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人们熟知的一个故事情节。大意是:东汉建安四年春夏之交、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在小亭置酒宴请刘备,以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谁知老谋深算的刘皇叔早有提防,他最终以巧言作答,消除了曹操对自己的怀疑。
小说原文是这样的:“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此时天将大雨,阴云密布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龙挂。曹操借题发挥,以龙作比与刘备讨论天下英雄。是为“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么,这里的“煮酒”是何意呢?是将青梅放到酒里煮吗?我想,这样理解的读者不在少数。其实这种理解是没有细读原文,或者说是习惯性的望文生义。
事实上,“煮酒”的“煮”字,在这里并非动词,而是形容词。“青梅”、“煮酒”分别是两种不同的食物,“青梅”是下酒物,“煮酒”是一种酒的名称。将“煮酒”理解为就是给酒加热,显然是错误的。
有文献记载,宋代的酒主要分为生酒、煮酒两大类。杨万里《生酒歌》说:“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雪,煮酒不如生酒烈。煮酒只带烟火气,生酒不离泉石味。”由此可知,生酒颜色是白的,煮酒颜色是红的。
酿造煮酒大约初始于晚唐时期的岭南一带。元代以前中国还没有高度白酒,那时候酿的都是低度酒,南方天气热,低酒精度的熟酒容易变质。于是,人们就把酿好的就装入陶土酒瓮中,用火加温杀菌封贮,这就是所谓的煮酒。
那么问题来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有没有“煮酒”呢?呵呵,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那时候有没煮酒还真不好说。《三国志》里有关这件事情的记载很简单,陈寿是这样写的,曹操在一次饭局上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能够称得上英雄的人物,唯有你刘备与我曹操啊。至于袁绍之流何足挂齿!’此时刘备正在吃饭,他听了曹操这番话,一时惊恐的将筷子、勺子等餐具失手掉到了地上……”这里即没提到青梅,也没提煮酒。很显然,所谓“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里的青梅、煮酒,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文字好看而虚构的。
不过艺术高于生活,而源于生活。饮煮酒始于晚唐盛于宋代。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明初时期距宋代不远,应该还延续着饮煮酒的生活习惯。大概也是缘于此吧,他就把这种习俗写进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了。
饮煮酒是唐宋时期的风俗习惯,那么以青梅佐酒是否真实呢?答案是肯定的。
据说煮酒一般是头年腊月里酿制、封贮,来年农历四月初开坛饮用,此时恰逢青梅初成。前文说过,古人饮用的是低度酒,无需大鱼大肉为肴,他们常以青梅、黄柑等水果下酒。鲍照有诗:“忆昔饮好酒,素盘进青梅。”如此看来,以青梅佐酒至少在南北朝初期就已经风行。
古人食用青梅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是佐酒还是单吃,大都会蘸盐。南宋陆游诗云:“青梅旋摘宜盐白,煮酒初尝带腊香。”读了这联诗,不禁会令人联想起周邦彦《少年游》中的句子:“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词句美则美矣,但“纤指破新橙”与“吴盐胜雪”有什么关联呢?
忽然想起了北方人吃菠萝须浸盐水的情景,浸了盐水的菠萝就不会酸的让人难以入口了。青梅、新橙都是味道偏酸的水果,猜想古人拿来蘸盐食用应该也是为了去除部分酸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