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辙”是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京剧、评剧、快板、鼓词、相声等)以及民间歌谣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韵部分类系统。它主要依据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将汉字按照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归纳为十三个大类,用于创作时押韵。
简单来说,“辙”就是“韵”的意思,“十三辙”就是十三个韵部。
核心要点
起源与基础: 它是在北方民间说唱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符合北方话的发音习惯。
“辙”的比喻: “辙”原指车轮压出的痕迹。在戏曲曲艺中,演员需要把唱词(韵文)的最后一个字(即韵脚)都落在同一个“辙”里,就像车轮沿着车辙走一样顺畅、和谐、押韵,听起来悦耳。
与普通话韵母的关系: 普通话的39个韵母被合并归入这13个大类中。所以十三辙比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分类要宽泛一些,同一个辙里包含的韵母可以不完全相同,但听感上押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两道小辙儿”: 在十三道大辙之外,还有两道特殊的“小辙儿”,它们是由大辙的韵母加上儿化音变化而来,带有浓厚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主要是北京话),常用于表现轻松、活泼、诙谐的内容。
小言前儿: 由“言前辙”儿化而来(如:玩儿、事儿、尖儿、边儿)。
小人辰儿: 由“人辰辙”儿化而来(如:人儿、门儿、根儿、心儿)。
十三道大辙及其包含的主要韵母和例字
以下是十三辙的名称、包含的主要韵母(用汉语拼音表示)以及例字:
序号 辙名 包含的主要韵母 例字 特点/说明
1 发花 a, ia, ua 花、家、画、沙、马、瓜、娃
2 梭波 o, e, uo 波、歌、多、河、车、坡、罗 有时 o/e 合并
3 乜斜 ê, ie, üe 月、斜、野、铁、血、姐、决 ê 单用少,主要是 ie, üe
4 一七 i, ü, -i (前), -i (后) 衣、鱼、诗、知、戏、雨、丝、日 包含特殊元音 -i (前:zi/ci/si 的韵母;后:zhi/chi/shi/ri 的韵母)
5 姑苏 u 书、出、姑、湖、图、木、哭
6 怀来 ai, uai 来、怀、开、台、外、快、帅
7 灰堆 ei, uei (ui) 雷、堆、回、水、美、飞、谁
8 遥条 ao, iao 高、遥、条、刀、桥、鸟、笑
9 油求 ou, iou (iu) 油、求、头、流、酒、秋、手
10 言前 an, ian, uan, üan 前、言、山、天、关、全、远
11 人辰 en, in, uen (un), ün 人、辰、春、云、心、民、金
12 江阳 ang, iang, uang 江、阳、光、方、王、香、壮
13 中东 eng, ing, ueng, ong, iong 风、中、东、星、红、兄、荣 包含 eng/ing 和 ong/iong 两组鼻音韵母
两道小辙儿
小言前儿: 由言前辙 (an, ian, uan, üan) 儿化而来。例字:玩儿、事儿、尖儿、边儿、圈儿、官儿。
小人辰儿: 由人辰辙 (en, in, un, ün) 和其他一些韵母(如一七、灰堆、乜斜、梭波等)儿化后合并而来,范围更广。例字:人儿、门儿、根儿、心儿、味儿、堆儿、歌儿、姐儿、枝儿。
应用场景
戏曲唱词创作: 京剧、评剧、梆子等剧种的唱词必须严格遵循十三辙押韵,确保演唱时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曲艺创作:
快板/数来宝: 对押韵要求极高,通常一韵到底或频繁换韵,都需遵循十三辙。
鼓词/大鼓: 唱词押韵的基础。
相声: 在“柳活”(学唱)、贯口、定场诗、打油诗等部分广泛应用十三辙。
评书: 开场的“定场诗”常用。
歌词创作(尤其是民歌、曲艺风歌曲): 很多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歌曲创作也会借鉴十三辙。
诗词创作(尤其是通俗诗、打油诗): 现代一些通俗诗歌或刻意追求传统韵味的创作也会使用。
民间歌谣、顺口溜: 自然遵循口语押韵习惯,与十三辙高度吻合。
重要性
规范押韵: 为创作者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押韵标准。
保证音律和谐: 使演唱、朗诵流畅悦耳,增强艺术感染力。
体现语言特色: 是北方语言音乐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传承: 是传统戏曲曲艺艺术形式得以传承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
总结来说,十三辙是根植于北方方言语音体系,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及民间韵文创作的十三个韵部分类,是保证作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关键规则,并衍生出两道富有特色的“小辙儿”。 理解十三辙是欣赏和创作相关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