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德弗特洛斯 于 2025-8-25 14:29 编辑
眼前这本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作者李不白,我百度了一下李不白这人,他专业是学地理的,而且是专攻地图学,由此从地理这个角度来审视历史。此人著作不少,写过《麒麟台》等历史题材作品,在本书写作前,写了《透过地理看历史重构中国历史》,看来有了经验,胆气壮了,想搞个大项目,于是就有了本书。
作者是地图学专业的,所以本书一个特征就是地图很多,都是彩色的,翻阅之下让人有点眼花缭乱。再一个就是作者大包大揽,一支笔信马由缰,最后写到东亚,连带明末郑成功攻下台湾,后清朝收复台岛、俄罗斯扩张、清朝硬杠签下尼布楚条约等,这些看来其实应该划归《透过地理看历史重构中国历史》这本书,大概作者写后意犹未尽,于是在大航海中又添加这些内容,篇幅实在不少。
写大航海,作者首先还是从希腊罗马的历史一路捋了一遍,至少大航海的起因要交代清楚。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船要到第五章之后才启动航程。除了历史因素,其他一些我觉得也是应该有所交代,比如当时西方的科学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天文、水文知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介绍一下。没有航海的仪表设备如罗盘、星盘,摆脱近海航行谈何容易。当然那时在十五世纪,教会势力如日中天,科学水平还很有限,哥白尼的日心说要在十六世纪才传播,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的苹果更要往后排,十五世纪初压根就指望不到。但现在有句话怎么说的---先完成再完善,先做成狗屎,再精雕细琢。迪亚士、达伽马就这么启程了。顺便说一下,迪亚士、哥伦布能够启航,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计算出现错误,将地球算小了,将航程计算短了,如果算出正确的路程,他们吓死也不敢出发。
那个时代的造船科技也应该提一提,中国汉字中,带"舟"字偏旁的字真不少,什么艨艟、舶、舢、舰、船、舸、艏、舵等等,足见船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世界造船历史中,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造船技术都有特点,有一句俗话叫各马各扎,各庙有各的菩萨,毕竟造船技术不是亚洲古汉人一家所专擅。尤其在海洋上尽情展现了各个民族在造船方面的才能与智慧,是海上的贸易与战争,使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造船技术才蓬勃发展。
无论是探险还是征服,武器肯定要携带的。最早的火绳枪太落伍,装弹太慢,还不如南美野人的毒箭更有杀伤力,直到燧发枪发明,才显得火器的优越性。随着世界探险全面展开,火炮上舰肯定是势在必行,早期上船的加农炮已经彰显了足够的威力,后来的红夷大炮的威力就更加惊人了。郑和的宝船尺寸很大,姑且认定长达一百米,但显然还是平底的沙船模式,上面载员很多,且装有火炮,但我想火炮只是自卫,并非攻城拔寨的武器,毕竟宝船并非战船,总的说来宝船还是冷兵器时代的产品。火炮装船技术成熟要在一百年之后,英法两国造出了火炮风帆战舰,船开始越造越大,长度开始达到五六十米,火炮动辄上百门,从此,地中海以致北海之上开始变得硝烟弥漫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