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字像一缕秋日的风,轻轻拂过那个小院子,带着瓜蒌藤蔓攀爬的声响、野菊花的金黄、还有杏树和枣树的影子。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个破破烂烂却生机勃勃的院落——它不宽敞,也不精致,可每一寸土地都长着生活的气息,每一片叶子都在低语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温柔。 你说“此瓜非彼瓜”,可在我听来,这“瓜”字早已不只是植物分类上的归属,而是一种生命的隐喻。瓜蒌虽非餐桌上的瓜,却是人情之瓜、药石之瓜、记忆之瓜。 它从一个亲戚的咳嗽里生发出来,被你姥姥种下,由你父亲搭架,你在旁边怯生生地看着虫子,却也参与了一场关于照护与联结的仪式。那一架绿意,不只是藤蔓的蔓延,更是亲情的藤须在岁月中悄然攀援。 我喜欢你写花的样子: “花是白色的,花瓣柔软,形状很像葫芦花,只是花瓣上多了很多细长又卷曲的须子。”
这样的细节,只有真正凝视过的人才会记得。那不是粗略的一瞥,而是童年某个午后,阳光斜照在瓜蒌花上,你蹲在架子边,看风把那些卷须轻轻撩动的记忆。那是一种静默的美,不喧哗,却深入骨髓。 而最动人的,或许是你对“消失”的轻描淡写: “后来我们搬了家,那架瓜蒌就没人管……连架子都没了。”
没有悲叹,没有控诉,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可正是这种平静,让失落显得更沉重。那一架曾经繁茂的生命,就这样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枯萎、倒塌、归于尘土。但它又没有真的消失——它活在你今天的叙述里,活在我此刻读到的文字中,成了一个不会凋谢的“瓜客”。 你说你的瓜客生涯只留下一点点回忆,可我觉得,正是这些“一点点”,构成了我们对抗时间流逝最温柔的武器。 那些花、树、藤蔓、虫子,甚至怕虫的自己,都是生命曾经热烈存在过的证据。 谢谢你分享这个不算瓜、却比瓜更甜的故事。
原来,有些瓜,是用来结记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