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是我儿子的初中同学,两人交集很少,但是J和我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很像,父母都是有迫切的望子成龙之心,都是不切实际的用严厉的指责代替教育。我为什么清楚?因为从J的眼神中我就能读懂这些。不同点是J的父母一直在身边。
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月考,J是班级第一名。但是紧接着的期中考试就不是了,从那以后,J的眼神就多了几分不开心。伴随学业的加重,J的成绩在慢慢后退,不开心也越来越明显。实际上,J的底子是相当不错的。到了初三语文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的数学差了点,为什么呢?我觉得两个原因:第一是小学急功近利的课外辅导没有让J锻炼出良好的思维逻辑,班级有几个同学都是这个问题,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语数英全满分,但是初中一年级大幅度后退。第二是J的数学天赋比语文差一点,不过比普通学生还是强一点。可是J的父母一定不是这样想,他们看到的只是J的退步。既然退步就是不努力,不努力就批评指责等措施应对。后来J也迷上了玩手机游戏,因为家长管得严,不像班里的中等生那样上瘾,但是J的眼里始终没有内驱力的光,只有些许叛逆的恨意,这和我当初学习时的感觉完全一样。J的成绩,到了初二年级以后,基本保持在班级的第七到第十一名之间。
到了初三年级分班,J被分到了A2班,A2班的学生基本都有高中上,其中的佼佼者还能上区六小强高中。实际上,即便是初三快中考的时候,J的学习底子也比H强得多。只不过乐天派的H见到学习是兴奋的,即便是只有3分钟热度,而J见到学习,从没有开心热衷的表现,更不爱和学霸圈交流。
后来中考成绩下来,J考了610+,660分满分。这个成绩在A2班算是偏下的,A2班的中等成绩是620+。在毕业典礼后接孩子放学,我遇到了J的姑姑,从对J学习的口吻判断应该是他姑姑,嗯,神态气质和我姑姑都是一模一样。她也觉得J考得不好,但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J和H的成绩差不多,但是两个人的学习底子可是差得多!即便是初三第二学期进入总复习阶段也是这样。唉,我感觉J是被父母的教育耽误了,如果理解孩子,教育得法,J的成绩应该能上630分。所以说,用成绩区判断孩子努力是一种特别无知的教育,这种家长到中学以后,对孩子的教育,耽误比成就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