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8-27 11:51 编辑
也谈范曾——不少男人是被下半身思考害了 文:公理力
有版友正在讨论范曾这个话题人物,碰巧,公某多年前就领教一篇对这位大师的深度报道,还残存些许碎片化印象,也随便聊几句吧。
范曾,堪称书画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大师”,其画作大约属收藏界宠儿那种。至于现在,随着人设的崩塌,其作品价位是否缩水,就不清楚了。
范曾当年的形象可不是这样。大约是1980年代初,公某还是书生一枚,偶然读到报告文学名家徐刚深度报道范曾的一长篇报告文学,留下深刻印象。
徐刚如何定位当年还没多大名气的范曾呢?
作者首先对人才做了一番分级宏论,大意曰:芸芸众生中有人才、大才、奇才、天才、鬼才,范曾是作者口中的最高一级:鬼才。
不用说,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渲染此人为啥堪称鬼才。一般性文字表述,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诉诸形象画面——尤其与顶尖名家相关联的形象,则是读者接受人物的最有效途径,成功的作家无不长于此道。当年,徐刚的一个形象“输入”,就让公某刻印在了脑子里,直至今天。
范曾究竟多有才呢?徐刚“复述”了某位名人给他讲述N年前的一个画面。
某日他登门拜访郭沫若先生,家人开门请他入内后,他被惊到了,他看到郭老正趴在地上写着什么。趋近才看清,老人正在一丝不苟地为一副画作题字呢。来访者很是好奇,是哪位名家大作,能让郭老这个级别的大学者一大早伏地为其题字呢?
一问才知道,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中央美院临近毕业的学子,名叫范曾。
除了浓墨重彩范曾的鬼才,徐刚也提供了一些这位画家年少轻狂、恃才傲物的趣闻。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当年,范曾在中央美院读书时,有一犯众怒的名言:美院的女生不是马铃薯,就是土豆。言下之意没一个能看上眼的。
此话传到了美院女生耳朵里,无需想象力,当然引起“公愤”。
有意思的是,范曾后来娶的第一任妻恰恰是美院同学。有一回同学聚会,酒桌上,有老同学一脸天真地问范曾:你娶回家的那位究竟是马铃薯,还是土豆呢?
以上凭记忆写下,具体细节或有出入,但大意不会错。
但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位大师屡有负面新闻见诸于网媒,诸如夺了朋友妻、悼念亡妻自吹遭群嘲、娶小50岁娇妻等。不久前,更曝出所谓娇妻卷走20亿失踪等狗血剧情……
一位号称鬼才的大师,其人设就这样垮了,着实令人扼腕。
问题是,这全是当事人的错吗?未必。舆情恐怕也有值得深思之处。中国文化中有不少顽疾,就包括树大招风,出头的橼子先烂等。总有人对名人提出不能有任何缺点的圣人般高要求,尤擅长于拿高倍显微镜审视。
如续弦娇妻这种事,只要双方自愿,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名嘴李敖当年在评论网民诟病杨振宁娶娇妻时就曾说过一句大实话:82岁娶28岁是每个男人心底的梦想。
至于范曾悼念亡妻文中提到自己的巨额捐赠等,只要事实无误,也就没啥好指责的。
当然,公某也不认为这位大画家自身没任何问题,生活做人方面有硬伤,恐怕也是不可否认的,网媒已经曝出的一些事例,就足以佐证。
那么,一位年轻时就获郭沫若这等重量级大家认可的鬼才,前程不可限量,自尊自爱自重理当属“题中应有之义”,甚至自我期许高到不可一世——如狂言几年内比肩唐宋八大家等,何以在做人上栽如此大跟头呢?
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动物性所致,即生理层面的荷尔蒙“作祟”。
某时、某个阶段的“下半身思考”——包括看上去不那么露骨的爱情追求,均可能因触及道德底线或挑战公序良俗而坏事。范大师付出的是人设代价。付出更大代价的也不乏其人。
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一漂亮歌妓陈圆圆,不惜引清兵入关,不说民族罪人,至少是明朝历史罪人。
值得一提的是,纯洁如柏拉图式爱情——完全“屏蔽”荷尔蒙影响——在现实中恐怕是不存在的。真正的爱情也难免伴随“下半身思考”这个基本因素,甚至构成爱情的基础之一。
老话讲,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有把责任完全归于女人的封建观念“女人是祸水”,200%错误无疑。
如果非要说男女之事中有祸水,这个祸水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真正的祸水和罪魁祸首是荷尔蒙。
而客观地看,一般而言,较之女性,男人对荷尔蒙的控制力似乎更弱,更容易成为其“俘虏”,而导致“下半身思考”。
因之,与传统封建观念相反,男人的荷尔蒙更“危险”,男人才是坏事的更大责任者。 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抱怨“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事实也表明:人世间不少男人是被下半身思考害残了!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强奸犯几乎都是男性,就很说明问题。尽管两性体力、生理构造、社会角色定位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于荷尔蒙祸水之严重,最后,再举两个例子(后一个有争议)。
民国初期北京大学名教授辜鸿铭,在西方世界的名气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这位恃才傲物、特立独行、脑后留着小辫子的奇才,并非满清遗老遗少,实际上从小在西方长大,在欧洲多个国家接受正规教育,通晓十几种语言。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娶了多房姨太太。对此,他还有自己一套理论:男人相当于茶壶,女人相当于茶杯,一个茶壶不能只有一个茶杯,必须得有多个……
宋朝的朱熹,是集理学(儒学的后世演变)之大成者,中国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创建者,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念的提出者,钱穆尊崇朱熹,更将其列在孔子之后第二人。
然而,在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奏章中,引用了《劾朱熹省札》中的说法:朱熹“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冢妇不夫而自孕”。意指朱熹诱拐了两个尼姑为宠妾,每次官位调动,都带在身边,朱熹还扒灰儿媳,至其在家守寡却怀了身孕。
但此公案只有并非那么可信的孤证,未见其它文献印证,更不见官方正史佐证,应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