通传来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十严禁”明白卡》,洋洋洒洒一大片,无非是不许评议推荐选用教辅资料云云。
向来有“一科一辅”之说,如今只见“科”不见“辅”,还有理有据“十严禁”,就有点想傻眼。前几日尚有家长传授经验,谓须“刷题、刷题、刷题”,方能在试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今题既不题,又将何处去刷?
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家长和孩子,就……一言难尽。单凭课堂讲解能学到位的几率多高呢?以“百之一、二”来形容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此一来,教育公平何存?
跟得上节奏的家长呢,则各为其政,纷纷购备教辅,品类五花八门,版本新旧杂陈。那么,问题来了:未经教师择选指导,良莠不齐的那些题目,真能使人融会贯通么?教师们面对散兵游勇式的学习,又怎可能做到一一指点?
教辅“十严禁”本意大约是好的。毕竟材料泛滥成灾,的确加重学生负担,也使教育染上铜臭。特别是有些学校与书商勾结,强推劣质教辅,家长敢怒不敢言,学生苦不堪言。教育主管部门出手整顿,原在情理之中。
然,“严禁”之后呢?似乎又走入另一极端。从前是多多益善,如今是一刀切地“尽益善”,连必要的练习材料也没了。教育之事,关乎莘莘学子,需要平衡,更需要理性,如此忽左忽右横跳,到底是要闹哪样啊?
想起古人所言:“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是如此理论吗?还是传说中的教育新导向:让学校教育退回到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范畴,精英层面的教育交付给家长们掂量、选择,负担并完善?
可提倡素质教育,破除“题海战术”,没否定必要的练习吧?
教育不能没有考核,考核不能没有练习,此乃常识。没有适量的练习,知识如何巩固?能力何以提升?将全部练习材料一并清除岂不是因噎废食了?
这是个怎样的教育现状?家长们天天蛐蛐教育、蛐蛐教师,有人甚至恨不得取而代之。岂不闻教师们也想蛐蛐?只动辄得咎,惹谁都惹不起,不得不三缄其口罢了。
是矫枉过正?是教育新动向?抑或什么都不是,仅仅是一场形式主义的狂欢?
站在理性的层面,我如斯作答:时间是公平的,它将会给出答案。可孩子们的青春呢?就在扮演小白鼠的过程中悄然流逝了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真实的现状却是:一线教育人在“准”与“不准”的泥潭努力自保并自救,在各类非教学任务里马不停蹄并疲惫不堪,找不回最初的信念和方向,连同热情,连同梦想……
他们说,怎么办呢?他们又说,就这样了吧。我说:嗯,只能这样了。他们,是我的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