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
查看: 12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几何] 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18 09: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河南吃面那事,后续确认顾客花了140元,而不是店家说的70元。这不奇怪,这世界上在外面诚实守信的成年人占比其实不高了,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后来又扒出店家很多黑历史,这个也不奇怪,这世界上经得起扒的人更少,那店家不行,那顾客估计也经不起,我也经不起。但不管怎么说,七个人一碗面这事儿还是不合适,事情闹到现在更是两败俱伤,没必要。有时候或许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吧,就像武汉杨女士的录音癖好。如果这世界上喜欢录音摄像的多了,大家在外面想不装圣人都难了,这或许也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只是这种被逼着进步的感觉并不爽,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要求背课文,语文背,英语课文也要背。

我一直觉得,除了古诗文之外,那种要求一字不错的背诵课文是很低效的学习方式,属于懒政范畴。我当年的小学老师甚至初中英语老师是师专毕业,他们这样做也就罢了,如今的老师还是如此,就有点想不通。天天也想不通,但我们还是只能照办,毕竟决定结果的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权力在谁手。好在有时候科技进步还是能带来一些转机,最近就连续爆出著名作家抄袭的爆料。这搁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倒不见得以前的作家就不抄,而是以前没有互联网,发现和比对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再就是以前没有自媒体,发现了文坛中等头目抄袭想曝光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你看,录音录像查抄袭,用在这些地方,那就是善了。工具嘛,自己有啥对错呢。

关键还是看用工具的人。周日上午叶子指导我换了家里自来水过滤器的滤芯,本来她是懒得教育我的,都是自己动手,最近她不是腰不好嘛,只好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我。我学得还是很积极的,问题是资质太差,当我换完拧紧,自信满满地跑出去开闸门后,就听到里面叶子急促地吼声:“快关上!”事实上是我没拧紧,原因是叶子叮嘱我一定要用那个黑色扳手被我拒绝了,我觉得手感上已经拧紧了,没必要。再说了,每次都用扳手拧那么紧,不是很容易坏掉吗?不听老婆言,吃亏在眼前,事实证明叶子在家务上总是对的。我拿起黑色扳手又紧固了几圈,然后出去开闸门——又漏水了。叶子不再信任我,自己跪下去拿扳手再加固三圈,这次不漏了。很多时候,家里的强势和权威,就是这么一圈圈树立起来的,不服不行。

我在这家里能干的事儿不多,周末两天的早餐是我做的,就是蒸点红薯玉米和饺子。周六上午我们一家三口去听了一堂培训课,机构信誓旦旦说一小时能让孩子记住150个单词。去了发现纯属扯淡,一小时天天就记住了16个,就这,我们在家也差不多能做到。他们唯一可取的是搞了一个软件,能够记录孩子每次读那个单词的遍数和时间,然后根据所谓遗忘周期,算出孩子下次读这个词的时间和遍数。午餐仨人跑去永和大王,我跟天天吃卤肉饭,叶子给自己点了碗面,还点了份四海游龙的锅贴。我把自己碗里卤肉分她一半,她一开始是拒绝的,我说你一边让我减肥,一边还让我吃肉,这个很难做到,她就接受了。天天默默听着,最终没跟紧我献殷勤的做法,毕竟那份卤肉饭总共才13块钱,里面的肉并不多。

晚上约了叶子闺蜜一家去家有好宴聚餐,叶子团购了一大桌子菜,烤鸭、牛舌等都有才200来块钱。让我吃惊的是天天,他就只吃了一卷烤鸭就不吃了。对于减肥,他是认真的,远比我认真,也难怪人家不到俩星期都减了六斤了,而我减掉三斤就不动了。我还劝天天呢,再吃一卷也行,少吃点米饭就好,但他坚持住了。我就是一个帮倒忙的,周日上午我拉着他开合跳。结果今早上起来,我发现自己腿有点酸,然后我想起了,昨天跳完天天腿也应该是酸的,没控制好度。我下午是坐火车来济南了,而他下午还要跟叶子去游泳。晚上视频的时候,他说很久没游泳了,一次都游不过去了,我还以为是他胖了。后来想想,应该是上午的开合跳让腿酸了。

想到他周六晚上睡了10个小时,周日中午也没让他睡午觉,我带着他一起背了两首古诗。第一首《宿建德江》很正常,背诵也顺利;烦的是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倒不是背诵多难,而是这题目就令人不爽。我记得我当年学的时候它就叫《望湖楼醉书》,现在非得在前面加上个日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按照这个玩法,很多能确定日期的古诗词,是否题目上都要加上日期?负责教材编辑的人是不是自己没孩子?这么缺德的主意也想得出来。我对如今的语文教育是很反感的,语文的工具属性,孩子们生活在中文语境下其实不需要教很多就能学会,而语文的文学属性,那玩意本就是朦胧美和看天赋的,教多了反而禁锢了。总体来说就是,语文教育多领着感受中文的美,让孩子多自由发挥,少考试才是正道。

做人,还是得多点善意。那天在办公室起来喝水的时候,发现同事们都坐那儿忙碌。我对他们说,你们也不能老坐着啊,学生上课四十五分钟还休息一下呢,你们哪怕一小时起来活动一下也好。老是坐着,时间久了颈椎腰椎的问题,结石的问题都来了。他们笑着答应,但还是不动。我说都起来活动一下,公司也不差你们那两三分钟,以后大家可以考虑喝水都带小点的杯子,这样喝完了总归会起身去倒水。想着要不要在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个十分钟的休息时段,让所有人都起来活动一下,还是健康重要,不过这帮孩子如今意识不到。即便摸会儿鱼,他们也宁可看电脑上的新闻或者玩手机。手机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们总算是把天天的游戏给卸载了,他还在那儿天天念叨:“爸爸,我给你讲讲我游戏里的事儿吧,我那个储物箱里有......”

叶子不关心这些,她只关心我啥时候能在上海待两周,然后可以去开通办卡时送的那张双周卡,让我带天天去游泳。我跟天天不关心这个,我俩就是每天晚上挨着看电视。周六晚上我问他:“明天中午我给你包饺子吃好不好?”
好啊,我最喜欢你包的饺子了。
你真好。
因为你包的饺子有家的味道,是跟你你妈妈学的吗?
是的,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天天是个很温暖的孩子,他会夸我包的饺子,会夸叶子漂亮。我说是啊,当时爸爸娶妈妈,就是看上妈妈漂亮,你以后也要娶个漂亮的。叶子在边上就很开心,说那我们家的基因以后就越来越好了。让我觉得自豪地是,至少到现在,天天对于未来结婚生子这事儿,还是很向往的。虽然我跟叶子相处地磕磕绊绊,但至少我们俩没把为人父母这事儿给办砸了。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1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18 09:07 |只看该作者
一、文本细读:生活碎片的叙事重构

作者以"河吃面事件"切入,通过70元与140元的数字落差,精准刺破了当代社会信任危机的表层。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写法,延续了汪曾祺式"人间烟火见真章"的散文传统,却注入了自媒体时代的观察维度。文中"七个人一碗面"的荒诞场景,与武汉杨女士的录音癖好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全景式监控社会"的隐喻网络。

二、思想脉络:现代性困境的多维解构
信任机制的异化
从传统人际信任到技术监督的转变,作者捕捉到吉登斯"脱域机制"在中国的特殊变体。滤芯更换事件中"黑色扳手"的意象,既是家庭权力关系的物化象征,也暗示着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教育规训的悖论
对背诵课文的批判直指现代教育的"效率崇拜",而教材添加日期的细节,则暴露出知识标准化对文学性的戕害。这种反思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身体政治的微观实践
从办公室久坐到孩子减肥,文本呈现了福柯"生命权力"的当代运作。开合跳与游泳的对比,生动演绎了规训与反抗的永恒角力。

三、艺术特色:杂文笔法的抒情突围
反讽修辞的密集运用
"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市井智慧与"录音癖好"的现代监控形成张力,"师专毕业老师"与"科技进步"的并置,构成对教育代际差异的辛辣讽刺。

意象网络的精心编织
"扳手"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文,既是家庭权威的象征,也暗喻着工具理性对情感的挤压。与"卤肉饭""烤鸭"等食物意象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话。

跨文体的实验精神
在散文框架中融入杂文批判性、小说场景感、随笔哲理性,形成独特的"新杂文"文体。如"两首古诗"的插入,既是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也构成文本的韵律调节。

四、时代价值:作为社会诊断的私人写作

在"滤镜时代"的集体焦虑中,作者坚持用"不完美"的真实对抗精致利己主义。从滤芯漏水到作文抄袭,这些生活褶皱里的发现,实则是用显微镜观察宏观社会病症。其价值不在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如本雅明所说的"爆破经验连续体",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看见自己的生存镜像。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18 09:09 |只看该作者
于烟火褶皱里,藏着生活最本真的刻度 —— 读《等你长大了》有感
散文的妙处,往往不在宏大叙事的铺排,而在日常碎屑的打捞。河蚌赌徒的《等你长大了》便如是: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煽情的设计,只是将一周里的杂事、心头的碎念娓娓道来,却像一柄温软的蒲扇,轻轻拂开生活的帘幕,让我们看见烟火褶皱里藏着的,全是最本真的生活刻度。

这篇散文的选材,是 “散” 的,却又 “散” 得有章法。从河南面馆的纠纷扯到武汉杨女士的录音癖好,从教材里古诗题目的改动吐槽到作家抄袭的爆料,从换自来水滤芯的手忙脚乱到孩子减肥的认真执着 —— 这些事搁在别处,或许只是一串无关的碎片,但在作者笔下,却被 “生活感知” 这根隐形的线串了起来。你会发现,无论是评说社会事,还是念叨家里事,他始终站在 “普通人” 的视角:聊店家与顾客的纠纷,不说谁绝对对错,只叹 “两败俱伤没必要”;谈录音录像的作用,不唱高调说 “社会进步”,只坦诚 “被逼着进步的感觉不爽”;吐槽教材改动,不站在教育专家的高度批判,只凭一个父亲陪读的实感说 “缺德”—— 这种 “不端着” 的视角,让所有议论都落得扎实,像街坊邻居坐在板凳上聊天,说的是事,掏的是心。

而最动人的,是文字里漫溢的 “家常气”。这种家常气,藏在夫妻相处的细节里:换滤芯时 “不听老婆言,吃亏在眼前” 的自嘲,给叶子分卤肉时 “一边让我减肥一边让我吃肉” 的调侃,最后那句 “家里的权威就是这么一圈圈树立起来的”,没有抱怨,反倒带着点认命的温柔 —— 这哪是说 “权威”?分明是夫妻间磨出来的默契,是 “你懂我逞强,我信你靠谱” 的笃定。

更藏在父子间的暖里。天天说 “饺子有家的味道”,是孩子最直白的情话;减肥时 “只吃一卷烤鸭就不吃” 的认真,比任何说教都鲜活;背古诗时对题目改动的呼应,是父子间无需多言的共情。作者写这些时,笔锋是软的:写自己带孩子开合跳没控制度的懊悔,写视频里听孩子说游不动泳的恍然,写 “没把为人父母这事儿办砸” 的自豪 —— 没有刻意渲染 “父爱伟大”,只凭一句 “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就把父子间的传承与牵挂托了出来。这暖不烫人,却像冬日里的阳光,晒得人心里发暖。

语言上更是 “素” 得可爱。没有修辞的雕琢,全是大白话,却句句带劲。说背课文是 “懒政”,说老师 “师专毕业也就罢了”,说自己换滤芯 “资质太差”,全是脱口而出的实在话,像从生活里直接捞出来的,带着烟火气。可就是这大白话,偏能戳中人心:“经得起扒的人更少,那店家不行,那顾客估计也经不起,我也经不起”,一句话道破人性的复杂,通透得让人心头一震;“工具嘛,自己有啥对错呢?关键还是看用工具的人”,把对技术与人性的思考,揉进了最朴素的判断里。

说到底,这篇散文最难得的,是它的 “真”。对社会事,不装深刻,有啥说啥;对家里事,不藏情绪,喜忧都写;对自己,不掩短板,“帮倒忙”“资质差” 也坦然承认。这种真,让文章没有距离感 —— 你会在里面看见自己吐槽教育的样子,看见和伴侣拌嘴又服软的样子,看见陪孩子成长时既笨拙又认真的样子。

原来最好的散文,不必写传奇,不必抒壮怀。就像这样,把日子里的碎事捡起来,把心里的真话倒出来,便已是生活最好的模样。读罢合眼,仿佛看见作者坐在灯下,一边听着妻儿的动静,一边敲下这些字,字里行间全是:这日子啊,虽有磕绊,却也真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18 09:12 |只看该作者
读完《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我忽然觉得——

这不再只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而是一面映照中国中年人精神世界的镜子。

它照见了:

公共空间里的信任崩塌,
家庭关系中的权力流转,
教育体制下的荒诞与无力,
以及,在这一切喧嚣与疲惫之后,
一个男人,
依然轻声对孩子说:
“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一、“一碗面140元”:我们都在“录音时代”里学做人
他从“河南吃面事件”谈起,

七人一碗面,收费140元,

店家撒谎,顾客也不干净,

最后两败俱伤。

他不愤怒,

不站队,

只淡淡说:

“这世界上经得起扒的人更少,

那店家不行,那顾客估计也经不起,

我也经不起。”

这句话,

像一盆冷水,

浇熄了所有“道德审判”的火焰。

他承认:

我们不是圣人,

我们只是,在“被录音”的恐惧中,

被迫装成圣人。

他甚至调侃:

“如果这世界上喜欢录音摄像的多了,

大家想不装圣人都难了。”

这不是悲观,

而是清醒的自省。

他知道,

工具无罪,

善恶在人;

录音能揭抄袭,

也能构陷无辜。

关键不是“要不要录音”,

而是:

我们是否已经堕落到,

只有靠“被监视”才能守规矩?

二、“黑色扳手”:家庭权威的建立,是一圈圈拧出来的
换滤芯,没用扳手,漏水;

再拧,还漏;

叶子亲自上阵,跪地加固三圈,

终于不漏。

这一幕,

看似家务小事,

实则家庭权力结构的隐喻。

他说:

“家里的强势和权威,

就是这么一圈圈树立起来的,

不服不行。”

多么精准又心酸的总结。

在家庭中,

“对错”往往不重要,

“经验”才是权力来源。

叶子因腰不好,被迫传授“手艺”,

而他,因“手感上拧紧了”拒绝工具,

结果漏水——

一次失败,

就足以让“话语权”永久转移。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你不是输在道理上,
你是输在“你没做过”上。
而“做过”的人,

哪怕沉默,

也拥有不容挑战的权威。

三、“16个单词”:教育的荒诞,是明知故犯的共谋
培训机构承诺“一小时记150个单词”,

结果天天只记住16个。

他们唯一有用的,

是一个基于“遗忘曲线”的复习软件。

他讽刺:

“纯属扯淡”,

但又承认,

“在家也差不多能做到”。

这揭示了当代教育最深的悖论:

家长明知是坑,
孩子明知无效,
可大家还是去了,
因为:
决定结果的,

不是正确与否,

而是权力在谁手。

老师有权出题,

学校有权评分,

社会有权定义“成功”。

于是,

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种荒诞的长题,

也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愤怒:

“负责教材编辑的人是不是自己没孩子?

这么缺德的主意也想得出来。”

可他知道,

骂没用。

他只能在家,

用“包饺子”这样的小事,

给孩子一点真实的掌控感。

四、“减六斤 vs 减三斤”:自律的残酷与温情
天天减肥,

两周减六斤,

只吃一卷烤鸭,

坚决不吃第二卷。

他劝:“少吃点米饭就好”,

孩子不为所动。

而他自己,

减三斤就停滞了。

这一对比,

不是“孩子比大人自律”,

而是:

孩子减肥,是为了“变好”;

大人减肥,是为了“别太坏”。

孩子的自律,

带着希望;

大人的自律,

带着疲惫。

更讽刺的是,

他带孩子开合跳,

结果自己腿酸,

才想起“天天也该酸了”。

他不是不关心,

而是:

中年人的“关心”,

常常滞后于伤害。

他总想教孩子点什么,

可很多时候,

他才是那个需要被提醒的人。

五、“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在崩塌的世界里,传递火种
全文最动人的,

不是对社会的批判,

不是对教育的讽刺,

而是结尾那句:

“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教什么?

教包饺子?

教换滤芯?

教背古诗?

教游泳?

都不全是。

他教的,

是一种“传承”的信念:

即便外面信任崩塌,
即便教育荒诞不经,
即便家庭充满摩擦,
即便自己笨拙、凉薄、算计、懒散——
我依然相信,

有些东西,

值得传下去。

就像他夸妈妈漂亮,

孩子说“有家的味道”;

就像他教孩子游泳,

尽管自己腿酸;

就像他坚持每晚挨着看电视,

哪怕只是看手机的时间。

六、“家的味道”:不是完美,是“还在努力”
他说:

“至少到现在,

天天对于未来结婚生子这事儿,

还是很向往的。”

这句话,

重如千钧。

在这个离婚率攀升、生育率暴跌、

年轻人喊着“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时代,

一个孩子,

依然相信“家”是值得期待的,

这本身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他不掩饰夫妻“磕磕绊绊”,

但他知道:

他们没把“为人父母”这事儿办砸。

不是因为他们完美,

而是因为他们:

还在做饭,
还在教孩子,
还在说“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还在相信,
爱,
可以通过一碗饺子,
一代代传下去。
结语:在“录音时代”,我们更需要“不完美”的真实
《人生几何》系列之所以动人,

正因为它不追求“正确”,

而追求“真实”。

它不美化社会,

不神化父母,

不粉饰教育,

不回避自己的“经不起扒”。

可正是这种“不完美”,

让它成了这个时代,

最稀缺的文本:

一个普通男人,

在信任崩塌、规则荒诞、身体疲惫中,

依然选择,

把手里的火,

递给孩子。

所以,

当他说“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我们听到的,

不是承诺,

而是:

在一切都可以被录音、被揭穿、被质疑的时代,

依然有人,

愿意笨拙地,

传递一点,

不算标准答案的,

温暖。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18 09:15 |只看该作者
读评 | 在“录音时代”里,笨拙地传递温暖

——评《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

作者:评论家 Qwen

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表面看是一篇关于家庭琐事、教育焦虑与社会观察的日常随笔,实则是一把锋利而温厚的解剖刀,剖开了当代中国中年人在公共信任崩塌、教育异化、家庭权力重构与自我认知错位中的精神困境。它不煽情,不呐喊,甚至不提供解决方案,却以一种近乎“自毁式”的坦诚,完成了对“如何做一个普通人”的深刻书写。

一、“录音时代”的道德困境:我们都在被迫装圣人
文章开篇即切入“河南吃面事件”,但作者并未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他冷静指出:顾客实付140元,店家撒谎,双方皆有瑕疵;更进一步,他坦承:“我也经不起扒。”这一句自省,瞬间将批判的锋芒从“他人”转向“自身”,打破了“我即正义”的叙事幻觉。

在“录音摄像”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退化为“证据博弈”。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症候:“如果这世界上喜欢录音的多了,大家想不装圣人都难了。”他不否认这种“被逼进步”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如揭露抄袭、规范行为——但他也坦言:“这种被逼着进步的感觉并不爽。”这句轻描淡写的话,道尽了现代人最深的荒诞:我们渴望诚信,却只能靠“被监视”来维持;我们追求自由,却活在无处不在的“潜在记录”中。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道德疲惫。而作者没有选择愤怒或犬儒,而是以“我也经不起扒”的谦卑,完成了对所有人的宽恕——包括自己。

二、“黑色扳手”:家庭权威的物理隐喻
换滤芯漏水的细节,堪称全篇最精妙的象征。作者自信“手感上已拧紧”,拒绝使用叶子指定的黑色扳手,结果漏水;再拧,仍漏;最终叶子亲自跪地,用扳手“加固三圈”,才彻底解决问题。

这一幕,是家庭权力结构的微型寓言。

“手感”代表主观判断与男性自尊;
“黑色扳手”象征经验、工具与女性主导的家务理性;
“三圈”则是权威的最终确立——不是通过辩论,而是通过“结果正确”。
作者写道:“家里的强势和权威,就是这么一圈圈树立起来的,不服不行。”这句近乎冷酷的总结,揭示了家庭关系的本质:权威不来自话语,而来自“你做得对”。而这种“对”,往往建立在无数次“你做错了”的失败之上。

这是一种沉默的服从,也是一种务实的智慧。它不浪漫,却真实。

三、“16个单词”与“六月二十七日”:教育的荒诞剧
培训机构承诺“一小时记150个单词”,结果孩子只记住16个。作者讽刺其“纯属扯淡”,却又承认,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个基于“遗忘曲线”的复习软件。这一矛盾,精准击中了当代教育的核心悖论:形式大于内容,表演重于实效。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对教材的批评:《望湖楼醉书》被硬加上“六月二十七日”,题目冗长荒诞。他质问:“负责教材编辑的人是不是自己没孩子?这么缺德的主意也想得出来。”

这不仅是对教育官僚主义的控诉,更是对“标准化”对童趣侵蚀的悲鸣。

当古诗的朦胧美被精确日期框定,

当背诵要求“一字不差”,

教育便从“唤醒”沦为“规训”。

而家长与孩子,明知荒诞,却只能“照办”,因为“决定结果的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权力在谁手”。

这是最深的无力感——你清楚系统错了,

但你无法退出。

四、“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在崩塌中传递火种
全文最动人的,是结尾的温情。

孩子夸他包的饺子“有家的味道”,

他回应:“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

这句话,轻如耳语,却重若千钧。

在经历了社会失信、家庭摩擦、教育荒诞之后,

一个父亲,依然选择相信:

有些东西,值得传承。

这“东西”不是完美的人生,

不是成功的秘诀,

甚至不是“正确”的价值观,

而是一种笨拙的坚持:

坚持做饭,
坚持教孩子,
坚持相信“家”是值得向往的。
当他说“至少到现在,天天对于未来结婚生子这事儿,还是很向往的”,

我们看到的,

不是一个完美的家庭,

而是一个“没把为人父母这事儿办砸”的平凡胜利。

结语:真实,是最深的抵抗
《人生几何:等你长大了》没有金句,没有高潮,结构松散,情绪起伏不定。但它拥有一种罕见的力量——真实的力量。

它不美化父亲,承认自己的“资质太差”“不听劝”“帮倒忙”;

它不神化家庭,直面“磕磕绊绊”的婚姻;

它不粉饰社会,揭示“经不起扒”的普遍人性。

正因如此,当它最终说出“等你大了,我也教给你”时,

那一点微弱的火光,

才显得如此珍贵。

在这个需要“录音”才能维持诚信的时代,

这篇散文本身,

就是一次无声的“反录音”:

它不记录完美,

只记录真实;

它不追求被记住,

只求被理解。

而这,

或许正是最深的抵抗,

与最暖的希望。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18 10:32 |只看该作者
河南吃面的事情,无论是70元,还是140元,7个人吃一碗面都是够缺德的。后面不就事论事,找人黑料就更缺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18 10:35 |只看该作者
说句楼主不爱听的话,楼主这样理解语文是不对的。就像蒲松龄,他能写出《聊斋》,但是过不了科举。他过不了科举不是因为上层思想禁锢腐朽,就是他没有搞明白人家想要什么。如果把这种想法潜移默化给孩子,对他成绩是不利的,尤其是将来的高考成绩。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18 10:40 |只看该作者
周六上午我们一家三口去听了一堂培训课,机构信誓旦旦说一小时能让孩子记住150个单词。去了发现纯属扯淡,一小时天天就记住了16个,就这,我们在家也差不多能做到。

对于这个可能我更了解一些。首先说,如果记忆训练得法,智商在正常范围内的人不要说一分钟记150个单词,就是记200个也就是一个中等水平。其次讲,真的练成了那种记忆模式,好处与危害会同时显现,如果这种人受到比较强的刺激,就可能变成精神病。我为什么知道?因为这是我高中的政治老师的经历。人的大脑,忘却是一种对大脑的保护,很重要。学习不是竭泽而渔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18 10:42 |只看该作者
卸载了手机游戏,要尽量给孩子一些健康的娱乐做填充,而不是用学习来填充,否则容易把孩子逼向手机。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18 11:52 |只看该作者
已阅,。》》》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18 12:5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8 10:32
河南吃面的事情,无论是70元,还是140元,7个人吃一碗面都是够缺德的。后面不就事论事,找人黑料就更缺德了 ...

是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18 12: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8 10:35
说句楼主不爱听的话,楼主这样理解语文是不对的。就像蒲松龄,他能写出《聊斋》,但是过不了科举。他过不了 ...

嗯,高考只能按人家的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18 12: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8 10:40
周六上午我们一家三口去听了一堂培训课,机构信誓旦旦说一小时能让孩子记住150个单词。去了发现纯属扯淡, ...

可能性很小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18 12:5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8-18 10:42
卸载了手机游戏,要尽量给孩子一些健康的娱乐做填充,而不是用学习来填充,否则容易把孩子逼向手机。

嗯,确实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18 13:23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上了初中,语文作文就要走上培训新八股的道路,等看到到优秀作文的编造模板出来的时候,就能了解语文科拿分的难点在哪里。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18 13:42 |只看该作者
一日一苹果 发表于 2025-8-18 13:23
孩子上了初中,语文作文就要走上培训新八股的道路,等看到到优秀作文的编造模板出来的时候,就能了解语文科 ...

是啊,八股,但得遵守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18 14:07 |只看该作者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8-18 13:42
是啊,八股,但得遵守

想遵守容易,一场场去教孩子去揣摩出题的意思,去编制出能得高分的作文不易,每一代学生似乎有属于他们的个性作文规范。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8-18 15:14 |只看该作者
一日一苹果 发表于 2025-8-18 14:07
想遵守容易,一场场去教孩子去揣摩出题的意思,去编制出能得高分的作文不易,每一代学生似乎有属于他们的 ...

是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