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需要爱,但是不需要泛滥的爱。这一点从一家三口吃鸡就能体现。
一个家庭,如果非富即贵,吃鸡可能反应不出来。而如果条件很一般或不好,这个反应有时候是凸显的。实际上教育中的爱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要从一家三口吃鸡就能看出来。一只鸡,三人吃,我们假设几种情况:
第一、父母吃鸡,孩子没得吃,或者只能吃一点鸡头鸡脚。
这种父母极少,但是不代表绝对的没有。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没有,何谈教育呢。
第二、父亲或母亲吃鸡腿,剩下的肉大家分着吃。比如因为父亲在外面最辛苦,应该吃鸡腿;母亲最不容易,应该吃鸡腿。反正是孩子没份。鸡腿算是鸡身上最好吃的肉,这一点不是重点,不接受特殊口味的反驳。
这种情况在以前大男子主义时代的孝道中可能有,不好说对错,但是对于教育确实起到积极的意义,因为理性的用儒家思想确定了家庭成员的地位。不过在女权崛起的今天这种情况很少,主流教育不会认同。
第三、大家尽量公平的吃。
这种情况似乎过于理性,让人感觉不到这个家的爱与温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第四、鸡腿给孩子吃,其他地方的肉父母分着吃。
我认为这种情况最能体现父母的关爱,而度的把握也相对合适。鸡身上也不只鸡腿一处好肉,还有鸡胸,大腿连接的那块肉。孩子已经得到鸡腿了,其他的好肉就该父母先挑。如果说教育中应该有爱,我觉得这个体现的最合适。
第五、鸡身上的好肉都留给孩子吃,父母就吃点鸡头鸡脚。
一只鸡,一个孩子大概率吃不完,但是即便是这样,好肉也要留着下一顿给孩子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前提下的母爱泛滥作祟。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个家庭绝对是不幸福的,母亲觉得自己为这个家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冷漠与孩子的不感恩,觉得全天下都欠她的,实际上就是她做的有问题,她的付出目标并不是家庭,而是自己本能的母爱。母爱,母鸡都知道的东西,真的没多高尚,倒是错误的离谱。这样做的结果是:丈夫觉得她不可理喻,自私的孩子觉得一切是理所应当,而有良心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爱架在火上烤。
当然,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吃鸡可能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那换一只澳洲龙虾、东京老鼠斑、苏眉鱼什么的高级食材试试,是不是都该给孩子吃?反正如果是我,即便是再高档的食材,我也是觉得应该一家三口共同分享。如果菜品仅够一个人吃,那么说明以目前的经济条件,全家都不适宜吃这么贵的东西。
|